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達書庫 > 名人傳記 > 清太宗全傳 | 上頁 下頁 |
三四 |
|
天命七年(1622年),努爾哈赤雖然已是六十四歲的老人,但始終不談汗位的繼承問題。他的孩子們都想知道父親的打算。有一次,他的八個兒子進見父親,問他們當中哪一個人將來可以繼承汗位。努爾哈赤回答說:「繼我之後嗣登大位為君的,不要選擇那種恃強恃力的人,因為這種人往往依恃暴力行事,必得罪於上天。你們八王中應選擇既有才能又善於接受勸諫意見的人繼承我的汗位。推選時,一定要合謀共議,謹慎擇賢,特別要防止品德不端的人僥倖被薦舉。嗣位後,若發現才能淺薄,不能主持正義,甚至坐視不管,應經過眾議,可以把他換掉,在你們的子弟當中選取賢者為君。」【《清太祖武皇帝實錄》,卷4,2頁。《滿洲老檔秘錄》,「八皇子進問嗣位」。】努爾哈赤逝世前一個月,他還給諸子寫了一份訓詞,仍然不指定自己的繼承人,提出集體執政,他已年老,不願再參與日益浩繁的政事,以使自己的胸懷略為舒展,但他有權監督和觀察諸子的行為【《清太祖武皇帝實錄》,卷4,11頁。】。不料,過了一個月,努爾哈赤就去世了。他平時對子孫「早有明訓」,所以「臨終遂不言及」【《清太祖武皇帝實錄》,卷4,11頁。】。 依據努爾哈赤生前的囑咐和他逝世當時的狀況,必然採取推舉的辦法選擇嗣君。那麼,他的諸子中誰應當入選呢?努爾哈赤共有十六個兒子,最有希望入選的是四大貝勒,即二子代善、五子莽古爾泰、八子皇太極、侄兒阿敏。他們四人是努爾哈赤生前最信任最器重的人,成為他的左右手,佐理機務。阿敏不是努爾哈赤的直系,一般來說,是不可能入選的。照齒序而論,代善居長,最有資格嗣位。但努爾哈赤生前沒有指示以年齡、長幼為條件,總是強調賢明與才能。按照這個標準,代善為人寬厚,也稱得上是一個賢能之人。在創建後金國的過程中,他發揮了重要的作用。薩爾滸戰役中被俘的朝鮮人李民這樣評論代善:「酋(指努爾哈赤——著者)死之後,則貴盈哥(即代善——著者)必代其父,胡中皆稱其寬柔能得眾心雲。其威暴桀驁之勢,必不及於奴酋矣。」【《建州聞見錄》。】 此人被後金囚禁年余,所聞所見頗多。他斷定代善必代其父繼位,多從年齡居長這個角度看問題,忽視了另一朝鮮人鄭忠信所得到的印象:「貴盈哥特尋常一庸夫」【《李朝實錄》,「光海君日記」,卷169。】。不管怎麼說,代善有利的方面居多。不利的一面,是他與努爾哈赤的大妃(皇后)有曖昧關係,使他名譽掃地。莽古爾泰的條件更遠不如代善,論才能功勞都不能與代善相匹敵。他因為母親被貶隨之而來的是他的地位也相對下降了。天命五年,他的母親獲罪,努爾哈赤下令廢掉,莽古爾泰竟將其殺死。這件事對他的聲譽產生了極壞的影響。 這些人的種種劣跡和錯綜複雜的關係,使太宗(以下皆改稱皇太極為清太宗——著者)遠比他的哥哥們處於更為優越的地位。論才能、武功、智慧,他在諸兄弟子侄中堪稱出類拔萃。他從一個剛長成的青年就隨父出征,每遇勁敵,總是身冒矢石,衝鋒在前。像薩爾滸大戰、遼沈戰役、征服葉赫、馳援科爾沁,他都是獨當一面的將領和統帥,得功最高。李民在評論代善之後,認為「紅歹是(即皇太極)勇力絕倫,頗有戰功,所領將卒皆精銳。」【《建州聞見錄》。】他隨侍努爾哈赤左右,深被倚重,也深得將士擁護。努爾哈赤對他格外愛護,臨戰時,總囑咐他不要上前,生怕發生意外。努爾哈赤視太宗為他和眾子的眼珠子【《清太祖武皇帝實錄》,卷3,12頁。】,使他居於眾兄弟之上。 努爾哈赤對太宗寄予很大希望,一發現他某些缺點,總是耐心開導、勸說。天命八年(1623年)六月,有一次,他單獨給太宗訓話:你是賢人,那麼做什麼事都應該恰如其分,寬以待人,讓兄弟們看到了,也會生敬愛之心。但你卻獨善其身,放縱諸兄弟任意行事,這是很不對的。你想當汗嗎?你退朝時先送送你的哥哥,那麼你哥哥們的子弟必回報你,送你到家。現在你不送哥哥,而你哥哥的孩子送你,你都默然接受。這樣行事,是賢明的表現嗎?為了這事,已引起你弟兄德格類、濟爾哈朗、侄兒嶽托等人不滿,都說你做得過分。這雖是讒言,但也不能說你賢明。最後,努爾哈赤語重心長地說:你乃是我的嫡妻所生,我是很喜愛你的。可你不能因為這個緣故就自以為賢明了。你這樣想,是多麼愚昧無知啊!說到痛心處,努爾哈赤竟哭了起來【《滿文老檔》,太祖卷54。】。這番不平常的話語和舉動,已經暗示他希望太宗能成為自己的理想的繼承者。也正是出於這個心情,他對太宗的缺點,哪怕是這類禮儀上的小毛病也不能放任不管。 努爾哈赤去世時,太宗已經三十五歲,年富力強,精力充沛,有著長期的軍事鬥爭的經驗,平時又受到父親的鍾愛。所以,在推舉繼承人時,諸兄弟子侄就在代善與太宗之間,很輕易地選擇了後者。代善的長子岳托和三子薩哈廉首先向他們的父親提議:「國不可一日無君,宜早定大計。四貝勒(即太宗)才德冠世,深契先帝(指努爾哈赤)聖心,眾皆悅服,應速繼大位。」代善是個持重的人,本身沒有更大的野心。他輔佐太宗,在大政方針上基本保持一致。他自知才能、魄力遠不如太宗,加上他為人敦厚,無意與太宗爭位。他的兩個兒子一提出擁戴太宗,他馬上表示贊同:「此吾素志也,天人允協,其誰不從!」【王先謙:《東華錄》,天命十一年八月。】他先去找二大貝勒阿敏、三大貝勒莽古爾泰商量,取得了一致的意見,然後通告諸兄弟子侄。 代善居長,又掌握部分軍機,他的意見還是很有分量的,又有阿敏、莽古爾泰兩大貝勒的強有力的支持,最高統治集團內自然可以排除任何異議。第二天,在代善的倡議下,他們共同起草了一份勸進書,請求太宗繼位。太宗考慮到父親死前沒有遺命,有哥哥弟弟在,不能貿然接受,便推辭說:「皇考無立我為君之命,若舍兄而嗣立,既懼弗克善承先志,又懼不能上契天心,且統率群臣,撫綏萬姓,其事綦難。」【《東華錄》,天命十一年八月。】這說的也是實話。 他不是不想登大位,也不是認為自己能力不夠,只是顧慮到自己嗣位的種種難處,諸兄是否真心擁戴,所以他辭讓再三,而代善和他的兄弟們一再敦請。從卯時一直僵持到申時,代善等堅請不已,最後,太宗終於接受請求,同意繼位。後來,滿族日益通曉漢與蒙古典籍,知道漢人稱儲君為皇太子,蒙古稱繼位者為王台吉,或黃台吉,正好與皇太極的名字諧音,於是就推測說太宗繼位是「天意已預定矣。」【蔣良騏:《東華錄》,卷1,16~17頁。中華書局出版。】 二、即位盟誓 天命十一年(1626年)九月一日,太宗舉行莊嚴的即位典禮。這天,風和日麗,天朗氣清。天剛放亮,三大貝勒以下,諸貝勒大臣及文武各官聚於大政殿等候,備好一切登基大典所需要的法駕鹵簿。太宗身著盛裝,率群臣先祭堂子,焚香,向天跪拜,然後返回大政殿,群臣三跪九叩首,禮畢,太宗入座即位。他發佈第一道詔令,以明年為天聰元年;大赦國中自死罪以下罪犯,示恩於全國。剛剛登上汗位的太宗為了讓兄弟子侄向他表忠心,以維繫和安定人心,他又率領他們向天地盟誓。他首先禱告說:「皇天后土既然保佑我的皇考創立大業,今皇考已逝,我的諸兄弟子侄以國家為重,推我為君,我惟有繼承並發揚皇考之業績,遵守他的遺願為惟一天職。我如不敬兄長,不愛弟侄,不行正道,明知非義之事而故意去作,或因弟侄微有過錯就削奪皇考賜予的戶口,天地無情,必加譴責。如敬兄弟愛弟侄,行正道,天地就給予保佑、愛護,國祚昌盛!」禱告完了,將書寫的誓詞焚燒,表示送與天地知道。 |
學達書庫(xuoda.com) |
上一頁 回目錄 回首頁 下一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