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達書庫 > 名人傳記 > 清太宗全傳 | 上頁 下頁 |
三八 |
|
三、優禮漢官 優禮漢官,是籠絡漢族上層人物的一項政策。後金力圖拉攏、收買、重用來自明朝統治集團的大小官員,爭取他們對這個政權的合作與支持。早在天命三年(1618年),努爾哈赤就制定並推行了這一政策。攻撫順城,說降了明朝守將遊擊李永芳,把他升為總兵官,將孫女嫁給他。李永芳受到特殊重用。此役後,又有宋朝范仲淹的後裔、明朝秀才範文程前來參加後金政權。範文程有智謀,有遠見,滿腹經綸,又是名門出身,努爾哈赤看到他來了,立即接納,高興地說:「他是名臣的子孫,要很好地對待他。」於是,諸王貝勒競相優禮相待。 但是,進入遼沈地區以後,隨著不斷取得的勝利,漢官來歸的越來越多,努爾哈赤過分自信個人的才智和後金兵不可戰勝,反而不把漢官放在眼裡。他把從戰爭中俘虜或歸降過來的大批明朝將吏分給諸貝勒大臣管轄,使他們備受歧視和淩辱。例如,因為不懂滿語,滿族貴族就嘲笑他們,甚至辱駡、毆打。在滿族貴族的管轄下,他們的財物常常被強行取用;所有馬匹,漢官不得騎,滿族官員任意騎用;所有牲畜,漢官不得使用,滿官用低價強行買去;漢官一旦病故,其妻子給滿官家為奴。他們中有些人一年到頭,糧食不夠吃,每每出賣自己的僕人、典當衣服以糊口【《清太宗實錄》,卷17,11頁。】。 努爾哈赤如此對待漢官,深知已激起漢官的強烈不滿;加上漢族廣大人民不斷進行反抗鬥爭,使努爾哈赤對漢官越發懷疑,不信任。有個明顯的事例:天命八年(1623年),聽說複州漢人叛逃,努爾哈赤打算馬上派兵鎮壓。李永芳出於慎重起見,提出:「複州人叛,消息不一定真實,或許有人故意造此謠言,應予查清,然後決定可否發兵。」不久,準確的消息證實複州漢人確曾叛逃。努爾哈赤便轉怒李永芳,氣衝衝地痛加指責:「當初你在撫順,我以為你是個明哲之人,故將千金之女給你做妻子。多虧上天眷護,我興兵以來,攻無不克,一直攻到廣寧、蒙古等地。你李永芳為何不信?因為你不相信上天對我的保佑,所以漢人常認為我不能長久呆在遼沈,而遼陽人屢次叛變。你可知道劉邦、宋太祖、朱元璋不都是起自寒微而得到天的護佑當了皇帝嗎?你是否輕視我?我為了照顧各方面的影響,不治你罪,但我心中十分憤恨!」事後,一度革了李永芳的職,過些時間又給他複了官,但不似以前那樣信任了【《滿洲秘檔》,「太祖怒責李永芳」。】。 身為額駙的李永芳因為幾句話受到處分,有才幹的範文程也不是想像地那樣受重用。很多漢官被懷疑,甚至遭冷遇,造成人人自危。明朝方面不斷派遣「奸細」作策反工作,一些漢官就跟他們暗中往來,有的叛逃歸明。努爾哈赤捉住他們就處死。太宗也承認,當時漢官「如在水火之中,苦無容身之地。」【《清太宗實錄》,卷37,14頁。】剛剛建立起來的滿漢貴族地主的聯合極端脆弱,使後金政權缺乏穩固的基礎。 太宗即位後,堅持優禮漢官的政策,比他父親做得更有成效。首先,對現有的漢官都給以信任,量才使用,注意發揮他們的作用。對範文程的重用,就是個生動體現。努爾哈赤在位時,範文程僅僅熬了一個無關緊要的章京。太宗則把他安置到自己跟前,參與軍政大計。每逢議事,太宗總問:「范章京知道嗎?」太宗不直呼他的名字,而稱「范章京」,以示尊敬。臣下的議奏有不當之處,太宗便說:「何不與范章京商議?」奏事大臣回答說:「范章京已表示同意。」於是太宗不再詢問,指示依奏辦理。有時範文程病了,一些事情還等他病好裁決。他多次為太宗起草敕書,都能做到合乎太宗的想法。開始,太宗還過目審閱,其後凡經範文程起草的文書,他不看就批准,說:「我相信你不會有差錯的。」 太宗信賴範文程,經常召他進宮談話,商討方針大計,一談就是幾個時辰。有時範文程剛出宮,又被召去再談。太宗在生活上也給他以關懷,要他陪著吃飯是常事。有一次,飯菜極為豐盛,桌上擺的是「殊方珍味」,範文程想到自己的父親不曾享用,遲遲不下筷。太宗一看,就明白了他的心思,當即把他吃的這桌珍味撤下來,派人騎馬送到範文程的家,賜予其父。範文程這才向太宗拜謝【 以上見《碑傳集》第三冊,卷4之6「範文程傳」;《國朝耆獻類征初編》,卷1,「範文程傳」。】。 不僅如此,太宗還要招攬更多的漢官加入後金政權。為此,他制定了歸降的具體政策:(1)現在任職的明朝官員歸降的,子孫世襲父職不變;(2)一般百姓殺掉當地官吏來歸的,根據功勞大小,授予官職;(3)單身一人來降的,由國家「恩養」;(4)率眾來降的,根據人數多寡,按功授職。從漢官歸降的情況看,有對明朝不滿來歸的,有在戰場上被俘歸降的,相當一部分是走投無路被迫投降的。太宗不問出於何種動機,只要前來歸降的,都一律接納。有的被俘後仍不肯投降,太宗也不強迫。天聰五年(1631年),後金兵攻取大淩河城,明監軍道張春被俘,他見了太宗不參拜,不薙發,也不接受封官。太宗很不滿意,一時發怒,但沒有殺,也不勉強,而讓他居三官廟養起來。還有一種情況,投降後不安心留下,私自逃跑。太宗對此又規定了可來可去的政策。他對漢官明確宣佈:「你們想歸家看望,探聽信息,就向我報告一聲,明明白白地回去,他日或來或去,都聽自便。」 天聰四年(1630年),攻打永平,明朝戶部郎中陳此心歸降後又要逃跑,被士兵捉住。經審訊,定成死罪。太宗不同意,說:「業已恩養,為什麼還要殺呢?既然他不願留此,還是放他回原籍好。」於是,賜給陳此心兩匹馬、四頭驢、二十兩銀子,讓他攜帶妻子和僕人隨便到任何地方去【《清太宗實錄》,卷6,24頁。】。太宗對暫時不投降的,則耐心等待。明將祖大壽在天聰五年守大淩河城時被迫出降,但他被釋放去錦州策反卻一去不返。太宗等了他足足十餘年,直到崇德七年松山戰役兵敗,才決心投降,但太宗不改初衷,仍然盛情相待。 太宗對待歸降的漢官格外優禮。凡是來歸的漢官,不分職銜尊卑,不分人數多寡,一律收留,「無不恩養之」,給飯吃,給衣穿,給房住,還配給妻室。對於在明朝社會上稍有點影響的人物,待遇更加優厚。來歸時,先宴請,後賞賜各種財物,任命官職,安排生活,配給馬匹、奴僕等。過一段時間,太宗還要親自宴請。後金兵攻取大淩河城,招降漢官達一百數十員。太宗如獲至寶,在內廷舉行盛大宴會歡迎他們,親自向這些人作出保證:「我國雖財用未充,必盡力恩養爾等。」【《清太宗實錄》,卷10,27頁。】他說到做到,特從國庫中拿出大量錢財物資賞賜大小漢官,像緞匹、銀兩、雕鞍、各色貴重皮毛衣料,以及撒袋、鞓帶、各類器物,一應俱全。隔一段時間就賞賜一次。有一次,賞賜大淩河城歸降的大小漢官一百五十多員,僅賞給的僕役人口就達一千五百二十四人、牛只三百一十三頭,除此,還賞給莊屯和大量土地【《清太宗實錄》,卷17,29~30頁。】。 賞東西之外,還頻繁舉行宴會。太宗規定:八旗旗主輪番宴請他們,每五天舉行一次大宴,規格都是很高的,真夠得上「宰牲設宴,曾無虛日。」【《清太宗實錄》,卷17,38頁。】其實不只是對大淩河的漢官,別處來歸的漢官,即便是隻身一人,也要設宴、賞賜、安排職務等等。隨著來歸的漢官日益增多,天天開宴會,常常是一天開數次宴會。太宗如此對待漢官,這正是一個政治家的胸懷。他自己說:「朕對於早歸和新降的漢官,都不惜衣服、財帛、馬匹、牲畜加以恩養,又每天三次賜宴,這豈不是件麻煩的事?但我就是要使人心悅誠服,以圖取大事。」【《清太宗實錄》,卷22,22頁。】這個「大事」,當然就是指推翻明朝統治,取而代之。他大力做爭取漢官的工作,這在他看來,是比財帛、武器遠為重要的東西。他對諸貝勒大臣說:「惟多得人為可喜耳。金銀幣帛用之有盡,如收到一二賢能之人,堪為國家之助,其利賴寧有窮也!」【《滿文老檔》,太宗天聰27,373頁。】在這些眾多的漢官中不乏賢能之人,用他們輔佐國家,帶來的好處是無窮盡的,決非任何錢財所能比。 |
學達書庫(xuoda.com) |
上一頁 回目錄 回首頁 下一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