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達書庫 > 名人傳記 > 清太宗全傳 | 上頁 下頁 |
三〇 |
|
為了招撫流亡,後金統治者下令讓河東逃到河西的人民返回自己的家鄉。還鼓勵廣寧的人到河東去認親戚,千方百計讓更多的人口到後金統治鞏固的地區安家立業【《滿文老檔》,太祖卷34,501頁。】。向那些對明朝抱幻想的人說,你們往關內跑,豈不知從關內來的援兵都被我們打敗了,你們還靠什麼?即使逃到了山海關,誰給你們田地、房屋?忍痛離別自己的妻兒老小,不如投降來了更好。 在完成這一艱巨任務中,皇太極實行了軟硬兩手。由於明朝保持名義上對全國的統治,後金進入遼沈時間尚短,在一系列征服戰爭中又嚴重地損害了當地人民的利益,加上亙古以來的民族隔閡,在招撫人口的過程中,遇到了麻煩。廣寧城西的義州,地處要衝,努爾哈赤命令皇太極同兄代善領兵到義州,遷移那裡的人民,而城裡的軍民卻關上城門,把他們拒之門外,反對遷移。這些人提出有兩萬蒙古兵在他們境內,要把這些蒙古兵都殺了,他們再降服。皇太極同代善見和平解決不成,就決定武力進攻。他們發兵攻打義州城,經過八個小時的激烈戰鬥,攻破義州城,進到城裡,殺死明兵三千,然後勝利返抵廣寧【《滿文老檔》,太祖卷35,519頁。】。 努爾哈赤與皇太極等進佔廣寧和攻下義州,對後金的鞏固和發展有重大意義。從此他們突破了遼河防線,打開了爭奪遼西的新局面。廣寧城本身是遼西重鎮,西與明朝,北與蒙古,都能直接聯繫上,佔領了廣寧,就為後金鞏固遼東,征服蒙古和進攻明朝內地,創造了更為有利的條件。佔領廣寧所得大批人口、牲畜和金銀布疋等財物,充實了後金的實力。特別是廣寧未佔領前,遼河以東的很多人往遼西逃跑,到那裡等待有朝一日,明朝收復遼東,重返家園。廣寧一被佔領,這些流亡的難民也就丟掉了幻想,面對現實,或就地安置或返回原地,都使後金減少了阻力,鞏固了統治。 明朝失掉廣寧,在他們那方面影響也是巨大的。有廣寧在,至少還可以表示遼東尚存。而失掉廣寧,實際就是喪失整個遼東。戰後曾任遼東經略的王在晉一針見血地指出:「東事一壞於清撫,再壞於開鐵,三壞于遼沈,四壞于廣寧。初壞為危局,再壞為敗局,三壞為殘局,至於四壞,則棄全遼而無局。退縮山海,再無可退。」【《明熹宗實錄》,卷15,19頁。】的確,廣寧失守以後,明朝丟了整個遼東,再也談不到對遼東的統治了。 廣甯的慘敗,巡撫王化貞、經略熊廷弼都有責任,但是二人罪過性質和輕重程度不完全一樣。明朝逮捕了王化貞,熊廷弼革職回家聽候處理。為追究熊、王罪責,明朝統治集團內部展開了激烈的鬥爭。熊廷弼剛剛出任經略時,抱著以漢代名將衛青、霍去病為榜樣的理想,打算為安定明朝的邊境立下汗馬功勞。但是他與巡撫王化貞及其支持者存在尖銳的矛盾,他受這些人的制約,一切建議得不到實行,加上他謾駡朝貴,樹敵太多,廣寧失守以後正是閹党猖獗之時,他們要嚴厲處罰熊廷弼,還要借此機會沉重打擊傾向振興明朝的進步勢力。刑部尚書王紀、左都禦史鄒元標、大理寺卿周應秋審理熊王一案。熊廷弼理直氣壯為自己辯護說:「我從普通百姓,再當經略,原定駐紮山海,沒有駐紮廣寧之說,廣寧失守,罪在化貞。」王化貞跪著大哭說:「怎麼下場我是知道的!」說著,從袖裡拿出一封信,王紀等立即用好話安慰他。熊廷弼自請下詔獄。王紀等為熊王定案,結論是:「宜用重典,以儆將來。」 天啟五年(1625年),又給熊廷弼羅織了侵盜軍資、賄賂內廷,「陰謀叵測」等罪名,決定以大辟處死他。那年的八月二十八日天亮時分,山東司主事張時雍接到「駕帖」,認為一定是要斬熊廷弼,命令獄官找個藉口,讓他出來。熊廷弼已有所察覺,從容不迫地洗臉漱口,整理好衣服走出去,提出「我是朝廷大臣,一定要拜見聖旨,不能草草了事。」走到大庭之上要說話。張時雍阻止他:「芝岡(熊的號)失陷封疆,罪應一死,還有什麼可說?」熊廷弼嘿然作罷。張時雍看他胸前掛著一個小袋,問他:「什麼東西?」回答:「這是謝恩的奏疏。」張時雍說:「你沒有讀過《李斯傳》嗎?囚犯怎麼能上書!」熊廷弼氣得瞪大眼睛盯著他說:「這是趙高說的話。」張時雍無言可答。把熊廷弼推出去,斬於西市,「傳首九邊,屍棄荒野」【谷應泰:《明史紀事本末補遺》,卷2,「熊王功罪」。】。而對王化貞,直拖到崇禎五年(1632年)才處死,這種不合理的處置,充分反映了明朝封建統治的黑暗腐朽。 土地喪失,十幾萬大軍潰敗,上百萬的難民擁入山海關,所有這些,進一步加深了明朝的矛盾,從根本上動搖了它的封建統治。後金攻取廣寧的戰爭,促成了明朝的加速滅亡。 二、馳援科爾沁 天命十年(1625年)十一月初五日,來自北國的五名使者,飛奔在千里冰封的草原。科爾沁的緊急求援,正在考驗著皇太極所參與建立的滿蒙親密關係。 皇太極是最早開創滿蒙修好的清朝統治者。還在他父親努爾哈赤統治時期,他就多次參與同蒙古,主要是科爾沁部,結親、會盟,以至親自統率大軍去應援。 蒙古科爾沁部,地處嫩江流域,位於蒙古察哈爾部的東北。察哈爾是元代統治者的後裔,地域廣大,力量雄厚,「東起遼西,西盡洮河,皆受插要約,威行河套以西矣。」【管葛山人:《山中聞見錄》,卷8,「西人志」。「插」,即察哈爾。】科爾沁一度也為其屬下。但是,努爾哈赤興起以後,察哈爾親明反後金,科爾沁受察哈爾壓,地又在遼東邊外,接近後金,因而得到努爾哈赤的特殊重視,很早以前就注意同科爾沁建立友好關係。 在古勒山大戰時,科爾沁曾是九部聯軍中的主要力量。這次大戰以九部聯軍失敗告終。科爾沁的明安貝勒陣上馬被陷,丟了鞍子,他騎著驏馬逃命。後來烏拉布占泰與努爾哈赤交戰,科爾沁的甕剛代貝勒又與布占泰聯合反對努爾哈赤,他出兵在烏拉城二十裡遠的地方遇到努爾哈赤長子褚英及侄阿敏所統率的大軍,不敢交鋒,退走。未隔多久,烏拉滅亡。 從此以後,科爾沁各部日益轉向努爾哈赤。特別是當時蒙古察哈爾部林丹汗興起,雄心勃勃,與明朝友好的同時,在內部他企圖統一各小部落,建立大蒙古汗國。他與後金對立,反對科爾沁與後金友好。努爾哈赤就是在與明朝、蒙古察哈爾等強大勢力的鬥爭中,爭取科爾沁的。 為了加強同科爾沁的聯繫,努爾哈赤及諸子都曾多次娶科爾沁部蒙古女子為妻。努爾哈赤娶了明安貝勒的女兒為妻,後又娶孔果爾女兒為妻,即清代活得最久的一個後妃,康熙四年死,尊為壽康太妃。皇太極娶了科爾沁莽古思貝勒的女兒,即孝端文皇后。萬曆四十二年(1614年)娶親時,努爾哈赤命皇太極親自迎至輝發扈爾奇山城,表現了非常重視這門親事。另一個孝莊文皇后是科爾沁貝勒寨桑的女兒,天命十年(1625年)嫁給皇太極。她是孝端文皇后的侄女,皇太極的宸妃,天聰八年與皇太極成婚,她是孝莊文皇后的姐姐。親上加親,密切了彼此的關係。 不僅如此,還派遣正式的使者,互相結盟。後金攻佔遼沈之後,科爾沁與後金的使者往來不斷。天命十年,後金提出與科爾沁結盟,科爾沁便派遣使者帶著鄂巴洪台吉(奧巴)的信來。信中說: 鄂巴洪台吉等致書於明掩眾光威震列國睿主陛下:吾嫩江台吉等聞汗諭,莫不欣服。然主持其大事,裁之自汗,吾等莫有敢違命者。但察哈爾汗及喀爾喀部知吾等與大國同謀,必來征伐,將何以為我謀也,惟汗籌之而已。【《滿洲實錄》,卷7。】 |
學達書庫(xuoda.com) |
上一頁 回目錄 回首頁 下一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