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達書庫 > 名人傳記 > 清太宗全傳 | 上頁 下頁
三二


  努爾哈赤及皇太極等援助科爾沁,不僅要進一步爭取科爾沁,鞏固已經建立的友好關係,而且要影響整個蒙古各部。當時後金不只是同科爾沁結盟,也曾同蒙古其他一些部結盟。天命十一年(1626年)喀爾喀巴林部的囊奴克背叛了與後金的盟約,同明朝勾結。四月四日努爾哈赤親自率兵征討,皇太極為急先鋒,進兵至囊奴克的老巢。囊奴克領少數隨從棄營寨逃跑,皇太極突然襲擊,將囊奴克射死馬下。科爾沁鄂巴洪台吉是在強敵圍攻的硝煙彌漫中同後金鞏固了友好關係。天命十一年四月,他本人親自訪問後金。努爾哈赤隆禮相待,厚加賞賜,還把侄孫女嫁給他,同他再次對天盟誓,決心永遠友好下去。然後賜他「土謝圖汗」。六月,他返回科爾沁時,努爾哈赤率諸貝勒、大臣人等奉送,至蒲河,努爾哈赤設大宴,命代善、阿敏繼續送至鐵嶺,他本人返回。對鄂巴洪台吉這一番款待,充分反映了努爾哈赤為了完成他的巨大事業,要對蒙古建立牢固的長久的友好關係。

  三、攻寧遠受阻

  「既征大明,豈容中止!」這是天命七年(1622年)攻下廣寧以後,努爾哈赤命令築東京城時,對諸貝勒、大臣說的一句話【《清太祖武皇帝實錄》,卷4,2頁。】。這是努爾哈赤的至理名言。它集中地表達了這位後金最高統治者所代表的滿族貴族奴隸主的利益和抱負。因為他們當中有些人並不都這麼認識,所以努爾哈赤要說這句話進行開導和教育。

  的確,後金統治者進到遼沈,並沒有大事完畢。為了鞏固已經取得的勝利並給爭取更大勝利創造條件,他們不能就此罷休,要繼續對明作戰。征明,這是他們長遠的大目標。努爾哈赤已經感到:第一、八角殿上的權威,使他備受鼓舞,但是比起大明天子的金鑾殿來,他還不滿足。一望無邊的土地,眾多的村屯和人口,巍峨的城堡,成群的牛馬,閃光的金銀財寶,所有一切在戰爭中能奪取的財富,對滿族貴族奴隸主具有無限的吸引力。他們的欲壑沒有底止。驅使八旗兵丁進攻大明,這是他們的共同願望。第二,他們從過去征伐明朝的實踐中,越來越看清一條這樣的道理,佔領的地盤越小,越不容易鞏固。佔領的地盤小,有些人就認為占不住,佔領是暫時的,被佔領地區的人要逃走,沒有被佔領地區的人更容易對明朝抱幻想。擴大了佔領地區,要逃走的可以不逃走,搞得好,還會有大批人民自動來投降。所以後金統治者把停止征伐看作等於自殺。一旦明朝緩過手來,變得強大,已經得到的勝利,可能付諸東流。不停頓的進攻,本身就包含著鞏固已有的勝利。

  征伐明朝的戰爭一定要打,但是什麼時候打,後金似乎沒有完全根據自己一方面作出決定。著名的甯遠之戰,發生在廣甯之戰以後四年,很能說明這一點。從天命七年到天命十一年之間,後金沒有對明朝發動大規模戰爭,在後金一方,這是很難找出使他不戰的理由的。儘管他們需要發展生產,整頓社會秩序,安置原先的俘虜和降人,等等,但是不能因為這些就中止爭城奪地,發動戰爭。這幾年的休戰狀態,關鍵在於明朝,因為明朝任用孫承宗、袁崇煥加強了防守。

  孫承宗,字稚繩,河北高陽人。他從小勤奮好學,關心國家大事。中年以後曾親自到河北、山西等邊疆地區作實地考察。他熟悉北方和東北的民族社會發展及與明朝的關係。後金佔領廣甯,王化貞棄城逃跑,熊廷弼同王化貞一起入關,遼東邊事緊急,明熹宗特地任命孫承宗為兵部尚書兼東閣大學士。針對當時「兵多不練,餉多不核」,武將為文吏制約,他提出「重將權」。他還主張選擇一個沉著冷靜、有氣魄、有謀略的人為大將,讓這個人自行任命偏裨以下各級將領,不要使不懂軍事的文官高高在上,盛氣淩人,邊境上小勝小敗不必過問,重要的是阻止後金兵入關,進一步再圖恢復失地。孫承宗進而建議,西撫蒙古,東恤遼民,簡練京軍,增置永平大帥,修築薊鎮亭障,開京東屯田,等等。這些受到了明熹宗的讚揚和採納。

  袁崇煥,字元素,廣東東莞人。他為人慷慨,有膽略,好談兵,對沿邊形勝險要了如指掌,早有邊關立功的雄心壯志。因為他有這些表現,天啟二年(1622年)廣寧失守以前,他被破格提升為兵部職方主事。廣寧兵潰以後,廷議時有人主張扼守山海關,他單騎出關視察形勢,回到朝廷說:「給我兵馬錢糧,一個人就能負起防守大任。」後被提為僉事,監關外軍。這時王在晉代替熊廷弼經略遼東,王在晉同總督王象乾串通一氣,要在山海關外八裡鋪築重關,提倡所謂「重關設險,衛山海以衛京師」,袁崇煥等力爭不可。反映到內閣首輔葉向高那裡。孫承宗以兵部尚書的身份親臨其地處理,他不同意王在晉「重關設險」,而是主張堅守關外,保衛關內。由於孫承宗的反對,王在晉改任南京兵部尚書。孫承宗請求自己督師,就以兵部尚書督山海關及薊遼天津登萊諸處軍務。孫承宗到了關上,依靠袁崇煥等定軍制,建營舍,練火器,治軍儲,繕甲仗,築炮臺,買軍馬,采木料,救難民,練騎卒等等,鞏固了山海關城。

  築甯遠衛城是孫承宗與袁崇煥的重要建設。寧遠,背靠起伏的熱河丘陵,面向濤濤渤海,扼居遼西走廊咽喉,西連萬里長城,東接錦州,是山海關的前衛。原來的舊城已經頹壞,孫承宗重用袁崇煥,重新修築寧遠城。經過兩年的時間,築城立竣。在袁崇煥的努力經營下,甯遠商業繁榮,流民聚集,當遼東兵火之後,到處是殘垣斷壁,亂石廢瓦,而這裡成了人民嚮往的樂土,關外一大重鎮【《明史》,卷259,「袁崇煥傳」。】。更為重要的是,孫承宗與袁崇煥商議,以寧遠為根據地,東向收復了明與後金間的空白地區錦州、松山、杏山、右屯、大淩河等城鎮,在這些地區修城築堡,派兵駐守,寧錦一帶從此形成一道重要的防線。孫承宗督師薊遼四年,幾乎收復了明在遼河以西的全部失地【《明史》,卷250,「孫承宗傳」。】

  這時明朝的政權被以魏忠賢為首的閹黨集團把持,他們嫉恨孫承宗功高望重。天啟五年(1625年),孫承宗手下大將馬世龍在柳河(遼寧省海城縣附近)被後金打敗,他們以此為藉口,攻擊孫承宗,明朝罷了孫承宗的職,改派閹党兵部尚書高第經略遼東。高第怯懦無能,一上任就不顧袁崇煥等人的反對,盡撤錦州、杏山、松山等地防禦工事。驅屯民入關,丟下大量糧食,在撤退路上,人馬爭先恐後,死亡載道,哭聲震野,「民怨而軍益不振」。高第又想並撤寧前二城,袁崇煥時已升為兵備副使、右參政,他抗拒不撤,激動地說:「我官為寧前道,在哪當官死在哪,堅決不撤!」誓與寧遠共存亡。但是,由於高第把山海關外所有防務一律撤除,因此遼西一線,只有寧遠城孑然僅存【《明史》,卷259,「袁崇煥傳」。】

  努爾哈赤終於等來了可乘之機。他看透了高第的虛弱無能,於天命十一年(明天啟六年,1626年)正月十四日率諸貝勒、大臣統領十三萬大軍號二十萬遠征明朝,兵鋒所向,直指山海。十六日至東昌堡,十七日渡遼河,分佈在南至海岸,北越廣寧的河西曠野,浩浩蕩蕩,旌旗飛舞,劍戟如林,川流不息向西挺進。在西平堡捉到明的哨探,得知前進路上明兵甚少,右屯衛一千,大淩河五百,錦州三千,另有人民隨處而居。後金兵暢行無阻,輕取遼西諸城和明軍逃走丟下的糧草。

  二十三日,後金兵臨寧遠城下,越城五裡,橫截山海大路,安營紮寨。後金軍捉獲漢人,令他們入寧遠城招降說:「我們二十萬大軍來進攻,這個城一定要被佔領,眾將官如果投降,就給你們高官厚祿。」守城主將袁崇煥答覆說:「為什麼無故發兵來?寧錦二城你們沒有佔領,我來恢復,當然要誓死防守,豈有降理!說什麼來兵二十萬,不必虛張聲勢,我知道你們是十三萬,這我也不認為少。」袁崇煥不驕不餒,決心抵抗,誓死不降。為了提高防禦戰鬥力,袁崇煥與大將滿桂、副將左輔、朱梅及祖大壽、何可剛等把人民組織起來共同防守。袁崇煥刺血為書,激勵將士,廣大士兵和人民精神振奮,鬥志高漲。


學達書庫(xuoda.com)
上一頁 回目錄 回首頁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