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達書庫 > 名人傳記 > 乾隆 | 上頁 下頁
二一


  乾隆在閱視海塘時親試排樁,兩百多斤的硪打下去,沙散無法穩固,「一樁甫下,始多扡格,率複動搖,石工斷難措手」,如移內數十丈,可是「地皆田廬聚落,將移換石工,毀折必多,欲衛民而先殃民,其病甚於醫創剜肉矣」。乾隆再三考慮了之後,認為「惟有力繕柴塘,得補偏救弊之一策」,下令地方官,「歲修以固塘根,增坦水石簍以資擁護」。為解決修建柴塘所需的木材問題,他還令督、撫調整柴薪價格:「現在採辦柴,非河工秫葦之比,向為額定官價所限,未免拮据,應酌量議加,俾民樂運籌,而官易集事。」

  乾隆又親自閱視了尖山、塔山之間的舊有石壩,諭令說:「見其橫截海中,直逼大溜,猶河工之挑水大壩,實海塘扼要關鍵,波濤衝擊,保護非易。但就目下形勢而論,或多用竹簍加鑲,或改用木櫃排砌固宜,隨經理加意防修,如將來漲沙漸遠,宜即改築條石壩工,俾屹然成砥柱之勢,庶於北岸海塘永資保障。」

  乾隆對保障江浙人民生命財產安全的海塘工程,能親自多次閱視,吸取孫士毅等文人官員學者意見,考慮到沿海群眾當前的生計和長遠的利益,決定暫築柴塘以治標,待以後漲沙漸遠時再改築石塘,以成永久禦衛之計,穩重謹慎地處理這一有關國計民生的工程興築問題。乾隆回程時又至江甯祭奠太祖陵,舉行閱樂,視察機房;渡江北上後,閱視高家堰堤工;渡黃河後,閱視黃河新堤;進山東境內後,巡視峰山湖,去鄒縣孟廟燒香,去曲阜孫廟行禮,去孔林祭禮,並登上泰山至玉皇頂焚香祭天。這些祭禮活動,是乾隆提倡和利用漢族長期流行的儒學和宗教,從思想上聯合和團結漢族地主階級,以鞏固封建統治的手段。五月初四日,乾隆一行回到北京圓明園。

  第四次南巡,於1765年(乾隆三十年)農曆正月十六日開始。出發前,乾隆帝因「朕恭奉皇太后安輿四巡江浙,東南黎庶望幸情殷,宣佈渥恩,用光盛典」,宣佈除按原規定蠲免所過地區的當年租賦外,還「將江蘇、安徽乾隆二十五年以前積年因災未完蠲剩河驛俸工等款,並二十六、七、八三年因災未完地丁河驛等款以及二十八年以前積年因災未完漕項,暨因災出借來子種口糧,民借備築堤偃等銀一百四十三萬餘兩,又來子種口糧內米麥豆谷十一萬三千余石,概予蠲免;至浙江一省額賦本較江南為少,其積欠亦屬無多,著將乾隆二十六、七、八三年因災未完地丁銀兩並二十七年屯餉沙地公租、二十六、七兩年未完漕項等銀十三萬二千五百餘兩,又二十八年借來子本谷一萬三千七百余石,加恩悉行蠲免」。他還諭令各省地方官不得藉口辦差事而耽誤正常政務,關於民間詞訟案件不得「籍名遲滯」,「遷延貽誤」,「使小民不致羈留拖累」。這些諭旨和過去的一樣,是為了表明皇帝的「聖明恩德」,作為維繫民心的一種手段。

  乾隆一行由清口徐家渡過黃河,閱視了清口東壩木龍、惠濟閘,渡江進入江南運河後,因船隻過多,河道阻塞,兩江總督尹繼善下令江浙鄉紳鹽商只許各就本府境內接駕,只有受到乾隆寵愛的沈德潛、錢陳群、嵇璜等致仕老臣可以在蘇州迎駕。沈德潛、錢陳群每迎駕一次,就升官一次,這次乾隆再次見到他們,特別高興,賜詩稱兩人「二仙仍此候河濱,三載相睽意更親」,諭令說沈德潛、錢陳群「鹹扶杖迎謁,耄耄而神明不衰,朕甚嘉焉,其各加太子太傅以寵異之,沈德潛之孫,錢陳群之子,各賜舉人」。對於年壽很高的居民,乾隆特別表示寵異,他諭令「賜一百七歲之訓導三世芳禦書扁額及幣」。大學士史貽直於乾隆二十八年去世,乾隆指示說:「所有經過地方大臣祠墓在三十裡以內者,例俱遣官致祭,原任大學士史貽直之墓,雖遠在溧陽,念其宣力年久,亦著加恩,一體遣祭,以示優恤。」

  歷屆南巡,乾隆都規定對沿途所經三十裡以內地區的歷代帝王、名人祠、墓以及著名神廟遣官讀文致祭或焚香。這次南巡中,在江蘇省境內遣官前往焚香的有周代的泰伯,吳國的季紮、子游,宋代的宗澤、范仲淹、韓世忠,清代已故的大學士張玉書、尚書趙申喬、總河陳鵬年、巡撫湯斌、張伯行、潘恩榘等名人的祠、墓,遣官讀文致祭的有明太祖陵和江瀆之神;在江寧府境內遣官前往焚香的有晉代的卞壺、宋代的曹彬、明代的李文忠祠,明代的徐達、常遇春墓,方孝孺等一百十八人合祠,清代已故的總督傅臘塔祠、于成龍祠等八處;在浙江省內遣官讀文致祭的有海神廟、禹陵等處。

  乾隆祭奠歷代和本朝的漢族名人、皇帝祠墓和神廟,優容年高的漢族名士舊臣,表示了皇帝對漢族皇帝名人的崇敬和紀念。尊崇漢族的習慣和信仰,是乾隆歷次南巡時聯合、團結漢族地主階級以鞏固清王朝統治的重要政策。乾隆至蘇州時又參謁了文廟,沿運河至浙江石門縣乘馬度城,泛舟至海寧,又駐蹕于陳氏之隅園,閱視繞城石塘,觀看了著名的錢塘江大潮。他根據親臨視察的結果,就海寧的海塘工程再次諭令內閣:「繞城石塘五百三十餘丈,實為全城保障,而塘下坦水尤所以捍衛石塘,但向來止建兩層,今潮勢似覺頂沖,外沙漸有汐刷,二層之外,應須預籌保護,該督等上年所奏加建三層坦水六十餘丈,止就險要處而言,于全城形勢尚未通盤籌畫,若一例普築三層石坦,則於護城保塘尤資裨益,著將應建之四百六十餘丈均即一例添建,其二層舊坦內有樁殘石缺者,亦著查明補換。」

  乾隆特別要求地方督撫等官員「務期工堅料足,無濫無浮,以收實濟」。他還指示對海寧的海塘工程一律添築三層坦水,對於鞏固海塘的安全是必要的。視察海塘後,乾隆一行返抵杭州,又一次對進獻詩文者進行考試,授予考取一等的舉人以內閣中書的官職,遇缺即補;考取一等的舉人以外的學者以內閣中書學習行走的官職,與考取候補人員挨次補用。回程時繞道至江寧,乾隆帝祭明太祖陵、閱兵、臨視織造機房,沿運河北上閱視了高家堰堤工,至德州登岸,於四月二十一日從陸路回京師。

  第五次南巡是在十五年以後,於1780年(乾隆四十五年)正月十五日開始的。當時乾隆已是七十高齡,但他在渡黃河後仍閱視清口東壩堤工,在浙江乘舟至海寧觀潮,仍駐蹕於隅園,閱視海門石塘堤工,諭令「繞海寧城之魚鱗石塘,內有工二十餘丈,外系條石作牆,內填塊石,歷年久遠,為潮汐沖刷,底樁黴朽,兼有裂縫蹲矬之處;又城東八裡之將字號至陳文港密字號,止有石城工七段,約共長一百五六十丈,地當險要,塘身單薄,亦微有裂縫。此塘為全城保障,塘下坦水所以捍衛塘工,皆不可不豫為籌辦,著將兩處塘工均改建為魚鱗石工,俾一律堅穩,並添建坦水,以垂永久」。

  而石塘迤上,十幾年前為了保障堤內廬舍民居而暫建的「柴塘四千二百餘丈,見尚完整,究不如石塘之鞏固」,乾隆令督撫「即將該工內柴塘可以改建石塘之處據實逐段勘估,奏聞辦理,如計今歲秋前可以辦竣,即撥帑趕緊興修以期工堅料實,無濫無浮,務期瀕海群黎永享安恬之福」。為了響應乾隆修建石塘工程的指令,兩浙商人捐銀六十萬兩。在回程途中,乾隆考慮到地方上或許因籌建魚鱗石塘而對柴塘不加保護或拆毀竊用,如果石塘工程未竣,柴塘損壞而潮水驟漲,堤岸就會沖塌,所以他特地傳諭地方官員要保存柴塘作為石塘的重要保障,「將來石工告竣,遲之數年,或親臨閱視,爾時柴塘倘有損壞,惟該督撫是問」。他不顧年邁辛勞,親自閱視海塘後諄諄告誡大臣們的這些話,表明了堅持務實和辦事細緻穩妥的治政作風。一位七十高齡的封建皇帝能做到這些,在歷代帝王中還是少見的。乾隆在杭州和江寧又舉行了閱兵,在江陵又一次祭明太祖陵。


學達書庫(xuoda.com)
上一頁 回目錄 回首頁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