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達書庫 > 名人傳記 > 清太宗全傳 | 上頁 下頁
二二


  後金兵獲得第二個戰役的勝利之後,當夜努爾哈赤命令收兵回營。偵探來報南方棟鄂部與清河路明兵正向都城進軍。努爾哈赤立即決定派達爾漢領兵一千先行,第二天早晨又派阿敏領一千兵繼進。為了刺探確切情報,代善領著二十人扮作小卒前去察看消息。接著莽古爾泰也起程。皇太極急不可耐,乘馬到努爾哈赤面前問:「大哥果然先去,我也要同去。」努爾哈赤勸慰他說:「你大哥是扮作哨探,前去探聽消息,你要同我在一起行動。」皇太極請求說:「大哥既然已獨身去了,我們為什麼要留在後邊?」說完就走。皇太極求戰心切,每戰不甘心落後於代善,他經常活動在努爾哈赤身邊,受到父親的重用。當夜後金兵進入赫圖阿拉。

  第二天即三月四日,後金大軍出擊寬佃一路劉軍,開始了薩爾滸之戰的第三個戰役。後金軍這一路作戰的主將是智勇超人的皇太極及兄代善。劉素以勇猛著稱,力氣大,武藝高,能使一口重一百二十斤的鑌鐵刀,在馬上旋轉如飛,人們都稱他為「劉大刀」【《明史》,卷247,「劉糸廷傳」。】。但是他勇敢有餘,謀略不足,加上同其他將帥有矛盾,終於被皇太極等利用,中了他們的計謀。

  從寬佃到赫圖阿拉,山險道狹,荊棘叢生。劉自二月二十九日從寬佃出發,行軍速度很慢。後金對這一路的防守本來不嚴,如進軍迅速,很可能在後金大軍來到之前,已攻入赫圖阿拉。但是,實際並非如此。努爾哈赤對後來兩路的策略是,僅以四千兵防守清河路李如柏軍,其餘全部殺向寬佃一路。劉軍行至深河下營,連攻牛毛、馬家等寨,深入三百餘裡,頗有斬獲。後金軍的一股先遣部隊與劉軍交戰被戰敗。代善等大軍趕上來出瓦爾喀什密林時,與明軍前鋒遭遇。

  明軍從小路登阿布達裡岡,地在赫圖阿拉南五六十裡處。代善欲搶佔山頂,自上往下沖,皇太極提出:「兄你領兵護衛後邊,我領兵上山往下衝擊!」代善說:「這樣也好,我去西邊,你領右翼兵據山頂往西沖下,聽我的話,不要冒險,可留在後邊督戰,」皇太極率右翼兵從山上向西沖下時,身邊只有精兵三十人。他們出現在眾兵之先,由上下擊。兩軍對戰,炮來箭往,明軍巋然不動。代善親自沖入明軍營中,左翼的兵在山的西邊進擊,山上的明軍開始動搖敗退。達爾漢、阿敏分別率領一部分兵在瓦爾喀什設伏,擊敗向這裡進攻的明軍。

  皇太極等為了擊敗劉軍和把他本人置於死地,用計謀,將打敗杜松時獲得的令箭(號矢)交給一個投降的明兵,讓他冒充杜松派的人,到劉那裡,催他快來會戰。劉見杜松令箭不禁大怒,對來人說:「同為大帥,你拿令箭傳我,是看不起我劉!」來人故意安撫他:「主帥事急,知你必不生疑。」問:「為什麼不傳炮?」答:「邊地烽堠不便,此去建州五十裡,三裡傳一炮,不如飛騎更快。」來人回報,立即傳炮。劉怕杜松搶頭功,加快進軍。皇太極等命令後金兵假杜松旗幟進兵,劉不知防備,乘其未佈陣,突入軍中,軍容大亂,劉以最大的勇氣和毅力堅持作戰,左右臂先後受傷,還鏖戰不止,最後面中一刀,倒在血泊中,掙扎至死【谷應泰:《明史紀事本末補遺》,卷1,「遼左兵端」。】

  後金兵正要安營,忽見南邊康應乾的步兵和朝鮮援軍出現在富察曠野。皇太極駐兵,其餘諸貝勒隨從,列陣前戰。康應乾的步兵執竹竿長槍,披籐皮甲,朝鮮兵皆披紙甲,戴柳條盔,槍炮層層布列。進戰時,明軍營中槍炮連發,大風驟起,煙塵皆返,一片昏黑,敵我難分,後金兵乘機沖入,破其全軍,康應乾僅以身免。喬一琦一軍被攻破,自己逃入朝鮮兵營。諸貝勒各整本旗兵欲戰朝鮮援軍,都元帥姜弘立在「欲走則歸路已斷,欲戰則士卒股栗」的時刻,無可奈何地投降了後金【李民:《自建州還後陳情疏》,見遼寧大學歷史系印本。】

  努爾哈赤在赫圖阿拉接見薑弘立、金景瑞等,待以賓禮,五日小宴,十日大宴。後金諸貝勒殺盡劉兵,駐軍三天,盡收人畜盔甲器械回營。明軍四路出師,三路戰敗。楊鎬在瀋陽,聽說這個消息,急撤李如柏兵。這是惟一保全較好的一路兵,而在後撤時遭後金軍哨卒射殺並自相蹂踏死者約千余人。戰勝明軍之後,努爾哈赤笑對諸貝勒說:「大明皇帝以二十萬兵,號稱四十七萬,分四路來戰,人們聽說,如我分兵破敵,一定認為我兵多;如我往來剿殺,一定說我兵強,總之,無論傳到哪裡,沒有不說打得好的。」乾隆書薩爾滸戰爭事碑文。

  薩爾滸之戰在三個地點,打了三大戰役,總共只有五天就決定了勝負。這是努爾哈赤與明朝進行的第一次最大的戰爭。他的勝利,對後金的存在、鞏固和進一步發展有決定性的意義。清代乾隆皇帝說:「我大清億萬年丕丕基實肇乎此。」乾隆書薩爾滸戰爭事碑文。明朝發動這場大戰,以為一舉可以安邊,結果沒有創造出那種驚天動地的奇跡。早在戰爭前,明朝很多將士已缺乏勝利信心。出師時,杜松對楊鎬說明敵人未可輕視,不被理睬。要求緩期進兵,李如柏出來反對。

  劉與楊鎬早有矛盾,藉口地形不熟,不願如期進兵,楊鎬大怒說:「國家養士,正為今日,若複臨機推阻,有軍法從事耳。」懸劍軍門,嚇得劉不敢再請【谷應泰:《明史紀事本末補遺》,卷1,「遼左兵端」。】。明朝將帥不和,軍隊輕進,器械不良,尤其是分兵而又不互相配合,終於遭到慘敗。這次戰爭,明文武將吏死者三百余名,軍士死者四萬五千八百餘人,馬匹槍炮無計其數。後金則相反,努爾哈赤及代善、皇太極等對每一步形勢及敵我雙方的有利與不利條件,都作了英明正確的判斷,傾八旗所有,針鋒相對,以「合」破「分」,使每個戰役都以優勢兵力戰勝敵人。他們自己損失很小,據說僅僅死了近二百人。皇太極自始至終參加了薩爾滸之戰,曆三大戰役,無論是對全域或局部,出了一個又一個的奇計,獻智獻勇,有戰必勝,發揮了英勇善戰的作用。

  二、遼沈之戰為先鋒

  皇太極自從出奇計攻破撫順,打開進入明朝直接統治的地區大門以後,早已有佔據遼沈的思想。薩爾滸之戰的決定性勝利,扭轉了努爾哈赤對明朝鬥爭的整個被動局面。當努爾哈赤從此決定同明朝爭奪遼沈時,皇太極也就在其父統率和指揮下,成了馳騁遼沈大地的後金軍的驍勇先鋒。

  明朝在薩爾滸之戰的慘敗,使滿朝文武驚駭,沮喪,埋怨,籠罩一片恐懼和不安。遼東難民像潮水一樣湧向內地。民逃,兵逃,官也逃。開原遊擊陳維翰膽小如鼠,城未陷,先令家丁馱運私人財貨逃走【《明神宗實錄》,卷584,4頁。】。開原空了,鐵嶺空了,瀋陽也空了。人心不固成了明朝面臨的最大問題。


學達書庫(xuoda.com)
上一頁 回目錄 回首頁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