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達書庫 > 名人傳記 > 清太宗全傳 | 上頁 下頁
五一


  來自江南日暖的袁崇煥,在烽火連天的北國邊疆,先後于寧遠、錦州等地兩次擊敗了後金兵的強大攻勢,挽回了明在關外的危局。這些神話般的奇跡,使他在明與後金雙方都成為矚目的人物。明朝統治集團中一些人把他看作是頂樑柱,希望依靠他挽狂瀾於既倒,後金則視他為勁敵,眼中釘,肉中刺。明熹宗時因大宦官魏忠賢,嫉功妒賢,袁崇煥一度受魏忠賢排擠,被迫解任乞休。崇禎即位後,魏忠賢伏法,袁崇煥再次起用,于崇禎元年(天聰二年,1627年)四月,被任命為兵部尚書兼右副都禦史,督師薊遼、兼督登、萊、天津軍務。七月,袁崇煥入都,十四日召見於平臺。崇禎說:「女直(即真)跳樑十載,封疆淪陷。卿萬里赴召,有何方略?」崇煥答:「如果皇上給臣方便,五年之內,東患可平,全遼可複。」崇禎高興地說:「五年滅寇,便是方略,朕不惜封侯之賞,卿當努力以解天下倒懸!」中間,崇禎退,稍事休息。給事中許譽卿問崇煥五年複遼的具體設想。崇煥很不以為然地說:「聖心焦勞,聊以是相慰耳。」譽卿說:「皇上英明,怎麼可以隨意許下諾言?將來按期驗效,怎麼辦?」崇煥頓時感到一時失言。

  過了一會兒,崇禎回來,崇煥趕緊奏道:「東事本不易解決。臣約略五年,但五年之中,須事事相應,第一錢糧,第二器械,戶、工兩部,都要悉心措置,以應臣手。」崇禎用眼看了看兩部尚書,王家禎、張維樞忙奏:「敢不承命!」崇煥又奏:「還要吏、兵兩部都應臣手才行,所用與罷斥之人,都聽臣便。」崇禎又看了看兩部尚書。王永光、王在晉馬上表態:「敢不承命!」……崇禎對袁崇煥非常滿意,凡有所請,都慨然應允。閣臣們一致請求撤回王之臣、滿桂尚方劍,單賜崇煥,以事權專一,統籌全域。崇禎立即批准【以上見《明史》,「袁崇煥傳」;又張岱:《石匱書後集》,卷11。】。崇禎剛即位,很想作為一番,因此特別器重袁崇煥,把關外的局勢悉交由他掌握處理,給予他極高的禮遇,以示籠絡。

  袁崇煥于甯遠大捷後,幾次派使者去瀋陽談判。正進行中,他被免職,此事便擱置起來。這次複鎮薊、遼,他深「知兵力不敵」,所謂「五年複遼」,不過是為安慰崇禎而許下的不能實現的諾言,「思以捭闔縱橫之計」【《明史紀事本末補遺》,卷5,「甯錦戰守」。】,幻想以和議誘使後金讓出已佔領的遼東,歸還被俘獲的遼民。為此目的,他不顧廷臣和崇禎的反對,公開或秘密地同後金舉行和談。

  太宗出於麻痹明朝、暗中積蓄力量的戰略目的,積極主張和談。在和談毫無成效的情況下,他又舉行了軍事進攻。寧錦戰役失敗後,太宗看到這條防線堅固,一時無法突破。他遇到的對手袁崇煥是個有膽有識的人,他既嘆服,又顧忌莫深。在他身後還有毛文龍扼其背。第一次進兵朝鮮,他以為後顧之憂已解除。然而毛文龍仍據守皮島及遼東沿海各島嶼,駐軍數萬人,「牽制金、複、海、蓋四衛,時時襲擊建虜(後金),有所斬獲。」【《國榷》,卷90。】

  毛文龍原是李成梁的部下,後投到廣甯巡撫王化貞,任遊擊之職。後金攻佔遼東,他逃到沿海島嶼,招收逃散的遼民數十萬,選精壯為兵,騷擾後金,牽制它不得西進,為明朝建立了功勞,屢受封賞,授總兵,提升到左都督,掛將軍印,賜尚方劍,在皮島設軍鎮,規制如內地。毛文龍所部散居各海島,勢力雖不算大,卻如人身上的蚤虱,捕捉它無處下手,聽任它吮咬皮膚則使人不得安寧【《國榷》,卷90。】

  後金兵因不習海戰,又缺乏船隻,對他無可奈何。因此,前有袁崇煥,後有毛文龍,使太宗不敢大規模地進兵遼西。他決計除掉這兩個人,否則,他的大事不可圖。他利用袁崇煥急於求和的心理,假袁之手先除毛文龍。事情的經過是:「先是,降將李永芳獻策於大清主(太宗)曰:『兵入中國,恐文龍截後,須通書崇煥,使殺文龍,佯許還遼。』大清主從之。崇煥答書密允。」【計六奇:《明季北略》,卷4。】據毛文龍說,李永芳曾給他寫信,勸他投降,他沒幹,將此事報告了朝廷。李永芳勸降無效,轉而獻計假手他人殺文龍【《明史紀事本末補遺》,卷4。】。此次袁崇煥一上任,「思殺文龍,則遼可得。」【計六奇:《明季北略》,卷4。】

  談遷《國榷》,卷九十載:後金「陰通款崇煥,求殺文龍,而崇煥中其計不覺也。」

  《明史紀事本末補遺》,卷四載:「初,天啟間,崇煥撫遼東,遣喇嘛僧鎦南木座往建州主款,會罷歸,未就。至是再出,無以塞五年複遼之命,乃複為講款計。建州曰:『果爾,其以文龍頭來。』崇煥信之。」

  又據《石匱書後集》,卷十「毛文龍傳」:「督師袁崇煥事,適當女直主(努爾哈赤)病死,崇煥差番僧喇嘛鎦南木座往吊,謀以歲幣議和。女直許之,乃曰:『無以為信,其函毛文龍首來。」

  很清楚,毛文龍後來被殺,與太宗插手直接有關,也與明朝黨爭有關。毛文龍鎮皮島,深得魏忠賢扶持,文龍對他也極力奉承。故魏一倒臺,文龍被視為其黨羽。更主要的是,他久懸海外,「所上事多浮,索餉又過多」,他自報駐軍二十萬,每年餉銀一百二十萬,「朝議多疑而厭之」。崇禎即位後,「諸文臣視東江為贅旒,餉道屢絕」,「時朝議憂皮島毛文龍難馭」【《明史紀事本末補遺》,卷4,「毛帥東江」。】,大學士錢龍錫主張除掉毛文龍。

  崇禎元年(1628年)七月,袁崇煥應召赴京,錢龍錫到他的寓所商議定計誅文龍,袁崇煥表示:文龍「可用,用之,不可用,殺之。」【《袁督師遺稿遺事匯輯》,卷1,7頁。】袁對毛早就動了殺機。他在巡撫任上,就與毛文龍不和。他這次上任後,繼續與後金搞和談,「惡文龍擾之,乃決計斬文龍。」【《明崇禎實錄》,卷2,5頁。】

  袁崇煥曾給兵部尚書王洽的信中說:「建虜屢欲求款,廟堂之上,主張已有其人。文龍能協心一意,自當無嫌無猜,否則斬其首,崇煥效提刀之力。」【《國榷》,卷90。】崇禎二年(天聰三年,1629年)六月初,袁崇煥以犒賞吏卒的名義,來到雙島發餉。六日這天,閱兵較射,將毛文龍騙到山上,歷數「十二斬」罪,命水營都司趙可懷執崇禎的尚方劍斬於帳前【《明崇禎實錄》,卷2,5頁。】

  將東江善後事處理完,袁崇煥自旅順返回寧遠,給朝廷上奏,報告斬毛文龍情形,並自劾,等候處分。崇禎一聽到這個消息,「意殊駭」【《明史》,卷259,「袁崇煥傳」。】,感到十分驚訝,但考慮到毛文龍既然死了,現正倚賴袁崇煥,非但沒有責備,還持贊同態度,命他「安心任事」【《明崇禎實錄》,卷2,5頁。】這不過是表面安撫,而內心深處從此對袁產生了疑忌。

  袁崇煥擅殺毛文龍,是親者痛,仇者快,客觀上為清太宗消滅了一個勁敵,對明朝是一個損失。島上失去主帥,人心立時渙散,不少將領如孔有德、尚可喜等和士兵逃歸後金,有的投到山東登、萊去了。從此,堅持多年的一個抗金根據地便不復存在了。袁崇煥妄殺毛文龍是極端錯誤的,「天下聞之,詫為奇舉。」【《國榷》,卷90。】人們不能理解此舉的意圖。明末史學家談遷評論說:「袁氏身膺不當之罰,則殺島帥,適所以自殺也。」【《國榷》,卷90。】這是很中肯的。


學達書庫(xuoda.com)
上一頁 回目錄 回首頁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