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達書庫 > 歷史小說 > 秦始皇大傳 | 上頁 下頁 |
一一九 |
|
地方政府則有—— 1.郡: 郡守:最高首長,掌一郡政事。 郡尉:掌兵役、軍訓及刑法緝盜。 監禦史:由皇帝直接派遣至各郡,監察郡守及 郡政。 2.縣:萬戶以上設縣令,不滿萬戶設縣長,為縣最高首長,綜理政務。 縣丞:主管司法。 縣尉:主管軍事及緝盜。 3.鄉: 三老:掌教化。 嗇夫:司獄訟及徵收賦稅。 遊徹:巡禁盜賊。 4.亭(每鄉轄十亭)設亭長。 5.裡(一亭十裡)設裡長,轄百家。 並行互相糾舉連坐之法。 ▲劃一度量衡,一切以秦制為准。 ▲統一幣制:全國通用兩種貨幣,黃金為上幣,銅錢為下幣。 ▲統一文字:命廷尉李斯主持這項工作,依據秦文大篆理歸納成更為簡便的"隸書",通用於獄政通信和私人民間。) 三、為維持永久和平,應採取的重要措施: ▲銷毀兵器:沒收全天下民間兵器,聚集在咸陽,鑄成鐘等實用器具。並鑄成十二個各重二十四萬斤的大"金"人,放置咸陽宮廷內,作為這項行動的象徵。 ▲毀棄國內原諸侯所建長城及軍事要塞,只休留燕、趙為防禦胡人入侵的長城,以防止亂民據用造反,同時剷除交通障礙。 ▲掘通產各國為軍事需要所築的川防,疏浚以後作為水路交通及農田灌溉水利之用。 ▲遷移天下豪富十二萬戶至咸陽,一方面加以監視,使他們不再在本土產生分化作用,另一方面也可充實首都的財富及繁榮。 ▲建立馳道:以首都咸陽為中心,建築輻射通全國的"馳道"。主要幹線有兩條,一往東通往趙、齊海邊,一向東南通往原楚國及新收的南荒地區,以利通訊和軍事的需要。 以上議決,始皇交丞相,督導百官一一執行。 3 秦始皇帝二十七年,始皇巡視隴西、北地兩郡,出雞頭山,過回中。在歸程中,發現渭水畔風景絕美,於是下令在渭水之南建築信宮,後又改名為極廟,意為至高無上之宮殿。並由極廟挖通驪山到甘泉建前殿,再築兩邊都有圍牆的甬道直通咸陽,始皇車馬在甬道內行馳,民眾都看不到。 在這次巡視後,始皇發現道路崎嶇難行,對公文傳遞、軍隊調動、運輸補給、民間貿易都影響太大,於是下令加快建築全國的馳道。 所需人力除一般服勞力義務的民眾外,更大量使用囚犯及原各國的戰俘、貴族和工匠。 二十八年,七十博士集體上奏:「始皇帝上承天意,下得民望,平定海內,放逐蠻夷,莫不賓服,今既登極,尚望按照古制,行封禪之禮……」 始皇見到奏章,在南書房召見博士中最資深者七人,討論封禪及望祭山川事宜。七人中有三人來自舊周,有四人來自原魯國,兩派又起了爭論。 舊周派博士主張在甘泉山行封禪之禮,以示秦地為天下之本。原魯派則堅持古代聖王都在泰山舉行封禪,這個傳統不能破壞。 他們正爭論不休時,始皇只在一旁微笑,不加制止也不加評論。負責招待的皇后,實在看不下去七位老博士爭得口沫橫飛、臉紅耳赤的樣子,也聽不懂他們引經據典的酸溜溜理論,最後她解圍地問:「哀家對封禪儀式尚不十分明瞭,哪位博士可試為解說?」 她這一發問總算是平息了爭論。僕人中最資深的博士,八十二歲的原魯派魯青對答說:「封者祭天也,禪者祭地也,合為封禪即是聖人君祭告天地的儀式。用意在向天地稟告,人君承天命治理天下生民,並祈求風調雨順、國泰民安,自古聖君承受天命,都在泰山舉行。」 皇后看到鬚眉皆白的老博士牙齒透風,說得辛苦,心中不忍,等他說到一個段落,喝茶喘口氣的時候,她又轉向較年輕的舊周派領袖——七十二歲的姬周說:哀家小時曾經過泰山,雖覺其雄偉壯麗,但為什麼封禪歷來都選在此?」 滿頭白髮的姬周躬身回答說:「據史載及陰陽家傳說,泰山高四千九百丈二尺,周圍兩千里,其中蘊藏芝草玉石、長津甘泉及仙人室,又有地獄六處,曰鬼神之府,從西而上,可見下有洞天,周圍三千里,乃鬼神受考謫刑罰之處。傳言泰山近天也通地,所以歷代封禪都選在泰山。」 這時魯青已喘過一口氣來,他又接著說:「在泰山築壇以祭天,表示在極高的泰山再加高,可以接近上帝;在泰山之麓的梁父小山平地為墠,以示地更為寬廣,然後用以祭地,以示與地母更為親密。凡墠皆十二丈見方,壇則高三尺,階三等。祭祀皆用醬色酒和煮熟的魚,不用三牲。」 久在一邊沒開口的始皇徐徐言道:「封禪以什麼季節最好?」 眾博士面面相覷一會,最後由魯青回答說:「臣等不敏,尚未見過書上有記載。」 「那就是說沒有限制,朕可以自行決定了?」始皇撚著短須微笑:「素聞暮春初夏,泰山景色最好,如今準備動身,正好趕得,各位博士有什麼意見?」 「陛下真是聖明,凡事都能創新,自有定見!」眾博士中選較年輕力壯者隨駕,原魯派及舊周派各三人。 始皇並裁決,這次首次巡幸東部地區,需要注重威儀,凡事以新制行之。 譬如,皇帝穿黑色錦繡龍袍,用黑色旌旗旄節,御用輼輬車以六七純黑馬拖拉,主禦車外加備用車共六部,隨皇帝高興使用,副車則為六六三十六部,乘隨行近侍及大臣。 並以郎中六百近衛皇帝,六千虎賁軍護衛車隊,六萬精銳部隊隨行,以應付新收悽楚之地有所不測。 4 始皇去時路線為出函谷關,經原為韓、魏的郡縣向東,直指泰山。 大隊人馬浩浩蕩蕩的行走在新修築好的馳道上,上自始皇本人,下至群臣和兵卒,莫不覺得征服天下的滋味真好。 新完工的馳道寬五十步,每隔三丈種一棵樹,路基全用碎石,兩旁排水良好,再大的雨立即可幹,不會留下泥濘。而始皇預定經過的路段,更是早一天就派民眾打掃乾淨,再鋪上細黃沙,車馬過處,連點飛塵都沒有。 每經過一個城市,地方官員在十裡長亭前跪迎,進城的城門及街道兩旁,黔首皆夾道跪接,齊聲高呼萬歲。 駐驛以後,始皇並不急著休息,而是歡宴地方父老及輿論領袖人物,徵求他們的興革意見。 但這些人都是由地方官員刻意選出,他們幾乎是眾口同聲地讚揚始皇聖明,痛詆過去君王大臣的昏庸荒淫;歌頌秦法的公正嚴明,大罵以往官員的貪髒枉法。 他們卻隱瞞了民眾一時不慣嚴厲秦法,動輒得咎,觸及法網而不自知,而中央派來的執法官吏,好的以苛察為嚴明,判罪重為公正;不肖的官吏更藉此欲財,欺壓剝削百姓,弄得下層民眾個個叫苦連天。 再加上戰爭雖歇,但修馳道,開河渠,毀城垣,起要塞,處處都需要人力,黔首雖兵役減少,勞役卻更加重,農民工匠幾乎沒有時間和餘力來重整被戰爭破壞的家園。農村人口大量流入城市,任由田地荒廢,是為了逃避沉重的田賦和徭役,也是想在城市謀求溫飽。 始皇一開始聽到這些歌功頌德的話,還有點懷疑和感到肉麻,但每到一個地方,這些地方父老和輿論領袖人物都是如此說,不由得他不相信,聽慣了阿諛奉承,一天不聽,就像缺少點什麼。 好在他這次帶的大臣是廷尉李斯領班,他總會在適當的時機說出:「陛下聖明,所見創新獨特,非臣等所能想像!」 駕車的趙高,也總是在他有所懷疑的時候,為他"解疑"。 譬如有次,輼輬車正緩緩行進在馳道上,始皇想起一路上地方父老的歌頌,總覺得不太對勁,難道地方官員都是這樣廉潔正直,就沒有一個不肖的?難道勞役如此重,黔首就沒有一個有怨言?難道秦法素以嚴峻出名,加在魏起等地散漫慣的黔首身上,一下就這麼習慣? 他忍不住將心中的疑慮告訴趙高,趙高一面平穩地駕著車,一面謅笑著說:「陛下天降聖明,識人立法都是別具慧眼,豈是一般君王所能比的?用人當然都是廉直稱職,立法必然放之四海皆准,不會與當地黔首扞格不入,自然人民皆樂於遵守!」 天降聖明?不錯,除了天降聖明,誰能在短短十年間滅六國,統一四海!當然他做的無論什麼都能上合天意,下順民情!到目前為止,他做的哪一件事不是為黔首謀福利?哪一件不是為了要開萬世太平? |
學達書庫(xuoda.com) |
上一頁 回目錄 回首頁 下一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