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達書庫 > 名人傳記 > 清太宗全傳 | 上頁 下頁 |
五七 |
|
天聰元年底到二年初,喀喇沁部不堪忍受林丹汗的掠奪,聯合鄂爾多斯、阿巴亥、阿蘇特以及喀爾喀諸部,組成一支十余萬人的聯軍,在土默特部落趙城地方(呼和浩特地區),同察哈爾兵展開了激戰。林丹汗派駐這裡的四萬兵全部被殲,隨後,他派去張家口請賞的三千兵往回返時,同喀喇沁等部的聯軍遭遇,也被殲滅了【《清太宗實錄》,卷4,4頁。】。聯軍方面,損失也相當嚴重。在雙方的力量都遭到嚴重削弱的情況下,喀喇沁部致書清太宗,請求發兵攻打林丹汗。他們告訴太宗:「察哈爾汗根本動搖,可乘此機,秣馬肥壯,及草青時」興師攻取。要求參加聯合攻打林丹汗的,還有喀爾喀,阿巴亥、土默特等部【《清太宗實錄》,卷4,4~5頁。】。 太宗同意出兵,但堅持先「會盟」經過談判,達成必要的協議,使他取得政治上的支配權。所以他要喀喇沁等部派人來「面議一切」【《清太宗實錄》,卷4,8頁。】。到了七月,喀喇沁部派遣喇嘛四人,率五百三十人的代表團來瀋陽「乞盟」。談判成功,雙方「刑白馬烏牛,誓告天地」,取得了共同攻取林丹汗的一致意【見《清太宗實錄》,卷4,16~17頁。】。以清太宗為盟主、針對林丹汗的軍事聯盟正式形成。 在取得蒙古諸部政治上和軍事上的支持後,太宗才放心大膽地向察哈爾進兵。還在天聰二年(1628年)二月中旬,太宗率精騎在敖木倫地方【大淩河上游,蒙語稱為「傲木倫」;見張穆《蒙古遊牧記》。】,閃擊了察哈爾所屬多羅特部落,俘獲一萬一千二百餘人【《清太宗實錄》,卷4,7頁。】,先挫察哈爾銳氣。九月,太宗第一次以「盟主」的身份發號施令,徵調歸附的科爾沁、喀喇沁、敖漢、奈曼及喀爾喀諸部貝勒,各率所部兵馬,「會於所約之地」,他親自率領滿、蒙軍隊西征察哈爾。十九日,在接近敵人目標時,連夜進軍,次日黎明,騎兵飛馳襲擊席爾哈、席伯圖、英、湯諸地,派精騎追逐察哈爾敗軍,一直追到興安嶺,取得了初步勝利。十月中旬,太宗返回瀋陽【《東華錄》,天聰六年四月。】。 天聰六年(1632年)三月。太宗下令徵集各部蒙古兵,再次率師遠征林丹汗。四月一日,大軍出發,西渡遼河,正趕上漲水,太宗與諸貝勒乘舟,人馬涉水而過,曆二晝夜。經都爾鼻、西拉木輪河、昭烏達等地,沿路各部蒙古紛紛率兵來會,計總兵力十萬人左右。在昭烏達(今昭烏達盟)會齊各部蒙古,太宗舉行盛大宴會。對他們「率兵多寡不齊,遲速亦異」,分別給予批評或嘉獎,眾蒙古首領「皆叩首受命」【《東華錄》,天聰六年四月。】,充分顯示了太宗無可爭辯的無上權威。 清太宗這次進攻察哈爾,目標直取林丹汗的巢穴,一舉蕩平察哈爾,統一內蒙古。大軍日夜兼程,準備給林丹汗以「出其不意」的致命一擊【《聖武記》,卷3,「國朝綏服蒙古記一」。】。四月二十二日,大軍過興安嶺,駐營于大兒湖附近的公古裡河。至此,行軍已達一千二百里(從瀋陽算起),可是,連察哈爾部的一個人影兒也沒見到。原來大軍內有二個蒙古人中途逃跑,向林丹汗報告了清太宗的軍事行動。經上一次征討,林丹汗已成驚弓之鳥,一聽說後金髮大軍征討,「大懼,諭部眾棄本土西奔,遣人赴歸化城,驅富民及牲畜渡黃河,國人倉促逃遁,盡委輜重而去。」【《東華錄》,天聰六年四月。】太宗下令加速追擊。 第二天,從察哈爾部逃來一個人。報告說:林丹汗攜部眾奔庫黑得勒酥,距此約有一月程。為解決糧餉,避免馬疲,太宗揮軍赴歸化。行軍途中,多是荒無人煙之地,軍中糧食接濟不上,就靠打獵捕食獸肉充饑。在朱兒格地方,只見黃羊遍野,多得不可數計。太宗令全軍分作兩翼圍獵,不到一天工夫,就捕獲了數萬隻。太宗也參加這項活動,他拉開強弓,每發必中,一矢竟貫穿兩隻黃羊,他一人就射殺了五十八隻!已經是盛夏季節,驕陽似火,天氣酷熱,又找不到水喝,士兵們乾渴難耐,很多都昏倒在道上。因為是夜裡行軍,這些人掉隊也沒人知道。走了一夜。第二天好不容易才見到人家,士兵們用一隻黃羊換一碗水喝。太宗發現不少士兵掉隊,令各牛錄帶著水去尋找他們。 五月二十三日,大軍至木魯哈喇克沁,分兵前進:左翼由阿濟格率科爾沁、巴林、紮魯特、喀喇沁、土默特、阿魯等部兵一萬,進攻大同、宣府邊外察哈爾屬地。右翼由濟爾哈朗、嶽托、德格類、薩哈廉、多爾袞、多鐸、豪格率兵二萬進歸化城、黃河一帶。太宗與代善、莽古爾泰統兵繼進。三路軍日馳七百里,於二十七日分別到達目的地。太宗也在這天中午進入歸化城歸化,今呼和浩特。明時,為蒙古格根汗居地,後通好於明,受「順義王」印,因名所居城曰歸化。【見張穆:《蒙古遊牧記》,卷2,「土默特」下注。】。 從昭烏達會齊各部蒙古兵,到達歸化,窮追四十余日,前鋒直達黃河木納漢山。林丹汗聞訊,驚慌失措,「星夜遁去」【《東華錄》,天聰六年六月。】,已先于後金兵搶渡黃河向西逃去。太宗勒兵停止追擊,離歸化,回師宣府,張家口邊外,與明朝地方官員舉行議和談判。他們懾于後金兵威,不敢拒絕,就派官送去不少禮物,太宗也回贈他們,雙方定了和議,還進行了貿易。太宗認為此次遠征基本達到目的,下令回師東返。七月二十四日,順利回到瀋陽。 此行往返萬餘裡,曆三個月又二十六天。雖然沒有捉到林丹汗,但逼使他丟棄本土遠逃,一度強大的察哈爾陷入崩潰瓦解之中,太宗于途中收攏林丹汗部眾數以千萬,計人畜十余萬,是太宗的一次收穫頗大的勝利。 經過這次長途追擊,林丹汗被攆得幾無立足之地,他率殘部晝夜地向圖白忒部(西藏)逃去。「臣民素苦其暴虐,抗違不往。」原有十余萬部眾,途中離散而去的有十之七八,加上病死的,所剩部眾就更少了。牲畜無飼料,成批成批地倒斃,人沒有吃的,「殺人以食,自相攻奪」,四處潰散【《東華錄》,天聰八年六月;又《皇朝開國方略》,卷19。】。 當天聰八年太宗西征宣、大時,林丹汗已逃到青海大草灘,出痘病死。失去了首領林丹汗,跟隨他逃跑的部眾幾乎一哄而散,連他的許多大臣也都各率所部自謀生路。他們看到向西逃沒有盡頭,莫如投靠後金。因此,陸續循舊路往回返。正巧太宗率大軍來到,把他們一一招撫。太宗急於尋找林丹汗之子額哲和他的餘眾。此時,額哲和他的母親去從未定,尚徘徊于青海境內。終因路途遙遠,既無法探得準確消息,又一時找不到,太宗就在九月間,回到瀋陽,從而結束了這次遠征。 天聰九年(1635年)二月末,太宗任命他的弟弟二十三歲的多爾袞和侄兒嶽托,薩哈廉、長子豪格為統兵大將,率精騎一萬,專程往黃河以西尋找額哲。三月末,行至西喇珠爾格地方,遇到林丹汗的妻子囊囊太后,她率一千五百戶來降,從她口中得知額哲的駐所。多爾袞派溫泰等護送他們先行回瀋陽,他和侄兒率兵繼續前進。四月二十日,渡過黃河,星夜疾馳,至托裡圖,終於找到了額哲,沒有交戰,這個林丹汗的繼承人率部民一千戶歸降,並獻上歷代傳國玉璽。這可是一件國寶,據說此寶自漢代傳到元朝,一直藏在深宮內院,元順帝逃跑時攜帶在身,他死後,玉璽失落,不知去向。過了二百餘年,有一個牧羊人在山岡下牧羊,見一隻羊三天不吃草,只用蹄子刨地,牧羊人覺得很奇怪,就刨開這塊地,發現了這塊玉璽,複歸元裔博碩克圖汗,後又被林丹汗攻破,玉璽也就轉到了林丹汗之手。這次又被多爾袞得到,他萬分驚喜,只見玉璽上刻漢篆「制誥之寶」四個字,兩邊各有一條飛龍,光氣煥爛。多爾袞急遣人馳奏太宗,報告這一喜訊。 |
學達書庫(xuoda.com) |
上一頁 回目錄 回首頁 下一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