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達書庫 > 歷史小說 > 千古奇帝宋徽宗 | 上頁 下頁 |
七二 |
|
遊酢的奏書寫道:「現在天下的大患就是士大夫的無恥。他們見利忘義,敗壞了社會風尚。就像是有人到街市上強要金錢,堂而皇之,旁若無人。開始時人們笑話他,以後人們就產生迷惑,時間久了,也就群相仿效,成為社會風尚。官吏們為了點滴小利,也盡力爭奪,即使謀財害命,賣國肥私,也在所不惜。陛下如果依靠這夥人來治國,那大宋皇朝還有什麼指望?」 余應求所陳與遊酢的內容相同,言辭則更加激烈。奏書中說:「大公至正的道理,早就不行於世了,士大夫廉恥喪盡,各懷私心,阿諛奉承,誕妄成風。當前官場上流行的信條是:盡忠守節的人是些傻瓜,能保住官位的才是聰明人。能幹的人就應該鑽營往上爬,只有笨拙的人才退居回鄉。誰能搜括錢財誰就是能人,忠厚不過是無用的別名。你想廉潔白守嗎?別人就以為你在裝模作樣;你要秉公辦事嗎?大家就笑話你生性怪僻。如果你仗義執言,小人們就會一擁而上把你撕得粉碎。吏治腐敗的根本原因,在於陛下用大臣不當:大臣欺君罔上,小臣就逢迎求合;大臣固位求寵,小臣就鑽營求進;大臣貪髒枉法,小臣就狼狽為奸;大臣生活糜爛,小臣就花天酒地。士大夫如此行事,想要官場廉正,社會上風尚良好,豈非緣木求魚?」 皇上看完兩人的奏章,不覺有些心驚。如果當前吏治確實如此,那麼前景堪憂。自古以來,亡國的前兆是吏治腐敗,喪失民心。如有內亂或外敵入侵,龐大的皇朝大廈就會土崩瓦解。況且游酢與余應求由蔡京父子所薦,過去並無私怨,所奏該是出於公心。 張根、遊酢等人上章諫諍的消息傳開之後,在朝野普遍受到歡迎。人們說:朝中還有人敢替老百姓說話,說明了天理人心仍在,蔡太師不能一手遮天;皇上總有一天會醒悟,會罷去奸臣的官職,到那時就真的會政通人和,百姓們能過上安寧的日子。再說這幾年土木營建工程浩大,要求也高,所需花石數量巨大,也許皇上會開恩,將工程完工日期適當推遲,讓天下百姓能喘口氣。 皇上仍然猶豫不決,召集諸執政大臣商議。太宰鄭居中說:「張根等人的議論有合理之處,近年來的土木營建規模之大,可以說是史無前例。而當前的國力民力有限,營建速度應適當放慢。吏治腐敗雖由來已久,積重難返,但也應採取切實措施,使風氣有所好轉。」 少宰余深覺得鄭太宰言之有理,他的家鄉福州也因進貢荔枝、龍眼、橄欖樹而民怨沸騰。就他所知,各地的庫存大半已空虛,張根所言是實情。但他不敢表示附和,否則蔡太師會懷疑他交結鄭太宰,這位黨魁要求黨羽絕對聽從命令,張康國之死就是前車之鑒。 蔡太師知道皇上歷來看重張根,且遊酢等人又是自己推薦,被他們殺了回馬槍,只能啞巴吃黃連,自作自受。現在看到鄭太宰支持他們的言論,如果不及時加以制止,那自己就會處於不利的地位,甚至可能被迫下臺,真的成了迷惑君主的罪魁禍首。於是他就慷慨激昂地反駁說:「陛下即位以來,繼承神宗的盛德大業,使黎民安居樂業,人口大增。宗室人丁興旺,朝中人才濟濟。天人感應,四方陸續報喜報祥。開疆納土,國力強盛,最近童太尉在西部前線領兵作戰,捷報頻傳。各地官吏盡職,貢賦及時,處處太平,不能說是吏治腐敗。陛下制禮作樂,復古求仙,興造土木,正是為了與豐大豫亨的極盛的時代相稱。最近奸邪小人欺君罔上,妄圖否定陛下即位以來的文治武功,詆毀必不可少的宮殿建築,讓陛下去過五代時期那種匱乏簡陋的生活,那才是與當前富強的國力民力極不相稱。陛下所愛的花木竹石,大多是山野間棄物,有的則是出資議購,哪有苛剝之罪?」 蔡太師年逾古稀,常常稱病,每隔五天才去朝堂議事,但今天疾言厲色,精神抖擻,就像是返老還童一般。 皇上見他維護君主的尊嚴,讚頌自己即位之後的「偉業」,頓時心花怒放,喜不自禁。再說花木竹石是山野棄物,天子徵用有何不可?於是多日來因張根等人的奏章而躊躇鬱悶的情緒也就一掃而光,遂即垂問當務之急。蔡太師說:「臣以為當務之急是陛下親自下詔,痛斥張根等人欺君罔上的種種謬論,統一朝臣的步調,齊心合力,按時完成土木營造規劃!」 新被任命的尚書左丞王黼、尚書右丞白時中,見皇上賞識蔡太師的高論,也乘機斥責「欺君罔上」的言論,並建議下詔申討,詔書還應鐫刻在新建成的明堂廊壁上,時時警誡「為臣不忠」的人。還應責令禦史台糾察奸邪,嚴肅綱紀。鄭居中任太宰時間不長,本來想有所作為,重整朝綱,寬宥民力,想不到上任伊始就碰釘子。他本來還指望王黼、白時中能支持他,沒想到這兩位新進更沒有志節操守,也不把他放在眼裡。白時中,字蒙亨,淮西路壽春人,曾受詔類編各地上奏的祥瑞。道家以為,凡是天下大治,天帝就會降下靈物和吉祥之氣,這是國家興旺的吉兆。白時中所編的《政和瑞應記》,圖文並茂,詩句優美,受到皇上讚賞,被破格提拔為執政成員。 皇上採納眾大臣的進言,傳諭由蔡太師起草詔書,頒告天下,並刻石明堂。結果張根被流放到郴州,遊酢被貶出京,余應求被免職還鄉。幸虧皇上「天性仁厚」,這些仗義執言者總算沒有被撕得粉碎。鄭居中正遇喪親,藉口守孝辭去了太宰之職。余深、王黼分別升任太宰和少宰。 皇上申斥奸邪「欺君罔上」的詔書頒告天下之後,政和土木營造工程的進展極為迅速。所需的花石的數量,同樣迅猛地增長,單靠朱勔主持的兩浙造作局來供應,已經遠遠不夠了。於是兩浙路的轉運使和州府官員就各獻其能。直接跟負責工程的大內侍如楊戩、賈祥、藍從熙等人相勾結,紛紛進獻花石,藉以表功和謀取財利,他們在太湖地區展開了空前激烈的花石大戰。 太湖汪洋浩瀚,周圍有五百餘裡,湖中有大小七十二座島山,湖水將蘇州、湖州、常州聯成一片。晴天湖水清泓深碧,波涵山影,陽光照耀水面,處處浮光躍金,紫蛇狂舞。風雨天則浪濤洶湧,拍擊群山和沙灘,猶如萬鼓齊鳴,吞吐乾坤。 這裡的土地肥沃,雨量充沛,氣候宜人。百姓們世世代代在這裡生息繁衍,辛勤勞作。他們把最好的稻米和水產送到京城和官府,把無與倫比的絲綢和種種工藝品敬獻給皇上。漁夫舟子出沒煙波,久經風浪。豪商遊宦經由此湖引帆隨風,由松江直達大海,由南運河直通南北各地。古往今來,不知有多少文人墨客,在這裡寫下了不朽的篇章:敘寫春秋時吳越雄師在此地龍爭虎鬥,範蠡偕同西施泛遊;敘寫豐富的物產,優美的水城和園林,淳樸的風土人情;甚至連蓴菜鱸魚、蒹葭白蘋也使人無限神往。人們說:上有天堂,下有蘇杭,這人間天堂應該包括整個太湖地區。 然而,在朱勔建造皇家園林、進獻太湖石之後,這人間天堂遭受到無窮劫難,慢慢地變成人間地獄。官府胥吏年年為征賦稅、征夫役和採花石而奔忙,府庫已被洗劫一空,商船、民船已被無償徵用,百姓們惶惶不可終日,被花石綱折騰得死去活來。在花石綱中,以太湖石最為名貴。此石是石灰岩,長期經風浪衝激,形成渦、洞和皺紋,構成石形的千變萬化和獨特的風格。渦有大有小,一般都較淺。渦內有洞,洞的形狀極富變化,大洞與小洞錯列,小洞之間又有穴道相通。石上有皺紋,深淺不一,有橫有斜,或粗或細,互相綜錯。由於受水的衝激,洞的邊緣幾乎都是圓角,皺紋的表面也以光滑居多。 自古以來,大湖石是疊假山最好的材料,代代有人開採。經過朱勔十多年的反復搜尋,在山間湖邊,在居民的園林院落,奇麗的太湖石都已被徵發,先後運送到汴京城了。要想有新的收穫,就必須化大力氣到深水中和深土中去尋找。於是田間農夫被迫去開山找石,舟子漁夫則被趕到太湖中去開鑿湖石了。來自京城的大員和內侍日益增多,有的穿官員位品服,有的穿內侍皂衫。他們手持皇上的詔書,與當地官員沆瀣一氣,敲詐勒索,虎噬狼吞,攪得太湖地區如鼎水煮沸,無一片安寧之地。他們各顯神通,與朱勔展開湖石爭奪戰,勢如水火不相容。 這爭奪戰不僅在五百餘裡的太湖之內,還遍及鄰近各州縣,如湖州的吳家埠、弁山,昆山縣的馬鞍山,常州的黃山,宜興縣的張公洞、壽九洞,等等。由於發現了不少絕品,使得京城來的大員們極為振奮!除太湖石外,蘇州的堯峰山、穹窿山、靈岩山,無錫縣的揚山,還挖出多種花石,顏色有黃、黑、白、紅、紫等,色彩明麗,形態奇特,可給汴京的延福宮和貴族的園林錦上添花。官員吏胥強迫夫役剔山骨,拔雲根,不分寒暑,夜以繼日,造成死傷累累。各路英雄都各有背景,常為開採的地段與湖域紛爭和械鬥,誰也管不了誰,有時為爭奇石互不相讓,致使玉石俱毀,大家都得不到好處。 朱勔赴京告了禦狀,訴說因爭奪而使奇異花石被毀的情景,當場聲淚俱下,伏地不起。皇上為天賜寶石受損而赫然震怒,訓斥蔡太師、余太宰調度無方,大內侍們無法無天。蔡太師在請罪後奏言,讓朱勔獨家開採兩浙路花石,皇上立即批准,並為此下了詔書。鑒於花石大戰由轉運官和地方官交結大內侍而引起,朱勔就乘機清洗不聽從他號令的官員。他有蔡太師、童太尉作後盾,手中有來自內庫的金銀珠寶,有各種花石和蘇杭等地的工藝品,可以廣泛地賄賂權臣、內侍和吏部官員,把自己的親信安插到東南六路特別是兩浙路。從此之後,他牢牢地控制這些地區,官拜防禦使、東南部刺史。他的父親朱沖,兒子汝功、汝賢,侄兒汝舟、汝楫、汝翼,也都沾了花石綱的光,先後封了官職。 在取得獨家開採兩浙路花石特權之後,朱勔全力向太湖中進軍。太湖中有大小七十二座島山,其中最大是包山。包山即洞庭西山,在蘇州府城西南,主峰叫縹緲峰,聳立在島中央。登上峰頂,俯瞰湖中群山在碧波中時隱時現,或像鳧鳥自由飛翔,或像鴻雁列隊而飛,或像龜縮蛇伸。此時人在峰頂,仿佛身在蓬瀛三山之上,飄飄欲仙。其中以包山所產奇石最負盛名。山中的林屋洞,是道教第九洞天,又稱龍神幽虛洞天,有金庭、玉柱、石室等名勝,其奇花異石之多可想而知。 |
學達書庫(xuoda.com) |
上一頁 回目錄 回首頁 下一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