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達書庫 > 名人傳記 > 清太宗全傳 | 上頁 下頁 |
四 |
|
大戰過後迎來了暫時和平。明朝雖然取得了勝利,卻也知道女真正在興起,不敢高枕無憂。為了防禦女真東山再起,加強了撫順、清河、靉陽等城堡的守衛,並且開始在撫順到鳳城一線修築邊牆。其後又在撫順到開原一線繼續修築了邊牆【稻葉岩吉:《明代遼東の邊牆》,載《滿洲歷史地理》,第2卷。】。此外,對李滿住及董山的後代仍允許他們承襲官職,照舊作明朝的臣民。 清太宗等追尊為興祖的福滿,其父錫寶齋篇古(石報奇),明朝史籍稱為失保。他在董山等被殺後,于正德元年(1506年)請求襲升其叔父及從兄之職為都指揮僉事。除福滿稱「都督福滿」以外,清太宗的曾祖覺昌安(叫場)、祖父塔克世(他失),都曾相繼為明朝建州左衛的都指揮。覺昌安是一位有才有智的卓越人物。他在本家族受欺淩的困難情況下,率領長子禮敦,聯合全族的人,消滅了兩家仇敵,成為蘇子河以西二百里內的部落首領。 他同明朝也有頻繁的交往,曾親到撫順馬市貿易【覺昌安(叫場)到撫順馬市貿易,可見遼寧檔案館藏《明檔》乙105號。】。後來覺昌安父子被明朝的遼東總兵李成梁所部誤殺,在他們的寨內有敕書三十道,這都是做都指揮所得的敕書。努爾哈赤起兵之後,明朝因誤殺了他的祖父及父親,允許他襲職為都指揮,把三十道敕書全部還給了他【孟森:《清史稿中建州衛考辨》,見《明清史論著集刊》下冊。】。那時努爾哈赤對明朝表現得極為忠順。 明末以前二百年間,是女真發展的重要時期,清太宗的祖先在這個時期裡經歷了艱苦曲折的道路。但總的一直是在明朝統治下,在建州衛及建州左衛掌握一定的權力,相沿二百餘年,始終是大明的臣民。《清史稿》隱約否定猛哥帖木兒即孟特穆,暗暗不承認清朝統治者的祖先曾隸屬于明朝,已經比清代人更倒退了。清朝乾隆皇帝尚且肯定他的祖宗曾受明朝龍虎將軍封號,而且說明那時清朝初起,明朝尚未削弱,這種事不足奇怪【《滿洲源流考》,卷首,「上諭」。】。 事實上不止一個乾隆皇帝如此,清代官書往往在孟特穆和福滿的名字上頭加「都督」二字,稱「都督孟特穆」和「都督福滿」。「都督」二字顯然是官職名號。誰給他們的官職呢?無疑是明朝。明朝發給清太宗祖先的敕書,一直保存到崇德四年(1639年),經清太宗下令在篤恭殿前才統統燒掉【《清太宗實錄》,卷47,19頁。】。 清太宗很瞭解他祖先的來歷,所以明崇禎皇帝曾提到後金原來是明朝的附屬臣民,後來起兵叛變,獨樹一幟。清太宗回答說:「我們原為明朝臣民,不僅皇帝您這麼說,即我也不否認。」【《清太宗實錄》,卷19,36頁。】可見滿族原為明朝統一的多民族國家的成員,他們居住的東北地區自古就是中國的領土。如果現在還有人堅持清朝統治者的祖先未曾隸屬于明朝,那就在尊重歷史事實方面連古人都不如了,當然是大錯特錯的。【[蘇聯]麥利霍夫:《滿洲人在東北》居然否認女真、努爾哈赤家族與明朝的隸屬關係,篡改歷史莫此為甚。】 1.2,父汗創大業 一、遼東大亂 清太宗出生時,明朝已由盛而衰。洪武二年(1369年)九月八日,明太祖朱元璋對皇太子說:「自古帝王以天下為憂者,惟有創業之君、中興之主及守成賢君能做到,那些尋常之君,不以天下為憂,反以天下為樂,國亡自此而始。」【《明太祖實錄》,江蘇國學圖書館影印本,卷45,2頁。】朱元璋在南京坐上金鑾殿,當了大明開國皇帝,的確他是日夜「以天下為憂」,想使子孫把他創建的國家永遠統治下去。他發展生產,整頓吏治,培養人才,右貧抑富,賑濟饑苦,等等,千方百計以求長治久安。他本人每日天不亮就上朝,太陽下山才返回寢宮。夜間睡不著覺,有時披衣而起,凡想到有關老百姓的事,立即一一用筆記在本上,等到天一亮就派人去辦【《明太祖實錄》,卷115,1~2頁。】。 他當了三十一年皇帝,社會經濟繁榮,國力強盛。到了明成祖朱棣,繼續堅持勵精圖治,遷都北京,掃除朱元璋晚年的積弊,把明朝推向了鼎盛時期。那時南自兩廣,北達朔漠,西到新疆、西藏,東到大海,東北到黑龍江以遠,在中國遼闊廣大的領土上建立了統一的多民族的國家。而且派出以著名航海家鄭和為首的遠洋船隊,到亞洲、非洲三十多個國家進行和平貿易和發展同各國的友好關係,明朝因此在世界上發生了重大影響。明太祖可以稱得上是創業之君,明成祖既是創業之君,也是中興之主。但是明太祖至明成祖及以後的仁宗、宣宗,總共不過六七十年。從中葉開始,社會矛盾日益尖銳,如英宗、武宗,幾乎在民族矛盾和階級矛盾的危機中斷送了大明江山。然而,最嚴重的社會危機還是到了明神宗時。他是「不以天下為憂,反以天下為樂」的「尋常之君」。朱元璋總結出一點歷史經驗教訓,並且在他的不肖子孫中得到了證明。 明朝之亡,始自神宗。清太祖、太宗都經歷了他的統治時期。他在位四十八年,從16世紀70年代,到17世紀20年代,是明朝所有皇帝中在位最久的一個。明神宗即位之初,因他是十歲小孩,由張居正柄政,社會矛盾一度緩和。張居正以內閣首輔的身份,推行一系列的社會改革,加強中央集權,嚴格考核官吏,打擊大地主豪強,抑制土地兼併,清丈全國土地畝數,擴大稅收來源,裁減宗藩俸祿,推廣一條鞭法,鞏固邊防,在明朝封建統治江河日下的潮流中,他力挽狂瀾,一時收到了富國強兵的效果。 萬曆十年(1582年)張居正死,明神宗親政,政局急轉直下。這個反動腐朽貪財好利的君主,沉醉于花天酒地之中,根本不理朝政。以前的明朝皇帝,一日三朝,或一日一朝,而他一連二十年不上朝召見大臣,不批復章奏。他手下的大臣們急得團團轉,懇請他說:「章奏不答,先朝未有。事到今天,大半留中,一旦國家大事,被人截取,向外張揚,誰能澄清?請從現在起,凡有批答不過來的,盡可以當面寫一紙條,轉達有關部門,以免君臣隔絕,受人蒙蔽。」【《明史》,卷226,「呂坤傳」。】 逆耳忠言,無濟於事。明神宗只顧過著荒淫無恥的生活。他大肆揮霍人民的血汗金錢,一次採辦珠寶用銀兩千四百萬兩,相當於全國六個年頭的賦稅總額。他舉行大婚,動用邊防軍費九萬兩銀作織造費。在他的影響下,官場貪污盛行,一片黑暗。明神宗愛錢如命,他當政時,缺官很多,拖延不補,一是怕監察部門的「言官」揭露他的醜惡行徑,二是怕花錢多。萬曆三十年(1602年)南北兩京缺尚書三名,侍郎十名,科道九十四名。全國缺巡撫三名,布按監司六十六名,知府二十五名。萬曆四十一年(1613年)以後,內閣只有方從哲一人獨相,他病倒了,內閣便無人辦事。吏、兵二部缺掌印官,無人畫押。文武選官,久留不遣。詔獄囚犯,以理刑無人不決,家屬聚號長安門【趙翼:《廿二史劄記》,卷35,「萬曆中缺官不補」。】。 |
學達書庫(xuoda.com) |
上一頁 回目錄 回首頁 下一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