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達書庫 > 名人傳記 > 清太宗全傳 | 上頁 下頁
五六


  然而,林丹汗的種種努力終歸流於徒勞。一是後金努爾哈赤崛起於遼東,使林丹汗不得逞志于東北,而且後金競相發展,限制或抵消了察哈爾的影響;二是蒙古族逐水草而居,生活遊動不定,他們時聚時散,或分或離。各部蒙古在一切方面也不盡相同,具有很大的獨立性,這種自然狀況很難實現政治上的統一。從當時的歷史條件來看,蒙古各部封建主出於自身的利益都不支持林丹汗統一蒙古。因為林丹汗搞統一,必然使他們處於察哈爾的統治之下,這就意味著他們的根本利益的喪失。特別是在武力統一過程中,林丹汗到處「興兵攻掠」,「服從者收之,拒敵者被殺」【《皇朝開國方略》,卷11。】,大肆進行屠殺和掠奪,逼得一些部落到處奔逃。林丹汗對被征服的各部實行殘暴的統治,更增加了蒙古各部同察哈爾的離心力。林丹汗「昏於酒色」【《明史紀事本末補編》,卷3,「西人封貢」。】,對各部索求無厭。

  科爾沁部首領土謝圖額駙有一匹名馬,叫「杭愛」,林丹汗只用一胄強行把馬換去,土謝圖敢怒不敢言。林丹汗又用一胄送到阿祿部落,向首領濟農要馬一千匹。濟農說:「豈有一胄換一千匹馬?這簡直是想挑起爭端來侵犯我!」為了避免戰禍,濟農忍氣吞聲白白給馬五百匹。科爾沁部卓禮克圖親王有一隻鷹,善捕飛鳥,林丹汗又派人索取。卓禮克圖親王想不給,土謝圖勸他給了林丹汗【《清太宗實錄》,卷30,16~17頁。】。林丹汗「有宋康武乙之暴」【《聖武記》,卷3,「國朝綏服蒙古記一」。】,「如此貪橫,人心安得而服耶?」【《清太宗實錄》,卷30,16~17頁。】因而激起各部蒙古封建主對林丹汗的極大憤恨。他們紛紛投向後金國,求得庇護。

  後金的迅速發展,和它對投向後金的蒙古封建主實行的保護政策,引起林丹汗的恐懼與嫉恨。天命四年(1619年)十月二十二日,林丹汗向後金遣使,致書努爾哈赤,公開發出軍事威脅:

  蒙古國統四十萬眾英主青吉思汗(即元朝始祖成吉思汗之號),諭問水濱三萬人英主安否?大明于吾兩國乃仇讎(仇)也。吾聞自戊午年(天命三年,1618年)來大明始受兵于汝國,今夏我已親往廣寧,招撫其城,取其貢賦,倘汝兵往圖之,吾將不利於汝。吾兩人原無交惡,若吾所服之城為汝所得,吾名安在?設不從吾言,兩人之是非,穹蒼鑒之。……【《清太祖武皇帝實錄》,卷3,8頁。】

  蒙古地方有四十萬人是個傳統的概念數字,泛指整個蒙古而言。林丹汗自稱是「四十萬眾英主」,表示他是大漠南北蒙古的統治者【賈敬顏、洪俊:《關於成吉思汗歷史的幾個問題》載《社會科學輯刊》,1981年第三期。】。他嘲笑只擁有「三萬人」眾的努爾哈赤,無所顧忌地發出軍事威脅,不准他取廣寧城。努爾哈赤向他的臣屬公佈了這封信,引起群情激憤,有的請求殺掉來使,有的請求割掉來使的鼻子放回去。努爾哈赤說:「你們發怒誠然是對的,我也很生氣。但此事與來使無關,是派他來的那個人的罪過。」他決定扣留使者,過一段時間放他回去,再答覆林丹汗的挑釁。

  天命五年(1621年)正月十七日,努爾哈赤致書林丹汗,書曰:

  閱來書,汝為四十萬蒙古主,吾為水濱三萬人主。何故恃其眾以驕吾國乎?聞昔大明洪武取大都(北京)時,四十萬蒙古摧折幾盡,奔逃者僅有六萬,不盡屬汝,俄裡都施一萬,專拙土默特一萬,阿孫特雍壽布胯喇沁一萬,此三萬之眾據汝之右,任意縱橫,於汝無與。即左三萬之眾果盡屬￿汝耶?三萬且不足,乃以昔日之陳言自哆為四十萬,而鄙吾國止三萬人乎?天地豈不知之?然吾國雖小,不似汝之眾;吾力雖綿,不似汝之強,但得天地垂佑,哈達、輝發、兀喇、夜黑、暨大明國撫順、清河、開原、鐵嶺等八處俱為我有。……想大明未受吾兵時,汝初與搆兵,棄盔甲、駝馬,空身敗北;再與搆兵,革根歹青之蝦並十餘人被斬於陣中,一無所獲而回,不知二次所得者何處人畜?所尅者何處名城?所敗者何處大兵?獨不思大明賞汝從來未有如此之厚,今不過以我威勢逼臨,殺其男子,遺其婦女,大明畏我,故以利誘汝非與?大明、朝鮮,異國也,言雖殊,因衣冠相類,二國遂結為同心。爾我異國也,言雖殊,而服發亦相類。汝果有知識者,來書當雲:皇兄征吾舊日之仇國,蒙天垂佑,破其城,敗其眾,同心協力,共圖有隙之大明。如此不亦善乎!……【《清太祖武皇帝實錄》,卷3,9~10頁。】

  努爾哈赤毫不留情地狠狠奚落了林丹汗一頓,大揭其短處,從其祖宗被趕出北京,直到他幾次失敗,嘲笑他吹牛嚇唬人,諷刺他忘記祖宗被逐的恥辱,貪財好貨,受明朝利用。當時,明朝為了對抗後金,「思用東部插汗小王子(即林丹汗)欲以敵大清」【魏源:《聖武記》,卷3,「綏服蒙古記一」。】,每年送給賞金八萬一千兩,企圖收買他為明朝效力。林丹汗則利用明朝這一政策,每每「揚言助中國,邀索無厭」【《明史》,卷327,「韃靼傳」。】,達不到目的,就動干戈,不斷侵襲內地,明朝拿他也沒有辦法。努爾哈赤講的是實際情況,擺清利害關係,還是希望林丹汗和他聯合起來,共同對付他們的仇國——明朝。

  努爾哈赤這一揭露,使林丹汗惱羞成怒,他馬上報復後金,逮捕使者,囚禁起來。努爾哈赤不懼怕林丹汗的威脅,於天命七年發兵攻克廣甯,而林丹汗懾于後金的強大,不敢與之爭鋒。是時,努爾哈赤正全力鞏固和經營所佔領的遼東地區,避免同林丹汗交戰。他採取籠絡蒙古的政策,來分化瓦解林丹汗的勢力。他先後同科爾沁、紮魯特、喀爾喀等建立了友好關係,「刑白馬烏牛」,舉行盟誓,實際上具有軍事同盟的性質,這使林丹汗的勢力在蒙古中受到了孤立。天命十年,他攻打科爾沁部,後金兵趕來援助,還沒交戰,林丹汗就連夜拔營而逃。這表明林丹汗已經由盛轉衰,無力與後金抗衡。太宗即位後,在不到十年的時間,先後三次用兵察哈爾,終使林丹汗敗亡。

  二、三征林丹汗

  清太宗清楚地看到,察哈爾林丹汗是他在蒙古方面遇到的一個主要勁敵,只有把林丹汗打下去,整個漠南蒙古才能俯首聽命。因此他繼續推行分化瓦解察哈爾的政策,利用蒙古各部封建主對林丹汗的強烈不滿情緒,逐個地把他們拉到自己一邊,結成針對察哈爾的軍事同盟,而在軍事上則採取比他父親更大膽更果斷的步驟,予以狠狠地打擊。

  天聰元年正月,清太宗即位才幾個月,他一聽到林丹汗興兵攻打喀爾喀諸部的消息,馬上抓住這個時機,向奈曼部袞出斯巴圖魯、敖漢部瑣諾木杜棱、塞臣卓禮克圖等首領發出信件,要求建立友好關係,還要他們把他的信件傳給克什克騰諸部,以擴大影響【《皇朝開國方略》,卷11。】。奈曼、敖漢終「因察哈爾不道,來求聖主福庇」【《皇朝開國方略》,卷11。】,於七月間,率眾歸附後金,太宗給予熱烈歡迎,隆重接待。隨著形勢的發展,歸附者日見增多,連林丹汗屬下的重要人物也不斷投向後金。這使林丹汗進一步陷入孤立。值得注意的是,蒙古各部封建主為反抗林丹汗的統治而聯合起來進行鬥爭的趨勢也進一步發展了。


學達書庫(xuoda.com)
上一頁 回目錄 回首頁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