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達書庫 > 名人傳記 > 清太宗全傳 | 上頁 下頁
六三


  十二月二十八日,諸貝勒各將自己的誓詞重新改過,一齊焚香下跪,先由代善對天宣讀誓詞:從今以後,若不公正為生,像莽古爾泰、德格類那樣做壞事,天地以為非,我代善將遭殃死去;

  如果對汗不盡忠竭力,心口不一,天地知道,我代善遭殃死去;

  平時,無論哪個子侄做出像莽古爾泰、德格類那樣的壞事,我代善聽到而不報告給汗,我代善遭殃死去;

  如果把與汗共議的秘密的話向自己的妻子和其他閒人透露,天地以我代善為非,遭殃死去;

  如果我代善對當汗的弟弟竭力盡忠為生,那麼天地眷顧,壽命延長。

  其他各貝勒阿巴泰、濟爾哈朗、阿濟格、多爾袞、多鐸、杜度、嶽托、豪格(薩哈廉因病免誓)等都宣讀了類似誓詞,然後舉火燒毀【《漢譯〈滿文舊檔〉》,158~161頁。】。立誓的這些人,都是太宗的哥哥、弟弟、侄兒和自己的長子,他們都手握重兵,能征慣戰,把持全國的軍政大權,這不能不使太宗對他們懷有疑慮,存有戒心。讓他們立誓的目的,就是使這些人向至高無上的天表明自己對現實的一個態度,同意太宗進一步加強中央集權,建立一代封建王朝。

  正好外藩諸貝勒趕到盛京,他們也要求太宗上尊號,朝廷內外都想到一塊去了。他們聯合起來,再次懇求太宗即皇帝位。太宗說:既然你們都同心定尊號,還有朝鮮王作為兄弟,應與他共議,外藩諸貝勒有沒來的,也需要知道。諸貝勒一聽,太宗已經同意了他們的請求,都高興地回家去了。

  天聰十年(1636年)三月二十二日,外藩蒙古十六部四十九貝勒齊聚瀋陽,朝見太宗,聯合請上尊號。幾天後,都元帥孔有德、總兵官耿仲明、尚可喜等各率所屬官員請求上尊號。四月五日,內外諸貝勒、滿洲、蒙古、漢官聯合請上尊號,文武群臣百餘人分次排列太宗面前,其中多爾袞代表滿洲捧滿字表文、土謝圖濟農巴達禮(奧巴之子)代表蒙古捧蒙古字表文、孔有德代表漢官捧漢字表文,分別率群臣跪讀表文。

  這種類似戲劇的場面,形象地顯示出太宗上尊號已得到東北各民族的承認,它也標誌著這個以滿族為核心,又有漢、蒙封建主參加的聯合政權正式確立起來。在這種形勢下,太宗以「順天應人」的姿態,堂堂正正地登上了權力的頂峰。他說:「爾諸貝勒大臣等,以朕安內攘外,大業洊臻,宜受尊號,兩年以來,合辭勸進,至再至三,朕惟恐上無以當天心,下無以孚民志,故未俞允,今重違爾等意,勉從群議。朕思既受尊號,當益加乾惕,憂國勤民,有所不逮,惟天佑助之。」【《東華錄》,天聰十年四月。】眾貝勒文武群臣個個歡欣鼓舞,儀式舉行完畢而退。

  二、國號大清

  從天聰十年四月開始,皇太極正式即皇帝位,受「寬溫仁聖皇帝」的尊號,改元崇德元年,定國號大清。

  給一個政權命名新的國號,不僅標誌一個新的國家的誕生,而且也是一個時代的開始。中國歷史上,從夏、商、周開始,秦漢以降,中經魏、兩晉南北朝、隋、唐、遼、宋、金、元直到明、清,由這些王朝順序所表示的歷史進程,一方面說明中國歷史悠久;另一方面說明中國經過多次改朝換代。一個新王朝名號的出現,並不單單是名稱的改變,它包含著政權在誕生中所遇到的種種波折。歷代統治者總炫耀自己為「命世之君,創制顯庸」的豐功偉績,「不肯因襲前代」【趙翼:《廿二史劄記》。】,必定換上一個新的名號,作為自己的政權的象徵。

  因此,歷代國號總要經過慎重選擇而後確定,賦予它某種含義。有的以「發祥地」或以歷史故地命名,如周、漢,而南北朝時期各朝多以歷史故地命名;有的以爵邑封號,如魏(曹操封魏王)、隋(楊堅封隋國公);有的取文字的含義,如元(取《易經》「大哉乾元」之義)、明(源出「明教」,取「光明」之義);還有的以當地特殊物產名為國號,如遼(鑌鐵)、金【吳晗:《朱元璋傳》,1965年版。】;個別的也有因襲前代名號,用以抬高自己的身價,如劉淵本匈奴人,因其祖先歸順了漢朝,便自稱是漢朝的後裔,冒姓劉氏,建國時以漢為國號,如此等等。

  清朝國號的來源較歷代王朝複雜,有一個演變過程。清源出建州女真,前代女真人曾建金國,因此努爾哈赤建立政權時,沿用與宋對峙的金國名號,稱「大金」,也稱後金,藉以與前代金國相區別。但明末清初,從太宗開始,特別是到了康熙、雍正、乾隆三朝,清統治者對於其先世原本隸屬于明朝管轄的建州女真各部,都概予否認,諱莫如深。例如,天聰五年(1631年)太宗率兵攻打錦州,致書明將祖大壽:「爾國(指明朝)君臣惟以宋朝故事為鑒,亦無一言複我。爾明主(指明朝皇帝)非宋之苗裔,朕亦非金之子孫,彼一時也,此一時也。」【《東華錄》,天聰五年八月。】

  宋代深受金國的禍亂,漢人對女真人積怨很深。為避免漢人對女真的疑慮,從太宗以後,都矢口否認自己與宋代女真人的聯繫。天聰九年,太宗給他的父親修《太祖武皇帝實錄》,捏造「滿洲」為國名,並下令禁止用「諸申」(即女真舊號)稱呼族名,居然說諸申「與我國無涉」,今後一律稱「滿洲」【《清太宗實錄》,卷25,29頁。】。經此一改,連本族女真的名字也給改掉了,而國家也以「滿洲」命名。

  在更改名稱前,太宗和他父親並不諱言「大金」、女真等名號。如,天命十一年,太宗給袁崇煥的信都自稱「金國汗」;天聰四年,太宗發佈征明檄文首稱「金國汗諭官軍人等知悉」。從太祖建金國到太宗改名前,稱後金國號達二十一年之久。改名後,則把以前文獻中有關「金國汗」的字樣統統更為「大滿洲國皇帝」。但畢竟改的還不夠徹底,仍有遺漏之處,像修築盛京城時,撫近門上的大金字樣,以及遼陽的喇嘛墳、大石橋的娘娘廟碑、東京城(遼陽)上的匾額,都有大金的國號,未及塗改,而留於後世【陳登原:《國史舊聞》第三分冊,卷52。】。到太宗即皇帝位時,廢金國號,改用大清新名。

  對於清號來源,清朝實錄及各種官書都沒作任何說明,後人則有種種解釋。有的從文義上釋為「掃清廓清」之義,有的說,清,青也。青為北方信奉薩滿教諸族所崇尚,滿洲也是篤信薩滿的,故取「清」為號【陳述:《哈喇契丹說》,載《歷史研究》,1956(2)。】。其實,「清」與「金」為一音之轉,這兩個漢字在寫法上雖異,而在滿語裡發音卻無差別。但是,太宗之所以堅持更定國號,是因為金曾激起漢族人民的仇怨太深,不稱金可以減少他們對它繼續擴張勢力的阻撓。再則,這時太宗已定下入主中原之策,原來的金朝最多統治半個中國,太宗要建立全中國的一統天下,為適應政治上的需要,更定國號為大清,它是太宗改元重定國號的又一動機【金梁:《光宣小記》。】。所以,這次更定國號,是一次政權建設的發展,是制度的革新,也是奪取更大勝利的動員。


學達書庫(xuoda.com)
上一頁 回目錄 回首頁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