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達書庫 > 名人傳記 > 清太宗全傳 | 上頁 下頁 |
四九 |
|
李倧「斥和」之後,深知朝鮮「朝夕被兵」【《李朝實錄》,仁祖,卷33,183頁。】,戰爭是不可避免的了,因此在思想上、軍事上都作了準備。崇德元年(崇禎九年,1636年)九月,明監軍黃孫茂奉命來到朝鮮,視察防務,與朝鮮共同制定防禦清國的戰略。李倧很擔心清兵一旦進犯,朝鮮「兵殘力弱,無以抵敵」,只盼望明朝發兵來救【《李朝實錄》,仁祖,卷33,183頁。】。這位黃監軍知道明朝自身難保,對朝鮮也是愛莫能助,只好說幾句冠冕堂皇的鼓勵話。 事實的確如此。儘管朝鮮做了多方面的備戰,也無法與變得更加強大的清兵相匹敵。太宗率大軍於九日到達邊境城市鎮江附近。次日,揮軍渡江,當天就攻陷義州,進入朝鮮境內。從此,清兵以破竹之勢,迅猛向前推進。十二日,占郭山城;十三日,降定州;十四日,入朝前別出一軍已進入平壤,守城巡撫逃之夭夭。其前鋒至王京,李倧逃到南漢山城,清兵聞訊,急馳包圍。二十九日,太宗率大軍由城外渡漢江,直抵南漢城駐營。朝鮮援兵幾次趕來會戰,都被清兵擊潰。六十六歲的額駙揚古利在會戰中被朝鮮兵擊斃。三十日,首都漢城落入清軍之手。 崇德二年(1637年)正月,太宗連連向李倧發出通牒,責令他出城投降。這時,朝鮮援兵已絕,李倧和他的部分閣臣蜷縮孤城,智窮力竭,一籌莫展。在這生死存亡之際,李倧作為一個封建統治者,根本不能喚起民族實行抗戰,而當軍隊徹底崩潰時,他立刻變得呆若木雞,決計投降。太宗見時機已到,提出幾項條款,壓李倧接受,否則就不准予投降。歸納起來,這些條款是: (一)除掉明朝年號,斷絕同明朝的一切交往,獻納並廢除明朝發給的所有誥命冊印。 (二)奉大清國正朔,每年三大節及喜喪等事,均行貢獻禮,所有往來禮節,均照明朝舊例實行。 (三)每年向清朝進貢一次,其品種及數目有:黃金一百兩、白銀一千兩、水牛角二百對、豹皮一百張、鹿皮一百張、茶葉一千包、水獺皮四百張、青鼠皮三百張、胡椒十鬥、腰刀二十六把、順刀二十把、蘇木二百斤、大紙一千卷、小紙一千五百卷、五爪龍席四領、各樣花席四十領、自萱布二百匹、各色棉二千匹、各色細麻布四百匹、各色細布一萬一千四百匹、米一萬包。 (四)李倧長子和另一子及諸大臣子弟為人質,常駐瀋陽。 (五)懲辦「斥和」主戰的大臣,交給清朝處置【《東華錄》,崇德二年正月。】。 為了保住身家性命和他的政權,李倧全部接受了上述條件。與此同時,太宗通告李倧,江華島已被攻取,他的王妃、兒子和部分閣臣已做了俘虜,安然無恙,妥善安置于營中。李倧聞聽此信,不再徘徊城中,於三十日下令放下武器,出南漢山城,到清軍大營投降。太宗在漢江東岸三田渡築壇,架設黃幄,在這裡舉行受降儀式,正式定盟,確立了清朝與李氏朝鮮的君臣關係。此役歷時整整兩個月。二月二日,太宗下令班師,李倧率群臣出王京十裡跪送。 這次戰爭徹底征服了朝鮮,清朝從根本上解除了後顧之憂,太宗不但可以一意向西伐明,而且從朝鮮獲得了大量人員、物資和財富,進一步增強了它的國力。 3.5,遼西對峙 一、寧錦苦戰 遼河以西的地區,是連接遼沈與山海關內外的咽喉地帶,具有重要的戰略價值。清太宗在這裡同明朝展開了長時間的激烈爭戰。 薩爾滸戰役後,後金從防禦轉入戰略進攻,開原、鐵嶺、瀋陽、遼陽等名城重鎮,相繼鼓行而下。接著,努爾哈赤乘銳向遼西進軍,取廣寧,鋒鏑直指明朝駐重兵的寧遠。他的作戰意圖是,沿遼東灣海岸一線,掃蕩明朝的軍事據點,直叩山海關大門。不料,他在寧遠城下遭到他興兵以來的第一次重創,被迫解圍撤退。這以後,直到他死前,他都沒能發動新的進攻。寧遠之役,標誌著後金已從戰略進攻的高潮跌落下來。太宗繼承其父的未竟事業,揮兵西進,遇到明兵的頑強抵抗,被迫徘徊於大、小淩河之間,而不得越雷池一步。 明朝在薩爾滸戰役中遭到慘敗,迫使它從戰略進攻轉為防禦,直至退卻,但退到遼西地區,就不想再退了。整個遼沈地區被稱為「神京左臂」(熊廷弼語),京師、山海關、遼沈,形勢完整,臂指相連。「保遼以保神京」【熊廷弼:《經遼疏牘》,卷1。】,而遼西又居山海關與遼沈之衝要,所謂「保河西正所以保遼東」即遼沈地區【《明季遼事叢刊》,「海運摘抄」,卷7。】。 遼沈失掉後,遼西首當其衝,遼西不保,山海關即失。山海關是限隔關內外的門戶,捍衛京師的藩籬。大門若失,京師則暴露於敵前,其危亡必在旦夕之間。對遼西的戰守問題,明廷曾進行多次激烈的爭論。一派意見,如王在晉、高第等人主張放棄遼西,退守山海關。另一派如熊廷弼、孫承宗、袁崇煥等堅決主張保守遼西,把它作為緩衝地帶,以捍京師。這一戰略終於為朝廷所接受,這才傾注兵力與糧餉力保遼西,極力遏制後金的進攻勢頭。這樣,就形成了後金與明朝在遼西地區長期對峙的局面,開始了戰略相持的階段,雙方在這一地區進行了長達十四五年的拉鋸戰,激烈爭奪每一個屯堡,軍事要塞和城鎮。 天聰元年(1627年)五月,清太宗首次率大軍征明,揭開了遼西拉鋸戰的序幕。 太宗派遣征朝鮮的大軍剛剛回到瀋陽,他得到一個重要情報:明兵正在加緊修築錦州、大淩河、小淩河諸城,在其周圍屯田耕種。他馬上意識到,這些位列遼西前鋒的軍事要地一旦修繕完整,會給他進軍造成巨大的障礙。他不假思索就作出決斷,命令他的兄弟和八旗將士連續作戰,力圖搶在這些城池完工之前,一舉攻克。六日,他留下貝勒杜度、阿巴泰守瀋陽,自率大軍朝錦州進發。 明朝在遼西設有一道堅固的防線:它以山海關為根本,在關外層層佈防,其中以寧遠、錦州為重點,而環繞錦州左右修復大淩河(遼寧錦縣東)、小淩河(錦縣東南)、右屯(錦縣東)諸城,派遣軍隊把守。這些據點護衛錦州,它們又都是甯遠的前衛,控扼遼沈通向山海關的大道。除了軍事上嚴密佈置,在經濟上大興屯田,以屯田養戰,招徠四方流民,復興商旅,以固長遠。這道立足於積極防禦的戰略措置,是甯遠巡撫袁崇煥獨創部署的。他認為「恢復之計」在於「以遼人守遼土、以遼土養遼人,守為正著,戰為奇著。」【《明史》,卷259,「袁崇煥傳」。】 |
學達書庫(xuoda.com) |
上一頁 回目錄 回首頁 下一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