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達書庫 > 歷史小說 > 女人慈禧 | 上頁 下頁 |
九五 |
|
這5位女人,那拉氏大皇帝3歲,已經21歲了,超過了清宮規定的選秀女的年齡,而且相貌平平。她為何列第一位?因為,她是慈禧太后親弟的女兒;江西巡撫之二女最美,光緒皇帝最為中意;禮部左侍郎之二女,各有千秋,皇帝也很滿意。 慈禧太后、光緒皇帝帶著一大群人,在體和殿正式選擇皇后。慈禧太後坐上座,光緒皇帝在一旁侍立,太后座後兩邊還有榮壽公主、福晉、命婦多人侍從。太后座前設一張小長桌,桌子上放著一柄金鑲玉如意,兩對繡花紅荷包,這是清宮作為選定皇后、嬪妃的定情禮物:皇帝選中皇后,送上如意;選中嬪妃,送上荷包。 慈禧太后掃視座前眾人一眼,慢慢地說:那拉氏端莊賢淑,有國母之姿。皇帝,你選吧。誰適合做皇后,你自己決定,看誰合意,就給她如意就可以了。 慈禧太后一邊說,一邊緊盯著光緒,把如意遞給他。 光緒皇帝接過如意,不敢看太后的眼睛,謙卑地說:這是大事,當由親爸爸您來定,兒臣不能自己作主。 慈禧太后笑了起來:皇帝,你自己娶皇后,你自己作主吧。 光緒皇帝拿著如意,不再猶豫,大步走到江西巡撫德馨的兩個女兒面前,正想把如意遞過去,身後響起了慈禧太后堅定而冷峻的聲音:皇帝! 光緒皇帝嚇了一跳,渾身一抖,不自覺地轉過身來,望著他稱為親爸爸、事事都想替他作主的慈禧太后,眼睛裡滿是怯弱、恐懼和無奈。 慈禧太后示意授給站在第一位的那拉氏!她慢慢地說:那拉氏端莊賢淑! 光緒皇帝木然,像一下子失了魂一樣,木呆呆地將如意授給了那拉氏。 慈禧太后眼光寒冷,冷冷地盯著江西巡撫德馨的兩個女兒,心想:這麼嬌豔的兩個女人,一旦入選,不得迷惑皇帝?奪皇后之寵? 慈禧太后吩咐榮壽公主:去,把荷包授給長敘二女!後妃之選,就這麼定了。 光緒十四年十月初五日,慈禧太后正式發佈兩道懿旨: 第一道:選擇親弟副都統桂祥之女葉赫那拉氏為皇后。 第二道:選原侍郎長敘兩女他他拉氏為嬪:姐姐15歲,為瑾嬪;妹妹13歲,為珍嬪。 這是個大喜的日子,禦史屠仁守想升官發財,苦想了幾個日夜,最後自鳴得意地投慈禧太后之好,鄭重地上了一道奏摺,建議:外省密折,廷臣對奏,仍書皇太后聖鑒字樣。 想不到,慈禧太后勃然大怒,立即批復:苦於舉行伊始,又降懿旨!飭令仍書聖鑒。披覽章奏,是出令未幾,旋即反復,使天下後世視予為何如人耶?!垂簾聽政,本屬萬不得已之舉! 慈禧太后覺得還是不痛快,拿起朱筆,在原折上又寫道:甚屬乖謬!甚屬乖謬!此事關係甚大,若不予以懲處,無以為逞臆妄言、亂紊成法者戒! 慈禧太后習慣性地扔掉摺子,叫喊:將原折擲回,開去禦史差使,永不敘用! 光緒十五年正月二十七日,皇帝舉行大婚。這一天,大學士額勒和布為正使,禮部尚書奎潤為副使,持節和皇后冊寶,前往皇后府邸行奉迎大禮,迎接皇后鳳輿從大清門、午門正門入宮。 光緒十五年二月初三日,光緒皇帝舉行隆重的親政大典。光緒皇帝率領王公大臣,親謁慈甯宮,拜謁慈禧太后,行三跪九叩首大禮。然後,光緒皇帝回宮,臨禦中和殿,執事官莊嚴行禮。皇帝穿戴整齊,龍行虎步,前往太和殿,在一片樂聲之中,登上皇帝寶座,面南端坐,接受文武百官的朝拜。宣讀表文,頒佈詔書,光緒皇帝正式親政。 慈禧太后吩咐,在後宮召見光緒皇帝和皇帝師傅翁同龢。她坐在紫檀木的羅漢椅上,一身繡著蘭花的錦服,她一字一頓地說:皇帝,你正式親政了。今天,約法三章!第一,不可改章程! 光緒皇帝跪在地上,毫不猶豫地應聲回答:斷不改! 慈禧太后繼續說:第二,不可變祖制! 光緒皇帝毅然說:斷不變! 慈禧太后沉吟片刻,嚴肅地說:第三,軍國大事,及時呈奏,不可擅自主張。 光緒皇帝沒有回答,跪伏在一邊的翁同龢心裡焦急,輕聲叫道:皇帝! 光緒這才回過神來:斷不主張! 帝師翁同龢放下心來,他隨之說道:皇上開始憂心國事了。皇上會經常面奏太后,恭聽訓示。 慈禧太后非常滿意,她打量著長大成人的光緒皇帝,心裡有一種很別樣的感覺。她覺得,這個高大的男人,白淨瘦削,過分敏感,內心怯弱,是按照自己理想的狀態塑造出來的皇帝,是完全可以掌控的。只是,皇帝身邊的這位帝師,雖然對自己十分恭敬,但他的內心向著皇帝,隨時都會掀起風波。 光緒皇帝與帝師翁同龢,關係非同尋常,兩人心心相通。翁同龢忠誠于光緒皇帝,光緒皇帝十分信任他。翁師傅每天先到書房,與光緒皇帝見面,然後再到軍機處,面對群僚。 史官記載:一日,文正(李鴻藻)入值少早,常熟(翁同龢)甫至書房。文正甚詫。及常熟去,禮邸(禮親王)雲:公始知耶?殆日日如此! 從光緒十五年開始,慈禧太后表面上離開了皇權:她應該移居慈甯宮,但她別出心裁地選擇了甯壽宮居住,並將更多的時間置身於西郊禦園的頤和園。 史官稱:太后此時,表面上雖不預聞國政,實則未嘗一日離去大權。身雖在頤和園,而精神實貫注於紫禁城也! 史官又稱:是時,太后初歸政,方借園居娛老。上春秋盛,每事不欲自專,必秉命而行,常時輒一月數問起居! 史官再稱:其時,上用人行政,仍隨時秉承,莫敢違焉! 即使這樣,以光緒皇帝為核心,很快形成了帝黨勢力,他們以紫禁城為政治舞臺,認為皇帝親政了,可以大展身手。史官說:大員中,最為帝所倚任者,乃翁同龢。翁同龢是帝黨骨幹,由他秉持政權。其實,朝廷大臣之中,一直分為南北兩大派別:南派以翁同龢為首,包括潘祖蔭、王文勤、沈文定等;北派以李文藻為首,成員有徐桐、文祥等。 慈禧太后在朝廷政務中,總是袒護北派,以北派為自己的心腹,視同武則天的北門學士集團。光緒皇帝偏向著南派,視南派為自己可以依靠的大臣。皇帝親政,南北兩派匯合在皇帝的大旗下,朝廷似乎是光緒的天下了。實際上,帝党的成員,都是清流派的朝官,大多是詞館文人、台諫禦史和血氣方剛的大臣。他們以救國為己任,敢想敢幹,但手中沒有多少實權。 史官稱:太后袒北派,皇帝袒南派。當時之人,皆稱李党、翁黨,其後則竟名為後黨、帝黨。後黨,又渾名老母班;帝黨,又渾名小孩班。 以慈禧太后為首,集結成堅實有力、大權在握的後黨集團,他們以頤和園為活動中心,一切從容不迫,有條不紊,軍政事務和人事安排都悄悄進行。後黨的主要人物是京城王公大臣和各地封疆大吏,是掌握軍政大權的朝廷重臣。 皇帝親政以後,帝黨的核心人物浮出水面,就是身兼軍機大臣、總署大臣、戶部尚書和協辦大學士的帝師翁同龢。翁師傅曾真實地記載當時的情形:現在,辦事一切照舊。大約尋常事,上決之;稍難事,樞臣參酌之;疑難者,請懿旨。何為疑難者?軍國大事也。 慈禧太后大多數時間都生活在修葺一新的頤和園,宮中、朝中之事,每天都有心腹之人奏報。每個月,她會不定期地回到皇宮,住上一兩天,而皇帝則要五六次地到頤和園中奏報、請安。 史官稱:皇帝每遇國事之重要者,必先稟商太后,然後降諭。 史書記載:皇帝事太后謹,朝廷大政,必請命乃行。 |
學達書庫(xuoda.com) |
上一頁 回目錄 回首頁 下一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