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達書庫 > 名人傳記 > 清太宗全傳 | 上頁 下頁
三三


  二十四日,後金兵發起攻城。先攻東門,以戰車覆蓋生牛皮,下伏勇士,用斧椎鑿城。有的披鐵鎧二重,號「鐵頭子」,推雙輪車進攻。當時天寒土凍,鑿城數處,破壞而不墮。袁崇煥指揮軍民固守,從城內放槍打炮,投擲藥罐、雷石,放火燒後金戰車,後金軍死戰不退。但是屢攻不下,傷亡慘重,暫停進攻。第二天,後金軍再次發起猛攻,攻勢淩厲,明軍雖血戰不惜,形勢仍非常危險。袁崇煥臨危不懼,指揮若定,滿桂率將士登城,懸西洋大炮十一門於城頭,循環飛擊。炮擊不中,用枯草硝黃松脂摻木棉垂鐵繩系下燒擊。後金軍營終於遭到破壞,中止攻擊,敗下陣去,解圍收兵,退到龍宮寺。進攻寧遠兩天,據他們自己承認,後金共傷亡將士五百餘人【《清太祖武皇帝實錄》,卷4,9頁。】

  二十六日,後金統治者聽說明朝關外軍需糧草全部屯紮在覺華島(菊花島),便派遣武納德率領八旗蒙古等數百軍兵前去攻取。該島距寧遠城十二裡,突出在波濤洶湧的海裡。明朝守糧參將姚撫民、胡一寧等在冰上安營,鑿冰十五裡作壕,以戰車防衛。後金軍從未鑿處進擊,全殲明軍,火燒戰船兩千餘隻,糧草千餘堆,收兵返回大營。努爾哈赤經右屯,焚其糧草,至二月初九日回到瀋陽【《清太祖武皇帝實錄》,卷4,9頁。】

  甯遠之戰是後金與明交戰以來,明朝第一次打了這樣一個大勝仗,時稱甯遠大捷。袁崇煥因力保孤城,聲威大震,被提升為右僉都禦史,受明熹宗璽書嘉獎。而後金攻城失敗,經甯遠之戰,不利的影響嚴重。損兵折將之外,因為有寧遠阻隔,後金不能在遼西繼續擴大佔領地區和建立穩固的統治。後金再發動新的進攻,也不能直向山海,於是皇太極統治時期多次繞過寧遠、山海關,從北邊幾個關口深入明朝腹地進行擄掠。

  努爾哈赤之死也與甯遠之戰有關係。努爾哈赤從萬曆十一年起兵,身經百戰,百戰百勝,而就是這次戰爭給他一生的光輝戰史留下了少有的一次失敗記錄。戰後不長時間他就死了。有的歷史記載說他因在甯遠之戰攻城時被明軍紅夷大炮打傷,不治而死李肯翊;【《燃黎室記述》,卷27,引《春坡堂日月錄》。】。有的歷史研究者認為,努爾哈赤在甯遠之戰中沒有受傷。因為袁崇煥等明朝參加作戰的人都沒有提到過打傷努爾哈赤,說打傷他的人未必親眼看見了他受傷。努爾哈赤如果負傷,明朝舉國上下都會認為是大事件,必定大肆宣揚,而事實上沒有什麼材料反映他們宣揚過這件事。另一方面,從清朝的文獻所載看,努爾哈赤在戰後到死時八個月中,仍作為後金統治者正常主持軍國大事,根本不像重病在身。還有許多文獻記載努爾哈赤死於背發癰疽,等等。

  努爾哈赤一生中負傷多次,負傷對他並不值得驚訝。他在甯遠之戰遇到「慷慨英發,氣可吞胡」的袁崇煥【《明熹宗實錄》,卷68,12頁。】,負傷的可能性是存在的。明朝在這場戰爭中,打傷了後金數千將士,包括「頭目數人、酋子一人」【《明熹宗實錄》,卷63,1頁。】,或「殺其貴人」,「燒死錦衣名酋十餘」【管葛山人:《山中聞見錄》,卷4,「建州」。】等等。有這麼多的受傷將帥,是否包括努爾哈赤本人呢?不能絕對排除。這是陣上見到的,沒有見到的受傷人物應該還有,也可能有努爾哈赤。不過,即使負傷,不一定傷勢都很重,所以負傷後還可以參加軍國大事活動。當然,甯遠之戰努爾哈赤也可能真的皮肉沒有受傷,即使如此,這次敗仗對他心靈的創擊也是沉重的。清代以來歷史記載都毫不隱諱說,努爾哈赤自從二十五歲起兵以來,戰無不勝,攻無不克,惟有寧遠一城沒有攻拔,「大懷憤恨而回」【《清太祖武皇帝實錄》,卷4,9頁。】

  努爾哈赤在寧遠戰後八個月即逝世,他的憤恨在這樣短的時間內必定尚起作用。努爾哈赤是後金大軍的最高統率者,戰爭失利,他應負主要責任。究其失利原因,除了軍士多年沒有大打,銳氣減退,訓練荒廢,武器不精等之外,努爾哈赤還有明顯的驕傲輕敵思想。面對頑強的袁崇煥及他所動員的廣大軍民,在比較先進的武器配備下,嬰城固守,努爾哈赤基本上仍用老一套的打法攻擊,沒有取勝,他一定會感到內疚。這個精神上的打擊,對年近七十的人來說,是難以承受的。

  天命十一年(1626年)努爾哈赤已經是六十八歲的老人。他從起兵到逝世,不間斷地馳騁戰場四十三年;他建立了以滿族貴族為主的後金政權,並在十一個年頭之中作這個國家的最高統治者;他統一了分散的女真各部,促進了滿族共同體的形成,在衝破明朝的重關疊障之後,把滿族帶進了遼沈地區,從而大大加速了這個民族的封建化過程;他的許許多多個人經歷帶有一般人不可思議的傳奇色彩。但是到這時,他的精力不足了,這年的七月二十三日,他身體開始不舒服,去清河溫泉療養。八月初一,派遣親侄二大貝勒阿敏到他父親的神主前禱告,希望保佑兒子的身體早日康復【《滿文老檔》,太祖卷72,1084頁。】。八月十一日,乘船順太子河回瀋陽,行入渾河,與前來迎接的大妃相見,繼續前進至靉雞堡,距瀋陽四十裡,奮戰一生的努爾哈赤逝世【《清太祖武皇帝實錄》,卷4,11頁。】

  努爾哈赤死後留下子侄等數十餘人,四大貝勒均健在。他的十數個兒子中,最年長的是代善,四十六歲,最年幼是多鐸,十三歲。皇太極三十五歲,多爾袞十五歲。根據努爾哈赤的遺言,為防止以後作亂,令大妃烏拉貝勒滿泰的女兒殉葬。這位大妃即阿濟格、多爾袞和多鐸的生母,死時才三十七歲。

  皇太極即位後,一直尋找安葬努爾哈赤的「吉壤」,至天聰三年(1629年)終於決定葬在瀋陽城東二十裡,渾河北岸的石嘴頭山,因這裡「川縈山拱,佳氣鬱蔥」。努爾哈赤的陵墓稱福陵,即現在瀋陽的東陵。葬時由東京(遼陽)把皇太極的生母(孝慈高皇后葉赫納喇氏)遷來合葬。莽古爾泰的生母(富察氏)也遷葬於此【《清太宗實錄》,卷5,6~7頁。】。努爾哈赤死後被尊為清太祖。

  第三章 天聰時期的金國汗

  3.1,繼父登汗位

  一、受擁戴繼位

  努爾哈赤一去世,他的子侄們都在醞釀誰應該繼承汗位。按照歷代父死子繼的傳統制度,老皇帝生前往往都宣佈自己的某個兒子作繼承人,當皇太子,一旦父親去世,這個兒子就可登上皇帝的寶座。但努爾哈赤直到死前都沒有確定自己的繼承人。他起兵反明後,隨著統一事業的不斷發展,諸事浩繁,而自己年事漸高,不勝日夜煩勞,曾一度把國政委託給長子褚英掌理,預示著要培養他為繼承人。但褚英辜負了努爾哈赤的希望,不但不參與軍政大事,反而被逮捕,直至幽禁而死【 金梁輯:《滿洲老檔秘錄》,「太祖幽長子于高牆」。】。自此以後,努爾哈赤再也不把國政交給一個兒子專管,特別設立五大臣,凡重大問題由他們議決。


學達書庫(xuoda.com)
上一頁 回目錄 回首頁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