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達書庫 > 名人傳記 > 清太宗全傳 | 上頁 下頁 |
三五 |
|
接著,大貝勒代善、二貝勒阿敏、三貝勒莽古爾泰率諸兄弟子侄阿巴泰、德格類、阿濟格、多爾袞、多鐸、濟爾哈朗、杜度、豪格、嶽托、薩哈廉宣誓:「我等兄弟子侄,合謀一致,奉皇太極嗣登大位,為宗社與臣民所倚賴。如有心懷嫉妒,將損害汗位者,一定不得好死。我代善、阿敏、莽古爾泰三人如不教養子弟或加誣害,必自罹災難。如我三人好好待子弟,而子弟不聽父兄之訓,有違善道的,天地譴責。如能守盟誓,盡忠良,天地愛護。」 三大貝勒說完,阿巴泰、德格類、濟爾哈朗、阿濟格、多爾袞、多鐸、杜度、嶽托、碩托、薩哈廉、豪格等接著說:「我等如背父兄之訓而不盡忠於上,擾亂國是,或懷邪惡,或挑撥是非,天地譴責,奪削壽命。若一心為國,不懷偏邪,克盡忠誠,天地愛護保佑。」【《清太宗實錄》,卷1,6~9頁。】 盟誓結束,太宗率諸貝勒向代善、阿敏,莽古爾泰行三拜禮,不以臣禮相待。這一舉動非同小可。原來,太宗雖然即位當了汗,但在太祖時代就握有實權的代善、阿敏、莽古爾泰在最高統治集團中仍處於舉足輕重的地位。太宗能有今天,嗣登大位,主要決定於他們三人的擁戴。太宗既感激他們的擁戴之功,又畏懼他們的勢力。還有,他們三人都是太宗的兄長。因此,太宗把他們置於特殊地位,在這樣大的慶典活動中,要向他們行三拜禮,並且不把他們當臣下看待。 像這類拜天的事,在滿族中特別是在統治階級的上層是非常盛行的。這是滿族的一種習俗。它不過是自古沿襲下來的對天的一種崇拜,在人間來說,欲建立某種關係的雙方,或表示友好,便借拜天的形式,各自表露真心誠意,以取信對方。太宗就利用拜天這種形式,要求他的兄弟子侄表達忠心,達到同心同德、維護他的地位的目的。其實這種辦法並不能從根本上起到作用,至多在心理上發生一點影響而已。決定人們的思想與行動的,是具體的經濟利益與政治立場,並不以當時的誓詞為轉移。 關於太宗即位,有一種頗為流行的說法,說太宗是奪取的汗位,談不到擁戴的問題。根據主要是說他「耍陰謀」,「唆使」小妃代因紮陷害大妃烏拉納喇氏,打擊代善,逼大妃殉葬。還有順治八年二月,諸王揭發剛剛死去的攝政王多爾袞的罪狀時,其中一條,說他曾「親到皇宮內院以太宗文皇帝之位原系奪立,以挾制皇上(指順治)。」【 蔣良騏:《東華錄》,卷6,102~103頁。】 所謂「奪位」之說認為,一是奪了多爾袞,二是奪了代善。這種說法忽視了一個基本的歷史事實,即當時的具體歷史條件。努爾哈赤乃至皇太極生活的時代,是一個崇尚武功的時代。他們以武功創業,又以武功來獲得一切。自從建立八旗制度以後,各旗旗主就握有了巨大的權力。發展到後金時代,八旗成為「國中之國」,旗主及八旗有屬旗的貝勒握有全部權力。太宗管一旗,一直是個實力派。常年的軍事活動,連綿不斷的戰爭,已成為國人的終身職業,連「十余歲兒童,亦能佩弓箭馳逐」,「出兵之時,無不歡躍,其妻子亦皆喜樂,惟以多得財物為願。」【《建州聞見錄》。】 他們靠戰爭、靠軍功的積累來獲得巨大的物資財富和爵位。誰得的軍功多,誰就享有崇高的榮譽,因而也就會贏得人們包括廣大士兵的擁護。反之,沒有軍功的,就沒有這一切。以此而論,太宗的軍功遠遠高出多爾袞。雖然在朝鮮人的著述中說到努爾哈赤死前曾提出立多爾袞,但說話當時也覺得他年幼,需代善輔佐。後來代善擁戴太宗【李肯翊:《燃黎室記述》,卷27,引《春坡堂日月錄》。】,這一說法本身就反映了人們在太宗與多爾袞之間,寧願選太宗。他受諸兄弟擁戴,也是必然的。當太宗已馳騁疆場時,多爾袞尚未出世呢!而太宗建立殊勳、輔佐國政時,多爾袞也才只有幾歲。即使到努爾哈赤逝世時,他也才十五歲。一個毫無尺寸之功的小孩子怎能入繼大位? 其次,就繼承制度來說,當時還是很不健全的。努爾哈赤並沒有明確制定出有關繼位的制度,也沒有長子繼承的規定。不能從漢族的傳統觀念,以為凡繼承必是長子為先,努爾哈赤死後,一定是代善該立,而太宗當汗就是「僭兄繼位」。努爾哈赤本身的經歷則反映出長子的不得志。十九歲與父親分家時,他排行老大,照理說,該擁有繼承父業的權利,可是他卻分得很少一份家私,多為弟弟所得。可見女真社會尚無嚴格的長子繼承的成法。努爾哈赤對待他的諸子,在褚英死後,總是強調諸子協商一致,集體處理國政,規定凡獲戰利品都要八家(八旗)諸王均分。這裡也沒有說到長子必須多分。整個清代,事實上都不注重長子繼承,十余個皇帝(包括入關前),多不是長子。順治帝即位時才六歲,他的哥哥豪格比他大三十多歲,而且是太宗的長子,很有資格繼位,但為當時握有軍政實權的多爾袞所阻撓,才選了一個六歲的小孩子當皇帝,以便於自己獨攬朝政。多爾袞這個舉動所以行得通,說明當時確實沒有長子必然繼承皇位的嚴格規定,否則他是不敢那樣做的。 第三,自努爾哈赤以後,堅持以才能為標準選擇繼承人。在努爾哈赤時代,多少還保留氏族社會的那種原始民主制殘餘。他規定選賢任能要由諸王貝勒大臣公推。努爾哈赤艱難創業,不僅培養了一大批忠實於他的事業的人才,而且還把他的思想和作風注入整整一代人的意識之中。所以努爾哈赤的遺訓是受到諸王貝勒大臣的尊重的。這個時期,專制制度遠不是完備的,權力還沒有達到高度集中,形成個人獨斷專行的局面,這有助於內部遇大事協商,而不至於相互尖銳對立。公推軍功卓著、才能出眾的太宗,既合乎傳統習慣,又符合努爾哈赤的思想。這也是眾望所歸。 在封建主義時代,宮廷內部的明爭暗鬥、陰謀詭計是不可避免的。太宗受諸兄大臣擁戴繼位,不可能沒有不同意見。大約從擁戴他繼位那時起,就有反對的意見了。多爾袞後來說他奪取了大位,就是這種反對意見的反映。我們從歷史唯物主義的觀點看,不能認為太宗登上歷史舞臺,僅僅是個人或幾個人的主觀意念。他是時代造就、又是為其所需要。他以東北為舞臺,是在新崛起的民族共同體滿族及其後金對明展開了持續數十年的軍事政治鬥爭中培養的一代優秀人物之一。統一戰爭和創建政權鍛煉並成長了一大批能征慣戰的軍事活動家、戰略家,他們比起自己的前輩,毫不遜色。為了求得本民族的生存和發展,並把它的統治推廣到全國,它們需要一個更強有力的人物來負起領導的使命。孟子說過:「天將降大任於是人也。」【《孟子·告子》。】如果不從上帝主宰來理解,正是歷史的發展把一個「大任」落到了他們當中最突出的代表——清太宗身上。 3.2,治國新政 一、嚴峻的考驗 清太宗在人才濟濟的眾兄弟子侄中獨得推舉,順利地登上汗位,無疑是件幸運的事。但是,他沒有因此而昏昏然不知所措。這位從小就在開國創業中成長起來的政治家冷靜、沉著,並有遠大的抱負,他想君臨全中國,使其父子群臣艱難創立的國家由後世子孫永久統治下去。他很講究實際,不僅懂得治國之道,也懂得人君之道。他說:「若治國之道,如築室然,基礎堅固,庀材精良者,必不致速毀,世世子孫可以久居。其或苟且成工者,則不久圯壞,梓材作誥,古人所以諄諄垂誡也。」【《清太宗實錄》,卷36,12~13頁。】一切都不能簡單從事,建造房屋就是如此,「惟築地堅固,疊石為基,經營構造,方堪久遠。」【《清太宗實錄》,卷37,7~11頁。】 |
學達書庫(xuoda.com) |
上一頁 回目錄 回首頁 下一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