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達書庫 > 名人傳記 > 清太宗全傳 | 上頁 下頁 |
五〇 |
|
依靠當地人民守衛自己的土地,依靠這裡的肥沃土地來維持人民連軍隊在內的生計。軍事上,防禦為主,出戰、進攻為其次。這一方針完全符合當時當地的實際情況,是阻擋後金的攻勢,漸圖恢復的有效措施。在袁崇煥之前,有熊廷弼、孫承宗這樣一些優秀的軍事統帥已經提出了類似的防禦指導思想。熊廷弼任遼東經略時,其戰略方針是:「防邊以守為上,繕垣建堡。」【《明史》,卷147,「熊廷弼傳」。】 繼熊廷弼之後,有個叫王在晉的,主持了一段時間的山海關及關外的防務。他提出,明兵應退守山海關,重新築城,來加固山海關的防禦。這一錯誤方針被否決以後,大學士孫承宗接替了他的職務。此時,袁崇煥在孫承宗手下任事。他堅決反對退守山海關築城,首次倡言「守關當於關外守之」張岱:【《石匱書後集》,卷1,「袁崇煥列傳」。】,力主堅守寧遠。天啟五年(天命十年,1625年)夏,孫承宗與袁崇煥遣將分據錦州,松山(錦州南十八裡)、杏山(松山南十八裡)、右屯、及大小淩河、塔山諸城鎮,一一修繕完畢。 不久,孫承宗被罷免,代之以高第。這個人膽子很小,畏敵如虎。他一口咬定關外必不能守,下令關外將士全部撤到山海關。袁崇煥堅守寧遠不撤,打了交戰以來的第一個大勝仗。在此城下,雖然給予後金兵以重大打擊,但錦州及其周圍據點均被破壞,不堪使用。努爾哈赤死後,他以和談為掩護,積極修復關外諸城的防禦體系,在離山海關四百裡外的寧、錦一帶構置防線,無論戰,無論守,都足以使京師安寧,不受戰爭紛擾。為了貫徹這一作戰方針,袁崇煥一則利用和談爭取時間,一則又利用太宗第一次進兵朝鮮的機會,抓緊修復被廢棄了的城防工事。果如袁崇煥所料,太宗一聽說明兵築城的消息,就急忙率大軍趕來。 從五月六日發兵,一路上連續行軍,有時乘夜前進,於十一日兵臨錦州城下,四面合圍,距城一裡安營。此城建於明洪武二十四年(1391年),後經成化、弘治增修,成為遼西和遼東之間一巨鎮。在包圍錦州的時候,太宗先令部隊分成幾路掃除其周圍的大小淩河、右屯等城堡。這些外圍地區的明兵數量很少,加之防禦工事尚未修好,無堅可恃,所以一聽說後金兵來了,聞風而逃。只有錦州城已修築完工,城堅池深,駐有三萬明兵,「平遼」總兵趙率教與太監紀用、副將左輔、朱梅等率軍守城。他們懾于後金兵來勢雄猛,先派二名將官縋城而下,到後金營談判,借此延緩進攻,等待援兵。 太宗也很想錦州不戰而降,自然不放過這個好機會。他給趙率教寫了信,勸他們投降,或者以禮議和,他都接受。信帶去後,沒見答覆,太宗下令攻城。兵分兩路,各抬拽車梯攻具,用步兵騎兵更番進攻城的西面和北面兩角。趙率教、左輔、朱梅等主要將領都登城指揮,炮火、箭矢、滾石交下如雨。後金兵冒死衝擊,城西角一度眼看被攻破,趙率教急令三面守城兵來援,好不容易地打退了後金兵的猛烈攻擊。這場戰鬥從早晨七八時開始(辰時),一直進行到晚上七八時(戌時),城牆下,到處堆積了後金兵的屍體。損失相當嚴重。 入夜,太宗把軍隊後撤五裡安營,又派人急返瀋陽調取援兵。第二天,後金騎兵環城而行,卻不敢過於靠近城垣。太宗還想憑藉強大的軍事壓力迫使明兵放棄抵抗。他派遣使者三去三返,趙率教都不准進城,他站立城上,對城下的後金使者說:「城可以攻,但不可以遊說。」【《明史紀事本末補遺》,卷5。】太宗很生氣,下令攻城,仍無任何進展,連攻十四天,還是沒有攻下來【《國榷》,卷88。】。幾次勸降信用箭射到城裡,也沒有反應;誘使出城會戰,明兵憑堅城據守不出。 錦州久攻不下,太宗留下部分守兵繼續圍攻,自率大軍轉而攻寧遠。名將袁崇煥坐鎮於此,他已向朝廷請來各路援兵,出動水師在海上遙相控制,再派部將尤世錄、祖大壽率精兵四千增援錦州,他們剛要出發,後金兵突然來到,就在城外二裡安營,列槍炮,嚴陣以待。太宗率軍來到陣前,看到明兵距城很近,難以用騎兵縱擊。於是下令退軍,過了山岡,再看明兵仍不離陣地。太宗打算發起攻擊,代善、阿敏、莽古爾泰認為離城太近,不可攻。太宗怒衝衝地說:「當年皇考太祖攻甯遠不克,如今我攻錦州又未克,似此野戰之兵不能取勝,這還如何能張揚我國的威風?」【《清太宗實錄》,卷3,23頁。】說完,下令開戰,並督阿濟格率部分將領、侍衛、護軍發起衝鋒至城下。 諸貝勒都感到慚愧,也來不及穿戴甲胄,隨後疾馳而下。明兵呐喊迎戰,滿桂、尤世祿、祖大壽等幾員猛將同後金兵展開了大戰。城上,袁崇煥指揮,放射大炮,後金兵一片片地倒下。明兵也死傷大半,滿桂身中數箭。這一戰役,延續到第二天,明兵發揮槍炮的威力,使後金繼續遭受重大損失,遊擊覺羅拜山、備禦巴希等被射死,連貝勒濟爾哈朗、薩哈廉、瓦克達俱被創【《清太宗實錄》,卷3,24頁;《國榷》,卷88。】。 太宗只得放棄攻寧遠,再回師錦州,每天以萬名騎兵環城巡行,斷絕出入,到了夜晚,舉火呐喊,擾亂城裡。六月四日,太宗駐營教場,親自督戰攻城,延至傍晚,死傷越來越多。又趕上暑天,中暑得病使部隊不斷減員,士氣、戰鬥力都在下降。太宗決定班師。五日,六軍開始從錦州撤退,整整持續了一夜,至次日黎明,路經小淩河城,把明兵已修好的城牆和工事全部毀掉,然後揮軍引去。 甯錦苦戰,後金「士卒損傷甚多」【《東華錄》,天聰元年正月。】,太宗無功而還。明人稱這次戰役為「甯錦大捷」。這次明兵取得勝利,除了頑強的抵抗,主要還是袁崇煥的「憑堅城用大炮一策」發揮了決定性的作用。他認為明兵不利於野戰,和擅長縱橫馳突騎射的後金兵是無法較量的。只有高築城牆,深挖城壕,堅守城池,用大炮轟擊,以制敵取勝。此種作戰,正好限制了後金兵發揮優勢。後金兵沒有大炮,多次誘使明兵出城決戰又沒有成功,致使後金兵無所施其技,堅城之下,太宗縱兵奔馳,兩頭碰壁,吃了大虧。看來,他在戰前對明兵的防禦能力估計不足,忽視了明朝統治集團內存在一個抗戰派,並在一定時期保有巨大力量。這該是他在寧錦戰役失敗的教訓。 二、巧設反間計 軍事鬥爭,基本的和主要的是以戰場作為表演舞臺。但是,對於一個卓越的軍事家來說,鬥爭藝術並不僅僅局限於戰場上的廝殺,他還往往運用超出常人的智慧,通過政治的和其他的輔助手段,達到在戰場上不易達到的目標。這就是俗話說的「鬥智不鬥勇」。古人稱為「設間」即反間計便是其中之一。楚漢之爭時,劉邦「設間」離間項羽與謀士范增的關係,是這類「設間」的一個著名事例。清太宗用反間計,將他的頑強對手袁崇煥置於死地,其手腕之高超,使劉邦也有點黯然失色。 |
學達書庫(xuoda.com) |
上一頁 回目錄 回首頁 下一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