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達書庫 > 名人傳記 > 清太宗全傳 | 上頁 下頁 |
三一 |
|
在這封信中,科爾沁反映了他們的處境和矛盾心理。願意和後金結盟,但是害怕察哈爾及喀爾喀等對他們進行攻擊。努爾哈赤見信,知道他們既然有結盟的願望,就派了巴克什庫兒禪、希福前往科爾沁與鄂巴洪台吉等會盟。他們宰牛馬,置白骨、血、土、酒、肉各一碗,焚香而誓。誓詞說,後金與科爾沁兩國,因為同受察哈爾的欺淩,所以拿這樣的盟言昭告天地:願同心合意,既盟之後,後金如有為察哈爾餽贈所誘惑,中其巧計,不告知科爾沁,而事先與之和好,穹蒼不佑,降以災殃,就像擺著的骨暴,血出,土埋而死。如科爾沁為察哈爾餽贈所誘惑,中其巧計,不讓後金知道,先與之和好,穹蒼不佑,降以災殃,亦一樣骨暴,血出,土埋而死。如履行盟約,天地保佑,益壽延年,子孫萬世,永享榮昌。盟誓完畢,庫兒禪、希福又帶著科爾沁的使者一起回到後金。努爾哈赤命令代善、阿敏、莽古爾泰、皇太極四大貝勒及阿巴泰等幾乎所有的重要首領,亦宰白馬、烏牛,對科爾沁的來使,同前邊一樣的立誓。 這種做法,在後金是極不尋常的。因為科爾沁比不上察哈爾,是蒙古的一個小部。努爾哈赤深知,強大的察哈爾,尤其是他們的林丹汗,不僅對科爾沁是個威脅,即對後金也是不可忽視的勁敵。 天命四年(1619年)十月二十二日,察哈爾林丹汗曾派遣使者帶著書信到後金,自稱「蒙古國統四十萬眾的英主成吉思汗」,而稱努爾哈赤為「水濱三萬人的英主」,努爾哈赤忍無可忍,認為是對他的最大侮辱。來信還恫嚇努爾哈赤休想攻取廣寧,說他已招撫了這座城鎮,通過廣甯收取明朝的貢賦,如不聽警告,發動進攻,他不能置之不理,將採取不利後金的行動。努爾哈赤羞愧難忍至極,後金的貝勒大臣見信後更是怒不可遏,紛紛要求處死來的使者。努爾哈赤冷靜地說,罪責在於派遣使者的人,來使可以暫時扣留,等他回去時,我們也將以牙還牙,用最惡毒的語言回答他。 第二年正月十七日,努爾哈赤給林丹汗寫了回信,嚴厲地抨擊了來信那種傲慢的態度和自我吹噓,斥責林丹汗所謂他有「四十萬眾」,毫無根據,實在的連三萬眾也不足。努爾哈赤派人把信送去,又惹怒了林丹汗,把使者囚禁起來。努爾哈赤聽說他派的使者被殺了,也想殺林丹汗派來的使者,皇太極提議,消息不準確,不如派人去林丹汗處,限他一定時間放還使者,過期不放,殺他使者也不晚。努爾哈赤根據皇太極的建議派人去提出了期限。後來時間已過,使者沒有返還,後金殺了林丹汗派來的使者。而後金到察哈爾的使者並沒有被殺,事後他逃了回來。 同察哈爾林丹汗的糾紛,使努爾哈赤認識到發展同蒙古的關係是極為重要的,道路卻是不平坦的。科爾沁、紮賚特及喀爾喀等各部蒙古願意與後金友好,但還有很多部對後金持敵對態度。有這樣的事實可以看出努爾哈赤的基本認識。天命六年(1621年)後金遷都遼陽,在說明遷都原因時,他說遼陽「乃大明、朝鮮、蒙古三國之中要地也」【《清太祖武皇帝實錄》,卷3,14頁。】。建東京(遼陽新城)城時,努爾哈赤進一步指出:「遼陽城大,且多年傾圮,東南有朝鮮,西北有蒙古,二國俱未服,若釋此而征大明,難免內顧之憂,必另築城郭,派兵堅守,庶得坦然前驅,而無後慮矣。」【《清太祖武皇帝實錄》,卷4,2頁。】四年以後遷都瀋陽,努爾哈赤強調瀋陽的戰略地位重要,仍說:「北征蒙古,二三日可至」。【《清太祖武皇帝實錄》,卷4,6頁。】從努爾哈赤這些年的談話中可以看出,蒙古這時還是後金的一個敵對勢力,努爾哈赤準備要把他征服,甚至要在征服明朝之前,先征服蒙古。 後金與科爾沁結盟,是征服蒙古的一個步驟,也是為進攻明朝解除後顧之憂。還可以利用蒙古的人力物力增強後金的實力。既有這些必要性,所以努爾哈赤想方設法發展同科爾沁的友好關係。 天命十年(1625年)八月初九日,對天發誓的餘音尚在耳邊回蕩,科爾沁鄂巴洪台吉聽說察哈爾林丹汗要興兵入侵,遣使馳書告急已經來到努爾哈赤面前。來信寫道,過去我們兩國曾宰白馬、烏牛,對天地歃血結盟,兩國如一國。遇有敵人來攻,互相救援。現在有洪巴圖魯派遣的人來說察哈爾的大兵九月十五日要來侵略我們,阿魯的兵要南下,同察哈爾對我們進行夾擊,說要在河未結冰,草未枯死以前來攻。去年曾探聽到真實消息,要派使者去,不料汗已得知,急遣伊沙穆帶十匹馬來。此次消息可靠,援兵應來多少,請汗裁定。炮手需要千人。喀爾喀五部我不能全知道,只有洪巴圖魯急速收其田穀,說想與我們會合。我所依靠的僅僅洪巴圖魯、巴林二人而已。聽說宰賽、巴哈達爾漢皆有同察哈爾聯合進兵之意,如果他們聯合起來進攻我們,乘機襲擊他們的後方,以汗的英明是一定會想到的【《滿洲實錄》,卷8。】。 努爾哈赤堅守盟約,派遣阿爾津等四人為使者,帶八名炮手前去。同時給科爾沁鄂巴洪台吉寫信,鼓勵他不畏強敵,同察哈爾鬥爭到底。信中說:你們要我派兵相援,要多則多派,要少則少派,不必擔憂。不在兵之多少,而在乎天。所有國家,都是天立。以眾害寡,天所不容。最要緊的是加強戰備,守禦城郭,察哈爾攻不下,必然退兵。如果損兵折將敗下陣去,他們自己會大亂。即使不敗而退,知道你們不可輕易滅掉,以後他也不敢再來侵犯,你們可以獲得安寧。 從前劄薩克圖汗征輝發,輝發兵五百,甲士僅五十,戰之不勝,以後不敢侵犯輝發。凡是兩軍交戰,勝負難分,必有兵少而想出戰之人,這是害怕敵人,想之快點結束,實在不足為訓。如是據城待戰,伺其攻城不下而退,乘機一戰以取勝,那是真正的勇敢。現在你們想同察哈爾和好,期望無事。從前科爾沁貝勒們曾和圖們汗和好,至今屢次來侵犯。你們有什麼罪?與他們和好,你想太平,他們也不甘罷休。明國、朝鮮、烏拉、輝發、葉赫、哈達、滿洲,假設沒有城郭溝池,蒙古是不會讓我們安定的。我們這些國家所依靠的就是城郭溝池【《清太祖武皇帝實錄》,卷4,7頁。】。 信的字裡行間表現出努爾哈赤惟恐科爾沁與察哈爾和好,極力擴大他們的矛盾,打掉鄂巴洪台吉的一切幻想,堅定地站在後金一邊,對抗察哈爾。但是,大兵壓境,僅僅道義上的支持還不夠,需要更實在的援助。這就出現了十一月初五日五名使者飛馳求援。 努爾哈赤願意為科爾沁付出代價。他在自己也很困難的情況下,立即調遣各路人馬,於初十日親自率領諸貝勒、大臣,出兵援助科爾沁。大軍行至開原以北鎮北關,檢閱兵馬,因為在這之前曾進行過射獵,戰馬又累又瘦,即使如此,仍選精騎五千,命令皇太極同莽古爾泰及阿巴泰、濟爾哈朗、阿濟格、碩托、薩哈廉等率之前進。努爾哈赤率領其餘諸貝勒、大臣並軍隊返回瀋陽。皇太極率後金援軍向科爾沁進發,先派使者通報消息,等待來自科爾沁的回音。行至農安塔地方,察哈爾的兵正要進攻科爾沁,聽說後金兵已來救援,他們連夜逃跑,丟下無數駱駝、馬等。解除了科爾沁被察哈爾的圍攻,皇太極同莽古爾泰率後金軍勝利而歸【《滿文老檔》,太祖卷66,996~997頁。】。 |
學達書庫(xuoda.com) |
上一頁 回目錄 回首頁 下一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