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達書庫 > 名人傳記 > 清太宗全傳 | 上頁 下頁 |
五四 |
|
二十五日,祖大壽派他的兒子祖可法到後金營中為人質。一見面,濟爾哈朗、嶽托都起立,扶住祖可法,不讓他下拜,說:「我們前此對壘是仇敵,現在已講和,都是兄弟,何必拜?」以滿族較高的抱見禮相待。他們問祖可法:「你們死守空城是何意?」祖答:「因為你們屠殺降民,所以遲疑。」嶽托說:「殺遼東民是太祖時的事,我們也不勝追悔。殺永平兵民是二貝勒阿敏幹的,已受到處分。這些事與今汗毫無關係。」【《東華錄》,天聰五年十月。】經過信使往來談判,解去了祖氏父子和諸將的疑慮,有關投降事都已談妥,只有副將何可綱反對投降。二十八日,祖大壽命逮捕,讓兩名士兵把他架出城外,當著後金諸將的面斬首,何可綱臉色不變,不說一句話,含笑而死【《東華錄》,天聰五年十月。】。 然後,祖大壽派四員副將、二員遊擊到後金營,代表他和副將張存仁等三十九名將官與太宗及諸貝勒舉行盟誓。當晚,祖大壽親自到太宗禦營見面。太宗特別高興,派諸貝勒出迎一裡,他則出幄外迎接,不讓祖大壽跪見,而以抱見禮優待,還讓他先入幄,他不敢,謙讓後,太宗和他並肩入幄,極示尊敬之意。裡邊已擺好了豐盛的宴席,太宗親自捧金卮酌酒給祖大壽,把他穿用的黑狐帽、貂裘、金玲瓏、緞靴、雕鞍、白馬等一大堆珍貴物品賞給了祖大壽。他感激不盡,以妻子尚在錦州,請求允許他回去設計智取錦州。 太宗當即同意。十一月一日晚,祖大壽帶二十六人,渡小淩河,徒步去錦州,大淩河城方面故意炮聲不絕,作交戰及追趕的聲勢。守錦州的丘禾嘉與宋襄、中官李明臣、高起潛聞炮聲,發兵支援,半路上正與祖大壽相遇。他假稱突圍逃還,丘禾嘉信以為真。但他一去不復返,其子侄都留質于後金,也在所不顧了。十年後,錦州戰役時他才真投降。 祖大壽走後,後金兵開進大淩河城。原先全城兵民共三萬多人,此時止存一萬一千六百八十二人,馬只剩下三十二匹。三日,太宗舉行盛大宴會,招待大淩河城歸順將官,宴後,令他們較射。 九日,太宗下令班師,他的八旗將士滿載戰利品,凱旋瀋陽。撤軍前,將大淩河城完全摧毀,只剩下城基,變成一片廢墟。大軍連續撤了三天,到十三日才撤完【《明與後金大淩河城之戰史料片斷》,載《歷史檔案》1981年第1期。】。這次圍困達三月餘,獲得了完全的成功。此役消滅了明在關外的精銳,使其軍事力量遭到嚴重損失。同時,太宗耐心地招降了張存仁等數十名明將。他為得到一批人才而感到心滿意足。這在他看來,是比得到一座城池重為重要的收穫! 四、入口之戰 大淩河圍城戰役結束後,太宗把注意力轉向蒙古察哈爾,率軍親征,暫時放鬆對明朝的大規模征伐。過了兩年,到天聰八年(1634年),太宗又發動了遠襲明朝宣府、大同的戰役。因為這次戰役主要是在沿長城內側一帶進行的,所以稱之為「入口之戰」 這年五月十一日,太宗召集諸貝勒大臣,徵求他們對征明的想法。他說:現在我打算征明,應當由哪條路進兵?貝勒大臣回答說:應從山海關入。太宗聽了他們的回答,卻提出了相反的意見:「今興大兵宜直抵宣(府)、大(同)。察哈爾先為我敗,舉國騷然,貝勒大臣將來歸我,必遇諸途。我一則征明大同,一則收納察哈爾來歸官民。」【《東華錄》,天聰八年五月。】太宗不走山海關,除了要在中途收攏察哈爾餘部,還有一個原因,就是山海關明兵防守很嚴,不易通過。相形之下,宣、大一帶的關口成了薄弱環節。 宣府本是秦漢時上穀郡。明初,在此設開平衛,與遼左互為唇齒。該地形勢險要,「紫荊(即紫荊關,在河北滿城北)控其南,長城枕其北;居庸(關)左峙,雲中右屏;內拱陵京,外制胡虜,西北一重鎮也。」【陳子龍:《明經世文編》,卷460,「宣府鎮總圖說」、「大同鎮總圖說」。】大同是秦漢時雲中郡,明初設大同府,太祖封其一子為代王居此。自古這裡是「用武之地」,「華夷互爭疆場所必守者也。」【陳子龍:《明經世文編》,卷460,「宣府鎮總圖說」、「大同鎮總圖說」。】這兩處重鎮都以防禦和控制北方遊牧民族而為歷代兵家所重。明朝為阻止「北虜」(即蒙古)南下,築城堡,派重兵,宣府號稱「北門之勢於今為壯矣」,大同「亦稱金湯」【陳子龍:《明經世文編》,卷460,同上文。】。 但到了明末,這一地區邊備大壞。一方面,蒙古的不斷侵襲破壞;一方面,為對付後金新的威脅,明被迫抽調宣、大之兵專力經營寧、錦至山海關一線的防務,致使宣、大一帶塞垣空虛,岌岌可危。太宗選擇宣、大作為軍事行動的突破口,從戰略上說,就是避實擊虛,攻其不備。大同離京師稍遠,宣府與京師僅距三百餘裡。太宗突襲這兩個重鎮,不僅給京師造成直接軍事威脅,而且足以產生動搖明朝統治的政治影響。諸貝勒大臣囿于陳規習見,考慮問題遠不及此。他們當然都很贊成太宗深謀遠慮的計劃。於是,太宗第二次繞開山海關防線,長途跋涉數千里,展開對明朝的新的打擊。 五月二十二日,清太宗率大軍離瀋陽西行,渡遼河,到達都爾鼻,蒙古諸部率軍來會。為適應遠程行軍和奔襲的需要,騎兵占了多數。從這裡繼續向西進軍,進入內蒙古。果如太宗所料,察哈爾餘部紛紛遇於途,絡繹不絕歸向後金。 在行軍途中,太宗把他的部隊陸續分成四路前進: 六月二十日,命德格類率軍一支進獨石口,會大軍於朔州(山西朔縣)。 六月三十日,遣代善和他的兒子薩哈廉、碩托入得勝堡。 七月五日,令阿濟格、多爾袞、多鐸入龍門口。太宗自率一軍從尚方堡(或作上方堡、膳房堡)入口,經宣府趨應州(山西應縣)至大同。 按太宗計劃,四路軍於七月八日分別破關口而入。他這次用兵,不在於得城池、土地,主要目的,是掠取明朝財富,消耗明朝經濟與軍事實力。一個被明兵俘獲的後金偵探供認;後金「不攻城池,只在各村堡搶掠。」【中國第一歷史檔案館:《明檔》第201號,卷第11號。】對於城鎮能攻取即攻取之,一時攻不下即放棄,轉而去別處。太宗入口後,奔向宣府,被明兵大炮擊退,轉向應州,包圍後攻取成功。阿濟格從龍門口一入邊,就攻龍門,沒攻下,轉攻保安州(河北涿鹿)。 西路代善父子入邊後,攻懷仁縣沒攻下,再攻井坪(山西平魯)也沒攻下。太宗指示他們攻朔州附近的馬邑。東路德格類入邊,陷長安嶺堡,攻赤城不下,奔保安州,赴應州見太宗。出征前,太宗做了較充分的準備,他命每牛錄出鐵匠一名,攜帶钅矍五個、鑹子五個、鍬五把、斧頭五把、錛子二個、鑿子二個;每甲喇還備雲梯二架,等等。這些器具除了用於修理武器,也用於攻城。在火器大量而廣泛地應用於戰場的情況下,這些東西不可能發揮積極作用。所以,後金兵一看到城堅炮利,就遠遠走開,躲到大炮的射程之外。 明朝在宣、大一帶的防務十分空虛。鑒於以往的教訓,明朝有關「申嚴邊備之旨,蓋無日不下,亦無地不周。至宣、大單虛,尤為聖明所注念。」【中國第一歷史檔案館:《明檔》第201號,卷第8號。】當六月上旬,太宗行經內蒙古西進時,明朝就已得到情報,先後連連發下十餘次旨意,其中指示宣、雲等處「尤宜嚴備、固守」。 |
學達書庫(xuoda.com) |
上一頁 回目錄 回首頁 下一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