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達書庫 > 歷史小說 > 女人慈禧 | 上頁 下頁 |
九三 |
|
慈禧太后當然不會滿足於此,她需要更忠心、更精幹的人物加入這個統治核心,於是,慶親王來了,進入軍機處;徐桐來了,出任吏部尚書;李鴻章也投身門下,任負責京畿安全的直隸總督、北洋通商事務大臣,全面掌管清廷內政、外交、軍事、經濟大權。光緒十一年,設立海軍衙門,慈禧太后任命醇親王為總理海軍事務大臣,沿海水師悉聽節制;慶親王、李鴻章會同辦事。 李鴻章籌建的北洋海軍初具規模,奏請慈禧太后派員校閱。慈禧太后就派醇親王和總管太監李蓮英為正、副使,前往視察,不僅打破了太監不許出宮的祖制,還首創了太監視察海軍的先例,並再次打破宮規、祖制,授予李蓮英二品頂戴,賞賜黃馬褂。 李蓮英一路之上,小心謹慎,贏得了一片讚譽之聲。血性之漢的海軍眾將領丁汝昌、衛汝貴、衛汝成、葉志超、趙桂林等,都趨奉于李蓮英門下,恭敬地獻上厚禮,自稱門下弟子。 監察禦史朱一新上書彈劾,指斥宦官干政。 慈禧太后大怒,聲稱醇親王身體不適,派李蓮英攜御醫前往,於公事毫不干涉,下旨要求朱一新對道路嘩傳、深宮或別有不得已之苦衷之語,明白回奏! 朱一新嚇破了膽,不敢堅持己見,只得順從太后之意,稱讚李氏之行。 慈禧太后余怒未消,降旨大罵朱一新,吩咐降職處分,並聲稱再有挾私臆測妄言者,必加懲處!一時之間,大家噤若寒蟬。但也有不怕死、不怕懲處之人:內閣學士徐致祥,上疏稱中官奉使,不可不防微杜漸!慈禧太后哼一聲,扔在一邊,懶得理睬。翁同龢在日記中寫道:可敬哉。 慈禧太后閑下心來,又想到了曾一度修復的圓明園和三海。當時,同治皇帝瘋著要修,想借此表示孝心,也是為了自己理政!因為大臣們的一再反對,暫時停止。想不到,這一停,就是十多年。圓明園還在,三海依舊那麼綺麗,如今,皇帝卻已經撒手人寰了! 中法戰爭剛剛結束,國庫空虛,國難深重。慈禧太后心裡當然清楚,可是,她還是想著三海,想著圓明園!她總是想在那湖光山色中遊樂。慈禧喜歡山水,既然無力修復圓明園,就下旨重修三海:南北海應修工程,著御前大臣、軍機大臣、奉宸苑,會同醇親王,踏勘修飾。 就這樣,三海工程又一次啟動。 這次修復,包括殿宇、冰床等100餘處,數百個項目,每天施工人員達5000余人,最多時達到1 萬餘人。為了表示孝心,光緒皇帝也是多次前往施工現場,巡視工程。前後10年,三海修復工程基本完成,用白銀600萬兩。 慈禧太后閱視三海,看著湖光山色美麗的景致,心曠神怡,仿佛回到了那讓人神魂顛倒的熱河山莊。她感慨萬千,吩咐立即修復頤和園。 眾大臣不敢相信:頤和園在圓明園西,是乾隆皇帝為生母60大壽時興建的,歷時15年,費銀450萬兩。英法聯軍入京,縱火燒毀了頤和園,一座珍寶盈室的人間天堂,被洗劫一空,剩下一片殘垣斷壁。有詩為證: 玉泉悲咽昆明塞,唯有銅犀守荊棘。 青芝岫裡狐夜啼,繡漪橋下魚空泣。 國庫空虛,如此殘破之園,修復起來,豈是易事?這麼龐大的經費,從何而來?而且,剛剛修復了圓明園! 皇太后懿旨下了,自然有人獻媚。負責海軍衙門的醇親王覺得機會來了,可以用海軍經費,修復頤和園,表達對太后的微忱。他寫了一個《奏請複昆明湖水操舊制折》:查健銳營、外火器營本有昆明湖水操之例,後經裁撤。相應請旨,仍復舊制,改隸神機營、海軍衙門會同辦理。……因見沿湖一帶,殿宇亭台,半就頹圮,若不稍加修葺,誠恐恭備閱操時,難昭敬謹! 慈禧太后笑了,拿著這個摺子,對侍女說:誰說醇親王呆?還是他懂我的心! 慈禧太后默許重修頤和園,醇親王立即行動。他和李鴻章商籌有關工程經費,以創辦京師水操學堂之名,借洋款銀80萬兩。隨後,宣佈水操內學堂開學,事實上是修園施工正式展開。 山東長清縣黃河河堤決口,千里沃野,變成一片汪洋,大小村鎮成為水鄉澤國,饑民成千上萬,流離失所,屍橫遍野。 大臣們憂心忡忡,不知道該如何勸諫太后,停止工程,立即增強國防,救濟災民。 人稱鐵漢禦史的鄧承修冒死上書,大聲疾呼:海內虛耗,百姓困苦,蓋未有如今日者也! 慈禧太后不屑地將奏章扔了出去,看一眼禦案上堆積如山的摺子,輕蔑地一笑。 醇親王、李鴻章、李蓮英,3位掌握大權的人物,心領神會。 大量海軍軍費,源源不斷地流入皇宮,用於大修工程。就這樣,海軍息銀、海防捐銀、衙門閑款和海軍經費正款,神不知鬼不覺地神秘失蹤。 大修工程,僅三海、頤和園大約用銀數千萬兩。其中,海軍經費是1300萬兩,包括海軍國防正款先後挪用大約860萬兩!三海工程600萬兩,挪用海軍經費就是近440萬兩! 聰明過人的李鴻章,也哭笑不得。他知道,北洋海軍,7艘主力戰艦:定遠艦、鎮遠艦、濟遠艦、來遠艦、致遠艦、靖遠艦、經遠艦,購置費用僅僅是778萬兩。慈禧太后挪用的海軍經費,可以再建兩個精銳的北洋艦隊! 李鴻章後來痛哭著說:使海軍經費按年如數撥給,不過十年,北洋海軍,船炮甲地球矣!何致大敗?此次之敗,我不任其咎也! 光緒十二年,光緒皇帝17歲了。 這年六月初十日,慈禧太后和光緒皇帝召見醇親王和眾軍機大臣。醇親王面奉聖諭,十分興奮,召集慶親王、克勤郡王和三位帝師翁同龢、孫家鼐、孫詒經,會集於養心殿門外的月華門。醇親王惶恐而興奮地說:剛剛接到懿旨,稱皇帝典學有成,諭明年正月,即行親政! 眾人疑惑,不知道是喜是憂。 慈禧太后召見眾大臣,當場宣佈明年正月歸政。醇親王聽旨,心中十分惶恐,不知道太后是否真想歸政?他跪伏在地上,再三懇請皇太后收回成命。光緒皇帝卻站在一邊,沒有表示。醇親王急出一頭冷汗,一再示意光緒皇帝跪求太后緩行親政。 光緒皇帝還是不表態,一言不發。慈禧太后堅持歸政,醇親王更加著急,一再懇求收回成命。帝師翁同龢鄭重地說:此事重大,王爺宜率御前大臣、毓慶宮諸臣請起面論。 王公大臣商議再三,沒有頭緒,誰也不知道這位皇太后是真想歸政還是假心假意? 慈禧太后正式頒發懿旨,宣稱:以本年冬至大祀圜丘為始,皇帝親謁行禮。並著欽天監選擇吉期,于明年舉行親政典禮。 大臣們還是狐疑滿腹,不明白此事是真是假。醇親王眉頭緊鎖,找來眾人商量對策。最後,大家商定,上三個摺子: 第一道摺子,以禮親王為首,提出太后訓政數年,于明年皇上親政後,仍每日召見臣工,披覽章奏,皇上隨時隨事親承指示; 第二道摺子,以帝師翁同龢為首,提出暫緩親政,認為與其訓政,不如晚幾年直接親政:請訓政不如請緩歸政為得體!因此建議:應俟一二年後從容授政; 第三道摺子,以醇親王為代表,認為:臣愚以為,歸政後,必須永照現在規制,一切事件,先請懿旨,再于皇帝前奏聞。 帝師翁同龢知道自己的摺子與太后之意相差甚遠,不禁歎息:意甚遠也! 六月十四日,三道摺子一上,慈禧太后仔細琢磨,覺得醇親王的摺子比較中意。想好了以後,她立即拿起筆,在摺子上批復:念自皇帝沖齡嗣統,撫育訓誨深衷,十餘年如一日,即親政後,亦必隨時調護,遇事提撕,此責不容卸,此念亦不容釋。著即照所請行。 慈禧太后的批復,讓大臣們大為吃驚。特別是醇親王,他本意是謙虛一下,沒想到,太后竟然順水推舟,抓住不放。大臣錫珍秉承王公親貴和眾大臣之意,立即上書,提出六部、九卿和科、道禦史共議,再行提出正式的方案。慈禧太后明白,大臣們後悔了,想以百官之議,否定她的批復:永照現行規制,一切事件,先請懿旨! 慈禧太后一聲冷笑,拿起筆,立即在錫珍的上書上批示:豈必待添入翰詹科道,乃為定論耶!殊屬非是! 4天后,醇親王再次上書,提出由太后訓政。慈禧太后很高興,立即表示同意,開發佈正式的皇太后訓政諭旨: 皇帝初親大政,決疑定策,實不能不遇事提撕,期臻周妥。 既據該王大臣等再三厲懇,何敢固執一己守經之義?致違天下眾論之公也! 勉允所請,于皇帝親政後再行訓政數年。 大臣們看到這道諭旨,倒吸一口涼氣:同治皇帝的傀儡歷史,將再次重演。這再行訓政數年,數年是多少年? |
學達書庫(xuoda.com) |
上一頁 回目錄 回首頁 下一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