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達書庫 > 名人傳記 > 乾隆 | 上頁 下頁 |
六 |
|
對於通過各種方式向軍機章京刺探情報的各地督撫,則嚴加處理。再次,是通過各種方式,削弱中央和地方各機關的權力,而將之集中在軍機處。因而,和雍正年間相比,乾隆時期軍機處處理事務增多,權力愈加擴大。「內至六卿部寺暨九門提督、內務府太監之敬事房,外而15省、東北奉天、吉林、黑龍江將軍所屬,西南至伊犁、葉爾羌將軍、辦事大臣所屬,迄于四裔諸屬國,有事無不綜匯」。在這中間,除了幫助皇帝撰寫上諭、處理奏摺、審核內閣、翰林院所擬詔旨、議大政、讞大獄、為皇帝準備政事參考資料、參與科舉考試,奉派出京查辦事件、陪同皇帝出巡、記錄和積累有關檔案等事務性工作之外,還對從中央到地方的各級文武官員的使用和任免提出草案,供皇帝本人選擇,從而使其超出內閣之上而成為全國政事的中樞。儘管軍機處在國家政治生活中發揮著如此重要的作用,可是乾隆皇帝卻始終沒有為之專設衙署,從軍機大臣到軍機章京皆為兼銜,其工作範圍雖廣,但說到底,不過是「供傳述繕撰」、「而不能稍有贊畫於其間」的一個皇帝本人的秘書班子而已。因而,軍機處權力的加大,僅僅是皇帝個人權力的加大。難怪清代臣民老實不客氣地把軍機大臣比作抬轎的轎夫。 給官老爺抬轎的四名轎夫,各有四個字形容:前面一個昂首挺胸,叫作「揚眉吐氣」;第二個走在官老爺面前,叫作「不敢放屁」,因為一放屁官老爺首當其衝,吃罪不起;第三個在轎後,視線被轎子擋住,因而叫「不辨東西」;最後一個亦步亦趨,叫作「毫無主意」。軍機大臣的情形就跟這幾名轎夫一樣。軍機領袖「揚眉吐氣」,奏對時照例由他一人發言;居後的便「不敢放屁」;新入軍機的不摸底細,所以「不辨東西」;位次在最後的,叫作「打簾子軍機」,當然是「毫無主意」。即使是軍機領袖也只是揚眉吐氣而已。 鄂爾泰、張廷玉、傅恒、阿桂都曾是炙手可熱的人物,大學士和珅也曾極得乾隆皇帝信任,但他們卻沒有能力控制朝廷大權。乾隆皇帝講:「大學士之于宰相,雖殊其名,而其職自在」,「然其職僅票擬承旨,非如古所謂秉鈞執政之宰相也。況我朝列聖相承,乾綱獨攬。百數十年以來,大學士豈無一二行私者,然總未至擅權骫法能移主柄也」。「本朝紀綱整,無名臣亦無奸臣何則?乾綱在上,不致朝廷有名臣、奸臣,亦社稷之福耳」。說話的乾隆皇帝,其得意之情,溢於言表。的確,他通過軍機處的重建,不但把傳統的議政王大臣會議的權力剝奪殆盡,使其名存實亡;而且,也把明朝以來的內閣搞得形同虛設。在利用軍機處這條繩索攫取權力、管理國務上,乾隆皇帝算得是得心應手、爐火純青了。 在乾隆時期的各種國家事務中,最為突出的一個問題是人口急劇增長和社會經濟發展相對緩慢的矛盾。 據估計,三藩叛亂平定之初,全國人口近7000萬,而至乾隆初年人口普查時,已逾114億。這樣,全國人民生計問題愈益突出。為了防止發生新的社會動亂以鞏固自己的統治,乾隆皇帝對農業生產予以高度的重視。即位之初,他就反復強調「重農務本」,並先後指示臣下編修、刊佈農書、試驗區田法,推廣雙季稻、擴大甘薯種植面積等以提高農作物產量。對於其他可資民生的經濟作物如栽樹、植棉、種茶、育桑、養蠶等,也大力提倡。對於不事生產的遊惰之徒如僧道、娼妓以及有妨糧食生產的釀酒、煙草種植等,或嚴加限制,或明令取締。在這諸多措施中,對農業生產起了較大作用的是勸墾田地和興修水利。 乾隆五年以後,針對當時「各省生齒日繁而地不加廣」的嚴重現實問題。乾隆皇帝對勸墾田地表現了異常積極的態度。當年七月,他頒佈諭旨,命令各地「開墾閑曠地土」並規定,全國各地的所有荒蕪田地,「悉聽該地民夷墾種」,免其交納賦稅。為了調動各級官吏的積極性,他下令將此作為官吏考課升黜的重要內容。按照這些規定,無主荒地,「官為招墾,給照為業。若本地人力無餘,准鄰近無業之人承墾,編入土著」。土地業主如已他徙而「承佃之人久經應差納課,已達30年以上者即准永為世業」。此後,他還一再頒佈諭旨,不斷擴大這一政策的適用範圍,增加免於升科的墾荒畝數。在此同時,對於內地各省人民自發地移墾邊遠省份的活動,他也採取了相當靈活的政策。如東北原是清朝先世發祥之地,乾隆以前,歷來嚴禁內地民人出關墾種。但至乾隆時期,禁令明顯放寬,不但容其居留,而且准其入籍,以致不長時間,即由出關民人墾出大片肥田沃土。再如對山西、陝西、直隸民人租種蒙古牧地,他也以「邊民獲糧,蒙古得租,彼此相便,事屬可行」而批准執行。這樣,古北口外,內地民人前往耕種者,「不下數十萬戶」。 對於廣東、湖廣和江西各省無地民人移墾四川,他的態度也很積極。在他的過問下,南方各省先後有大批貧民獲准攜眷入川,遠至當時人煙稀少的川西、川南等地,開闢荒山野嶺,興修水利工程,種植糧食、茶葉、棉花等。除此之外,他還主抓了京旗移墾和西域屯田,其中京旗移墾始於乾隆七年。根據他的指示,先後有數千戶在京旗人東行出關,在哈爾濱以南拉林、阿勒楚喀兩地墾荒種地。不長時間,該地「滿洲日多,居民日密,商販牲畜不期而集」,一片繁榮景象。西域屯田雖然始於康熙時期,但因當時中央政權和準噶爾地方政權兵戈不休,效果一直不甚理想。 準噶爾、回疆兩次叛亂平定之後,乾隆皇帝專撥內帑300萬兩,採購牛、具、種子,大規模的屯田活動才正式開始。以屯田範圍而言,原先不過巴裡坤、科布多、哈密數地,此時,除原來地區繼續增墾外,西至伊犁,北至塔爾巴哈台、雅爾,南至哈喇沙爾、辟展、托克三、烏什等地也先後規劃屯田。以屯田形式而言,除原來的軍屯之外,回屯、民屯、商屯、遣屯(即犯人屯田)等各種不同形式的屯田形式也相繼興辦。根據他的指示,山東、山西、陝西、甘肅等地不少民人在當地官員組織下攜眷出嘉峪關外,前往指定地點屯種;不少商人也紛紛攜資前往,認墾田地。以種植農作物而言,原只有青稞一種,此時則各種糧食作物、經濟作物以及蔬菜無不大量種植。 |
學達書庫(xuoda.com) |
上一頁 回目錄 回首頁 下一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