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達書庫 > 歷史小說 > 女人慈禧 | 上頁 下頁
二六


  咸豐皇帝一時又沒了主意,就問懿妃蘭兒。

  一直堅決主戰的懿妃,不明白為什麼王朝精銳之師,會如此慘敗?勇敢驃悍的八旗騎軍和漢軍將士們在哪裡?!此時此刻,她冷靜了下來,對咸豐說:皇上,不能與洋人議和!現在,需要緊急佈防,拱衛京師。

  咸豐皇帝心如刀絞,慢慢冷靜下來,嚴肅地說:天津為京師門戶,通州為近畿唇齒,萬一稍有疏失,全域震動,所關非細啊!皇帝看著眾侍臣:你等擬旨。

  軍機大臣們擬好旨之後,送呈咸豐皇帝:事機緊迫,厚集兵力,以固京師門戶,務期多多益善。傳旨僧王:著拔去三眼花翎,革去正黃旗領侍衛內大臣、鑲藍旗滿洲都統,以示薄懲。

  雲集通州清軍,很快達18500餘人,其中,馬隊約近8000人,步軍一萬餘人。

  咸豐皇帝還是沒有把握,問懿妃蘭兒:打還是和?

  懿妃冷靜地說:兵臨城下,別無選擇,只能打!傾一國之力,滅區區洋人,還有何難!

  稍事休息,咸豐皇帝精神好轉,他喝了一劑通竅仙方,臉色也紅潤了一些。

  咸豐皇帝指示欽差大臣桂良隨機應變,斟酌妥辦。可英、法方面貪得無厭,在提出認錯、換約、賠償軍費800萬之外,還要求增開天津為通商口岸,撤掉通州防兵。

  咸豐皇帝再次怒火中燒,斥責桂良怯懦無能,畏葸遷就,一步不如一步!指令他:不准一誤再誤,致使將來不可救藥!

  咸豐皇帝也很清楚,懿妃蘭兒的主張是對的,只能打,必須打。他命令僧王:戰守事宜,趕緊預備,嚴加防範。

  咸豐緊急召見惠親王綿愉、怡親王載垣、鄭親王端華、戶部尚書肅順和軍機大臣,明確表示要與洋人決戰,並提出面對危局的具體想法:桂良擅自應許天津通商、賠償軍費,應該立置刑典。洋人帶兵換約,不得不防。巴夏禮先行入京,不許。英軍、法軍,應退出天津。決戰宜早不宜遲。

  咸豐皇帝準備決戰,明諭軍機大臣:厚集兵力,以資助剿。

  惠親王、怡親王等奉旨佈防京師。僧王奉命,嚴陣以待。

  談判一波三折,英、法得寸進尺,最後竟然提出帶兵進京,向皇帝親交國書。欽差大臣怡親王載垣當即回絕:國體所存,萬難允許。

  欽差大臣送回緊急奏章。咸豐皇帝和懿妃都同意欽差之見,明諭:該夷固執前說,不知悔悟,唯有與之決戰。咸豐命令僧王:如英法帶兵過張家灣,即行痛剿,不必再為顧措撫局。僧王活捉了巴夏禮。英法聯軍進攻張家灣,佔領通州。

  通州城西8裡左右的八裡橋,距離北京僅僅20餘裡。大學士瑞麟統領清兵3萬餘人駐守八裡橋,準備與敵決戰。聯軍3000餘人進攻八裡橋,在戰壕中以密集火力射擊清軍馬隊,清軍傷亡慘重,聯軍也傷亡1000餘人,八裡橋失守。

  18

  大沽炮臺失守之後,僧王就密奏咸豐,到熱河行宮避難:戰既不勝,唯有早避,請巡幸木蘭。

  住在圓明園的咸豐皇帝,面對率師親征和巡幸木蘭,一時不知道該怎麼辦,就交大臣廷議。經過反復爭議,大學士賈禎領銜上奏,全都否定:既不宜率師親征,又不應巡幸木蘭,應留守京師,加強京城防禦,以堅眾志,以鼓士氣。

  大臣的決議,讓咸豐皇帝更加不知所措,他再看奏摺,上面沒有諸王的簽名,一時急了,立即揮筆批朱質問:何人定稿?何人秉筆?明白答覆!王公大臣們意見一致,最後請總管內務府大臣,領銜複稿。

  咸豐皇帝主意已定,就是巡幸木蘭。他問懿貴妃的意見。懿妃堅決反對,激動地說:皇上在京,可以鎮懾一切。聖駕若北行,則宗廟無主,恐怕要被夷人踐踏!

  近侍急如星火地奏報:洋人已到通州城下!

  咸豐皇帝急紅了眼,口授聖旨,由懿妃蘭兒親筆朱書,皇帝決意親征:

  朕為近畿百姓免受荼毒,不得已,勉就撫局。乃該夷屢肆要挾,勢不決戰不能!

  況我滿、漢臣僕,世受國恩,斷無不敵愾同仇,共伸積忿!

  朕今親率六師,直抵通州,以伸天討而張撻伐。

  著內廷王、御前大臣、軍機大臣、內務府大臣迅速定議。

  並有僧格林沁密折一封,一併閱看。

  本日奏事之外大臣,並著與議。特諭。

  懿妃蘭兒寫好聖諭之後,看一眼半臥在床上的皇帝:一張本來就十分瘦削的臉,更加蒼白瘦弱了;剛剛很激烈地咳嗽了一陣,蒼白的臉上飛起一片紅暈,一雙蒼白的手還在不停地顫抖著。

  蘭兒心想:這樣的身子,怎麼可能親征?

  皇上發下僧王的密折,這是何意?蘭兒一下明白了:這樣秘不示人的密折,下發王、大臣合議,還讓奏事的外臣也參與意見,皇上北巡之意不是十分明顯了嗎?

  蘭兒似乎意識到將有什麼事發生,她叫來安德海,叮囑他要將熱河行宮收拾好,特別吩咐要轉告林嬤嬤,皇帝寢宮的一切,要特別留心。

  咸豐皇帝沉沉地睡著了。

  懿妃蘭兒拿著朱筆,在一張灑金黃紙上寫道:

  昔周室東遷,天子蒙塵,永為後世之羞!

  今若遽棄京城而去,辱莫甚焉,辱莫甚焉!

  懿妃蘭兒感慨萬千,唏噓不已。

  記注官李慈銘這樣寫道:

  聞上有幸木蘭之意,已敕整備六軍,假名親軍,實為行計!

  皇帝身邊的侍臣都明瞭于心,王、大臣們自然也很明白皇帝的本意。但他們知道他們該怎麼做。

  大學士賈楨立即上書皇帝,請求皇帝不要親征:親征非萬全之道也,臣等以為,斷不可輕於一試。至於僧格林沁所奏木蘭之說,尤多畦礙。

  大學士賈楨既不同意親征,又不贊成北狩。他認為,親征,無險可守,皇帝會陷入危境;北狩,人心渙散,京師會更加危怠。那麼該怎麼辦呢?他說:聽其不可知者於天命,皇蒼默佑。就是說,聽天由命。這簡直如兒戲!

  反對親征的奏章紛紛遞進,咸豐皇帝毫無興趣。

  他覺得自己身體好一些了,就親筆朱諭:

  朕察時審勢,夷氛雖近,尤應鼓勵人心,以拯時艱。

  即將巡幸之預備,作為親征之舉,鎮定人心,以期鞏固。

  著惠親王等傳諭京城巡守接應各營隊,若馬頭、通州一帶見仗,朕仍帶勁旅,在京北坐鎮,共思奮興鼓舞!


學達書庫(xuoda.com)
上一頁 回目錄 回首頁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