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達書庫 > 名人傳記 > 清太宗全傳 | 上頁 下頁
二〇


  吾父、祖于大明禁邊,寸土不擾,一草不折,秋毫未犯,彼無故生事于邊外,殺吾父、祖,此其一也;雖有祖、父之仇,尚欲修和好,曾立石碑,盟曰「大明與滿洲皆勿越禁邊,敢有越者,見之即殺,若見而不殺,殃及於不殺之人」,如此盟言,大明背之,反令兵出邊衛夜黑夜黑即葉赫,下面的糊籠即扈倫。】,此其二也;自清河之南、江岸之北,大明人每年竊出邊,入吾地侵奪,我以盟言殺其出邊之人,彼負前盟責以擅殺,拘我往謁都堂使者綱孤裡、方吉納二人,逼令吾獻十人于邊上殺之,此其三也;遣兵出邊為夜黑防禦,致使我已聘之女轉嫁蒙古,此其四也;將吾世守禁邊之釵哈(即柴河)、山七拉(即三岔)、法納哈(即撫安)三堡,耕種田穀不容收穫,遣兵逐之,此其五也;邊外夜黑是獲罪于天之國,乃偏聽其言,遣人責備,書種種不善之語以辱我,此其六也;哈達助夜黑侵我二次,吾返兵征之,哈達遂為我有,此天與之也,大明又助哈達逼令反國,後夜黑將吾所釋之哈達擄掠數次,夫天下之國互相征伐,合天心者勝而存,逆天意者敗而亡,死於鋒刃者使更生,既得之人畜令複返,此理果有之乎?天降大國之君,宜為天下共主,豈獨吾一身之主?先因糊籠(華言諸部)會兵侵我,我始興兵,因合天意,天遂厭糊籠而佑我也,大明助天罪之夜黑,如逆天然,以是為非,以非為是,妄為剖斷,此其七也。淩辱至極,實難容忍,故以此七恨興兵。【《清太祖武皇帝實錄》,卷2,11頁。又孟森:《清太祖告天七大恨之真本研究》,見《明清史論著集刊》上冊。】

  《七大恨》主要是反映了從努爾哈赤祖、父被殺以來三十余年間,明朝遼東地方官對滿族的壓迫剝削,包括政治上、經濟上和民族關係上的方方面面問題。努爾哈赤以此動員本民族起而反抗明朝。《七大恨》是討明檄文,也是興師出戰的動員令。同努爾哈赤起兵之初相比,他把攻擊的目標更集中更明顯地轉到了明朝。原來以尼堪外蘭作為殺其祖、父的仇人,而今第一恨把明朝說成是殺他祖、父的罪魁禍首。

  誓師完畢,努爾哈赤將其八旗勁旅分為兩路。左翼四旗攻東州、馬根單;右翼四旗由努爾哈赤直接指揮攻撫順城。扮作商人入市的於十四日走在大軍之前,皇太極統率五千兵於當夜至撫順。約定吹笳為號。十四日夜半,笳聲打破寂靜,李永芳大吃一驚。頓時全城沸騰,炮火燭天。後金執一人,捎信給李永芳,勸他投降。十五日晨,努爾哈赤和皇太極指揮所部軍隊,架梯登城,裡應外合,攻入城內。李永芳衣冠乘馬出城投降。後金這次出兵,攻下撫順、東州、馬根單三城及台堡五百餘,從撫順掠去人畜三十萬,收降民一千戶。在回營的路上,明遼東巡撫李維翰忙遣總兵張承蔭率兵一萬追擊,後金哨探報告,皇太極及兄代善令兵披甲迎戰。努爾哈赤輕蔑地說:「他們不是真來打我們,是要詐稱把我兵趕出邊界,以欺騙大明皇帝。」命令他倆停止進兵。回報說:「默默而歸,明兵可能認為我們怯戰,不如乘此機會,設伏誘敵。」努爾哈赤說:「你們的想法很對。」【《清太祖武皇帝實錄》,卷2,12頁。】後金兵繼續進攻,明兵分三處,據險掘壕,後金兵列陣衝擊,明兵三營皆被攻破,總兵張承蔭、副將頗廷相並參將、遊擊、千總、百總等大小五十余將官戰死,一軍全沒。後金將士凱旋,論功行賞,安撫降民,努爾哈赤將七子阿巴泰之女給李永芳為妻,提升他為副總兵官,讓他管轄新來的漢人。

  皇太極計取撫順城的成功,給努爾哈赤向內地擴張勢力以很大的鼓舞。閏四月,遣回在後金買皮貨的商人張儒紳等,讓他們帶著書寫《七大恨》的材料【王在晉:《三朝遼事實錄》,卷1。】。五月,後金兵連續作戰,攻下撫安、三岔兒、白家沖三堡。七月,努爾哈赤率領諸貝勒、大臣統大軍入鴉鶻關,攻清河城,雙方經過激戰,明兵大敗,城陷,守城副總兵鄒儲賢及兵士俱被殺。一堵牆、堿場堡二城官民棄城而逃,後金兵拆其城,運走周圍的糧食。

  撫順城被後金攻破,大明「舉朝震駭」【《明史》,卷239,「張承蔭傳」。】。明神宗深感「遼左覆軍隕將,建州勢焰益張,邊事十分危急」【《明神宗實錄》,卷568,9頁。】。明朝早曾有意聯絡葉赫、朝鮮等夾擊正在興起的努爾哈赤。撫順警報傳到京師,明朝雖已岌岌可危,仍喚起了這個垂亡的巨人,不肯就此任人斷其左臂,直搗心臟,決定傾其全身之力,拼死一戰。這就釀成了關乎明清興亡的薩爾滸之戰。

  薩爾滸之戰是明朝企圖消滅後金而發動的一次大戰。為了進行這次戰爭,明朝作了一系列的準備。這表現在:

  (一)遣將。自撫順戰後,明朝為準備發動薩爾滸之戰而派遣的重要將官有楊鎬、李如柏、杜松、劉等。楊鎬曾任遼東巡撫,以其熟悉遼事,特起兵部左侍郎兼右僉都禦史經略遼東。李如柏即李成梁第二子,曾任寧夏總兵,立功升右都督,後以疾歸家居二十餘年,因張承蔭戰死,複以故官掛印鎮守遼東。杜松榆林人,守陝西身經百戰,威名赫赫,被稱為「杜太師」,他被任命為山海關總兵。劉曾在雲南、四川等地為將多年,並曾率兵援朝鮮平定倭亂,與杜松齊名,因貪污賄賂等罪被罷為「廢將」,這時重新得到起用。李維翰疏於禦革職為民,周永春被任為遼東巡撫。他們都是薩爾滸之戰明朝一方的將帥和有關的地方官。

  (二)調兵。遼事起,明朝兵部議調兵十萬。楊鎬抵關,請調邊兵。先後被調的有宣、大、山西徵兵萬人,延、甯、甘、固徵兵六千。又由登州三營內挑選一千五百名,從海道渡遼,南京水陸二營內挑選三千名。薊鎮先發五千,後調台兵二千。明朝還命令杜松、劉、官秉忠、柴國柱等「各攜家丁」。此外,從朝鮮徵調援軍一萬名,北關葉赫也有二千兵相助。

  (三)籌餉。兵餉為用兵打仗所必需。明朝兵部提出調兵十萬,需餉三百萬,請發庫藏,不允。為供給各鎮所調兵,兵部又請發餉二十萬。後來愛錢如命的明神宗下令借大工、馬價各五十萬作邊餉。但是兵多餉少,杯水車薪,無濟於事。時內庫有錢,明神宗不肯給,無奈戶部請加派田畝,每畝加三厘五毫,全國增加田賦收入至二百余萬。因為這筆錢是為援遼兵將而征,所以叫「遼餉」。從萬曆四十六年(1618年)開始行加派,第二年又加三厘五毫,第三年繼續加二厘,前後三加,至每畝九厘,增賦五百二十萬【《明史》,卷78,「食貨志」2。】。為解決東征糧餉,明朝專在廣寧設遼東餉司。

  (四)發兵器。為了提高戰鬥力,萬曆四十六年六月,明朝兵、工二部議以庫存的盔甲、銅鐵大小佛郎機大將軍虎蹲炮、三眼钅倉、鳥銃、火箭等,派官挑演,運赴遼東。原任總兵柴國柱提出破「虜」全用火器,請從山陝督撫各借三百位解赴遼東,被批准執行。

  在這些備戰中,遇到了很多困難。突出的是將官不願赴任。總兵官杜松、劉已接到援遼命令,仍逗留不進。明神宗下令催他們「星夜出關」,僅僅杜松一人有所行動,其餘諸將繼續住在關內各鎮。不得已,明朝下令規定限期,仍前逗留者,軍法從事。調兵也非易,所調各鎮兵馬,宣、大、山西報告已起程,餘下被調兵馬無行動消息。明神宗特賜遼東經略楊鎬尚方劍一口,將帥以下有不用令者先斬後奏。劉遲遲不出關,他想等待川兵到來,朝廷命令他不必等待,趕快出關。兵餉更難籌集,請餉的奏疏像雪片一樣飛報,而發下的餉很少,有兵無餉,引起援兵半路嘩變,到處搶掠。馬匹器械既缺少,又低劣。劉所部號稱兵仗犀利,出師祃祭,大將用戰刀宰牛,三割始斷,其遲鈍可見。


學達書庫(xuoda.com)
上一頁 回目錄 回首頁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