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達書庫 > 名人傳記 > 乾隆 | 上頁 下頁 |
五 |
|
自己的統治地位得到鞏固之後,乾隆皇帝開始一步步把自己的理想變為現實。 因為雍正皇帝規定秘密建儲,乾隆皇帝即位前,在法制上沒有自己的僚屬,更談不上在官吏隊伍中有自己的親信,所以他即位時,年僅25歲便一肩擔起管理十幾萬官吏、近百萬軍隊、一億多人民的重擔。 那麼這位羽翼未豐的年輕君主是用什麼方法挑起這副重擔的呢?如果對此稍加分析,就可以看出,正像馭手駕馭馬匹需要鞍轡韁繩一樣,乾隆皇帝管理國家也有兩條無形的繩索。其中一條繩索是秘密奏摺制度,另外一條繩索就是軍機處。 奏摺制度最早始于入關之初的順治、康熙時期,本為當時兩種上行文書題本和奏本的補充和附庸。其主要特點是:具折人可以直接和皇帝本人秘密聯繫,不必像題本、奏本一樣經通政司轉呈內閣,經內閣票擬之後再和皇帝見面,而是直達御前。當時,可以具折言事的只限于少數高級官員和皇帝的幾個親信。雍正時期,為了加強皇權,進一步控制各級官員,對於奏摺制度更加重視。不但具折言事官員的範圍進一步擴大,在中央供職的身份較低的監察官員和各省布、按兩司以及一些知府皆可具折言事,而且奏事內容也更多地轉到和統治安危直接相關的政治事件上來。這樣,皇帝隨時可以通過全國各地官員打來的這些秘密報告,瞭解包括各級官員在內的全國軍政財文各方面的情況;而各級官吏卻因此而被一條無形的繩索緊緊地捆住了手腳,只能服服帖帖,不能有任何越軌行為。 對於這種特務制度,乾隆皇帝大加讚賞。即位之初,雖對於雍正政策多所改動以博取寬大之名,而且,在居喪期間,還把處理國家日常事務的工作交給總理事務五大臣辦理,然而對奏摺制度,卻一不廢除,二不假手於人。雍正皇帝去世的第二天,他即規定,「若有密封陳奏事件,仍令本人自行交奏」。並下令「其從前何等官員准奏何事,或有特旨令其奏事者,俱著照前折奏」。在此同時,他還不顧一些臣下對奏摺制度的批評,而進一步擴大擁有奏摺言事權力官員的範圍。他下令「于大臣九卿科道外,並准部屬參領及翰林等俱得奏摺言事,以收明目達聰之效」。對於處理奏摺,乾隆皇帝也十分認真,「詳細覽閱,不遺一字,若有差訛,必指出令其改正」。而且,外出巡幸期間,也不委人代辦,而規定「自起鑾之日為始,凡有外省奏摺,俱齎付在京總理事務五大臣加封,交由內閣隨本呈送,候朕批示,隨本發回」。 在此同時,有鑒於奏摺在處理國家事務中的作用日益重要,他還在雍正朝各種舊有規定的基礎上,提高奏摺在所有上行文書中的地位。乾隆十三年,他正式下令,「將向用奏本之處,概用題本,以示行簡之意」。從此,奏摺又成了與題本並行的兩種最重要的上行文書之一。而且,由於當時許多機密政務,中央和地方官員都是先用奏摺報告皇帝,得到皇帝首肯後,再以題本形式正式向中央政府有關機構打報告,以便完整批准手續,因此,雖然其與題本並為上行文書的兩種基本形式,但其作用卻遠在題本之上。 除此之外,乾隆皇帝還採用各種措施,加強奏摺的保密程度:一是堅持滿洲官員奏事用清文具折而不得使用漢文;二是嚴禁將奏摺上皇帝的批語引入具題本章;三是不准具折人將具奏內容和乾隆皇帝之批語洩露于同僚或上司官員;四是為防奏摺呈送途中發生洩密,對所有具折言事官員,概行頒發憑匣和鑰匙,只有具折人和皇帝才能開啟。這樣,由於乾隆皇帝高度重視和制度健全,奏摺制度在乾隆皇帝專制統治不斷強化的過程中發揮了十分突出的作用。舉凡統治集團中幾次較大的政治鬥爭,各級官吏各種貪污不法案件的揭發和處理,多起文字獄的製造和對人民反抗鬥爭的鎮壓等,無不通過奏摺的形式而得到了極為迅速和秘密的處理。乾隆皇帝利用奏摺管理國務,簡直達到了出凡入聖,妙不可言的地步。 軍機處初建于雍正七年,本名軍機房,原是西北用兵期間為了軍事上的保密而設置的一個臨時機構。 由於在此期間有關西北用兵的一些機宜事務既不經內閣票擬批答,又不經議政王大臣會議討論決定,而是經由軍機處直達御前,由雍正帝親自處理,故而,這一機構的建立對於雍正皇權的加強起過一定的作用。 儘管如此,終雍正一代,軍機處的工作範圍卻大致沒有超出籌辦西北軍務之外,有些重要事務如雍正十三年的平定苗疆叛亂,雍正皇帝還于軍機處之外另行任命辦理苗疆事務五大臣。而且,雍正皇帝去世之後,在統治政策的調整中,乾隆皇帝還將其作為前朝的一項敗政予以取消。這些情況表明,軍機處建立之初,由於皇權尚未得到充分發展,軍機處在管理國家事務中所發揮出來的重要作用尚未引起最高統治者足夠的重視。 即位之後,鞏固和加強自己統治的強烈願望推動乾隆皇帝著手重建軍機處。雍正皇帝去世後,由總理事務五大臣暫時處理國家日常事務。但因這些人不是宗室,就是重臣,職位尊崇,聯絡廣泛,長此以往,很容易自成體系而尾大不掉。再者,為了處理要務,乾隆皇帝每日仍需閱看並處理大量的奏摺。對於一個剛剛二十多歲的青年皇帝來說,這一工作,無論就個人精力還是就統治經驗來說都有極大的困難。閱覽、處理尚且如此,更不用說核實情況和督促落實並檢查辦理情況了。因而,他迫切需要一個既能貫徹自己意旨、又有工作效率的工作機構。這樣,三年喪滿之後,乾隆皇帝撤消了總理事務處,又恢復了雍正年間設立的軍機處。 由上可見,乾隆皇帝重建軍機處的直接目的是加強皇權。因而,在確定軍機處的編制、規模、預選軍機大臣、賦予軍機處權力和工作範圍等方面都較之雍正時期更為自覺、更為主動。首先,在人員編制上,雍正年間,軍機大臣在職者始終沒有超過3人,而乾隆皇帝重建軍機處,一下子便任命了6位軍機大臣。 其次,對於軍機大臣的預選,乾隆皇帝也有自己的標準:一是不准宗室擔任,以防大權旁落;二是首席軍機大臣必須是滿人,以保證滿族權貴在政權中樞的指導地位;三是不問資歷,提拔親信。如果說,軍機處重建之初,乾隆皇帝尚不得不任用鄂爾泰、張廷玉等雍正時的舊臣擔任軍機大臣,那麼,乾隆皇帝10年以後,隨著其統治地位的日益鞏固,他便先後將傅恒等親近拉進軍機處,從而將軍機處完全置於自己的控制之下;四是完善軍機處的各項制度,加強保密。 乾隆十四年,他下令將雍正年間軍機處「辦理軍機事務」六字印文改為「辦理軍機事務印信」八字印文,並規定印信本時由內奏事處之誇蘭達太監收存;用印時,由值班軍機章京以鐫有「軍機處」三字之金鍉將之請出,用畢立即交還。為了保密,不但軍機處的聽差皆選15歲以下不識字的孩童擔任,而且在軍機處值廬,此外還專派禦史往復稽查,不准任何人窺探。 |
學達書庫(xuoda.com) |
上一頁 回目錄 回首頁 下一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