學達書庫 > 名人傳記 > 清太宗全傳 | 上頁 下頁 |
七二 |
|
清太宗在位十七年,是後金(清)社會生產力大發展的時期,也是社會制度大變革的時期。他所採取的各項經濟政策和一系列措施,不僅促進了生產力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向前發展,而且為封建制的最後確立奠定了牢固的物質基礎。 三、革除陋習 世界上任何一個民族在其發展的過程中,必然形成自己的獨特的民族品格,具有與其他民族不同的特點。這些特點又都不是一成不變的,隨著時代的前進,與其他民族的交往也會不斷變化。滿族在形成中不僅保留了女真族的許多優秀的傳統,同時也有不少落後的習俗。不僅如此,它還受到漢族思想文化的深刻影響,這對滿族的發展起到了積極促進的作用,但漢族千百年來形成的陳規陋習也帶給滿族某些消極的影響。 清太宗是個民族意識強烈、又十分嚮往漢族文化的人。一方面,他希望自己的民族迅速進步,因而他比誰都更迫切需要漢族文化,以摒棄本民族中那些不合時宜的、落後於時代的習俗;另一方面,他也憂慮這樣做的結果會失去本民族的品格,有被全盤漢化的危險。向漢族學習和憂慮全部漢化似乎構成了他的矛盾心理。然而,他從自己的實踐與以往的歷史經驗教訓中,找到了切實可行的基本途徑。 騎射、服飾、語言,是滿族區別於漢族的主要特徵。太宗認為保持本民族的這些特徵是關於民族存亡和能否戰勝明朝的一件大事。但事實上,進入富庶的遼沈地區後,滿族社會生活發生的深刻變化,正使他們難以維繫這些特徵。先以騎射為例,女真原以漁獵為生,人人精於騎馬、射箭,它成了全民族從事日常生產活動以至軍事活動的基本技能。而這時漁獵已經失去原先獨居經濟首位的意義,變成滿族貴族的一種消遣娛樂的活動,騎射也就僅限於軍事鬥爭而逐漸失去其原有的意義。儘管生活條件發生了根本轉變,太宗仍然力圖保持騎射的民族傳統,率先垂範,每年春秋冬三季多次帶領諸王貝勒出外行獵,即使不是「娛樂」,也是一種軍事訓練。他還飭令牛錄額真「各宜督率所屬長幼于春夏秋三季時時習射,仍遣部臣往察,如有不能射者,必治牛錄額真之罪。此系我國長技,何不努力學習耶!」【《東華錄》,天聰七年正月。】 太宗的目的就是想保持這種騎射,讓他的兄弟子侄,大而言之,整個民族不忘傳統,重武事、蓄積力量,爭衡天下。但他的部下卻把連帶有消遣的軍訓也視為艱苦,往往藉故不參加。太宗的哥哥阿巴泰以「手痛」,不去郊外騎射,「在家安處」。太宗連勸帶批評地說:「你平時總呆在家裡,忽然行動,怎能不痛苦?你奮然而起,親自騎射,何痛之有?諸貝勒不親率士卒騎射,教演武藝,誰又肯專心武事?平日既未達到嫺熟,一旦遇敵,何以禦之?」【《東華錄》,天聰九年七月。】 阿巴泰與太宗是同輩人,跟父親艱難創業,尚且如此,至於他們的子弟已屬第三代人,所注目的更是從先輩得來的巨大財富和權勢中盡情享樂。有一次,太宗召集這些皇室貴族的子弟,向他們訓話:「你們這些子弟平時只知遊行街市,以圖戲樂。早先年,不論長幼,窮困之際,都以行兵出獵為喜事,那時,僕人甚少,自己牧馬披鞍,自己做飯吃。雖然如此艱辛,都為國效力。我國興隆之勢難道不正是由此勞瘁而達到的嗎?現在你們一遇打仗、出獵,或者說妻子有病,或者以家事為辭不去,完全不想奮發向前,惟耽戀於家室,這樣下去,國勢能不衰退嗎!」這幫子弟只好認錯,表示改正【《清太宗實錄》,卷30,21頁。】 太宗決心不廢騎射,必欲傳之子孫。崇德六年(1641年)他專為此事做了具體規定。二月間,在一次召集諸王貝勒會上宣佈:從今年以後,你們要親自率領演習射箭,子弟輩中年在青壯年的,叫他們使用角弓、羽箭練習;年幼的,叫他們用木頭做弓和柳條當箭練習。如果他們中有不執弓習射,喜好博戲,閒遊街市店鋪的,要抓起來追究。我國所恃,全在於射藝。你們要互相激勵勸勉【《東華錄》,崇德六年二月。】。 為適應騎射生活,長期以來,滿族(女真)都穿戴緊身窄瘦的纓帽箭衣。這種服飾很方便,人們的日常生活,無論是從事勞動,還是打仗,又輕便又靈活。到了遼沈地區,下至滿族平民,上至貴族之家,有不少人開始仿效明朝服飾,衣冠變得肥大起來。有的大臣甚至向太宗建議改制滿族服裝。明朝服飾,方巾大袖,紗帽圓領,特點是寬博肥大。這種服飾既不美觀,又遠遠脫離生產實踐,論其實用,的確不如滿族衣帽。太宗對滿族貴族效漢人服飾很不滿意。崇德元年(1636年),一次,他把諸王大臣都召集到翔鳳樓,讓內弘文院大臣給他們讀【《金史·世宗本紀》。】 讀完,他發揮書中觀點,說:金世宗惟恐子孫效法漢俗,屢次以祖宗為訓,衣服、語言都遵舊稱,時時練習騎射,以備武事。而後世之君漸漸廢懈,忘其騎射,終致亡國。前不久,儒臣達海、庫爾纏屢次勸朕改滿族衣冠,效漢人服飾。見朕不聽,以為朕不納諫。朕打個比喻:比如我等在此聚會,都穿寬衣大袖,左邊佩矢,右邊挾弓,忽然遇到碩翁科羅巴圖魯勞薩挺身突入,我等能抵禦嗎?只能任人宰割。朕舉此例,實為子孫萬世之計也。朕豈有變更之理,恐後世子孫忘舊制、廢騎射、效漢人陋習,故常以此憂慮【《清太宗實錄》,卷32,8~9頁。】。 崇德三年(1638年)七月,太宗專為此制定法令:有仿效他國(指明朝)衣冠、束髮(留頭髮)、裹足者均治以重罪【《東華錄》,崇德三年七月。】。在此之前,已做了明文規定:凡漢人官民男女穿戴,俱照滿洲式樣,男人不許穿大領大袖、戴絨帽,務要束腰;女人不許梳頭、裹足【《清太宗實錄稿本》,頁7。】。這裡值得一提的是裹腳,本是漢族一種陋習,當然它是封建統治者強加給婦女的一道枷鎖。太宗禁止裹腳,無疑是對婦女做的一種好事,在這方面,他把漢族的陋習給破除了。直到解放時,東北民間尚以纏足為「民裝」,不纏足為「旗裝」,以區別漢裝和滿裝。 滿族有自己的語言和文字。在和漢人雜居交往中,也受到很大影響。他們和人數眾多的漢族接觸,不能不學會漢語,甚至在本族中也以漢語對話,而滿語逐漸成為次要語言。進入遼沈以後,一切地名、官名、平時習慣用語俱從漢名稱,更加減少了滿語在社會上的流通。太宗十分重視本民族語言,採取一系列措施,不遺餘力地推行滿語的使用。他反復強調保持民族語言是關係到國家興亡的一件大事,在這方面,他特別推崇金世宗,說他凡語言、衣服及騎射之事,時時督促子孫勤加學習。他的孫子元王在審理漢人訴訟時講漢語,遇到女真人時就說女真語,因而受到世宗的稱讚。太宗仿效金世宗,要求滿族在本族中一定說滿語,和漢人打交道時可以說漢語,兩種語言並行不悖【《東華錄》,崇德二年四月。】。 如前所述,他命滿漢語專家達海改制滿文,用滿文翻譯漢文書籍,供人們學習。天聰八年(1634年)四月,他採取一項重大措施,將漢語名稱一律改為滿語名稱。他說。「朕聽說國家創業,未有棄其國語反而學習他國語言的。棄自己的語言,而仿效他人的,其國沒有能長久者。蒙古諸臣子自棄蒙古語,名號都學喇嘛、終致國運衰微。現在我國官名都因循漢人,從其舊稱。朕以為,知其善而不能從,知其非而不能改,這都是沒得其要領。朕雖未完成大業,也不能聽命他國,從今以後,凡我國官名及城邑名,都改成滿語。…… |
學達書庫(xuoda.com) |
上一頁 回目錄 回首頁 下一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