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達書庫 > 名人傳記 > 林則徐 | 上頁 下頁


  林則徐在鼇峰書院山長鄭光策的引導下,開始鑽研中國封建社會的傳統知識,接觸各種經史典籍,眼界大為開拓,他還通過父親的關係,結識了被後人稱之為「今文學之初期」的「研究今文遺說者」陳壽祺,他倆「比數過從,通悃愫,討文字,歡甚」。林則徐通過跟陳壽祺來往而受到過不少啟發,他曾在一首詩中表示 :「束髮讀公文,珍如覯鴻寶」。

  林則徐在鼇峰書院7年的學習中,博覽各種古籍,潛心研讀經史,寫下大量讀書心得筆記,為他日後從政打下了扎實的基礎。從他早年的《雲左山房雜錄》讀書劄記中可以看出,他當時的研讀範圍十分廣泛,涉獵諸多方面,有儒家經典以及朱熹、陸九淵、王陽明等人之作,也有《老子》、《韓非子》、《莊子》; 有《史記》、《漢書》等史籍,還有歷代詩文集、筆記、佛經、醫書及書法碑帖等等,儒、法、道、佛,兼收並蓄。他還在劄記中寫有不少警句,如「博聞為饋貧之糧,貫一為拯亂之藥」,「勿苟且雷同,勿偏執臆見」,「崇實行而不事虛名,秉公衷而不持偏見」,反映了他努力追求知識,獨立思考問題,崇尚言行一致的心情。尤為「豈為功名始讀書」一句,更見林則徐確已遵循師長的教誨,「以立志為先」,樹立經史致用之志了。

  青少年時代的林則徐,對我國歷史上著名的政治家、軍事家、文學家,如諸葛亮、李白、杜甫,白居易、柳宗元、李綱、岳飛、文天祥、於謙等人,深懷敬佩。南宋抗金英雄李綱是福建人,祠墓均在福州。

  林則徐對他的事蹟更為熟悉,時常和朋友們談論他的悲壯故事,並與學友一道,經常去李綱祠墓憑弔,賦詩抒發愛國情懷。後來在22歲那年,還和學友們發起修葺李綱墓地。他喜愛白居易詩的風格,用心模仿,後人說他「詩宗白傅」。

  早年的讀書生涯,是林則徐從幼稚走向成熟的一個重要階段。父母師長的教誨,書院學風的薰陶,使林則徐從小養成善讀有關民生利病之書,不斷吸取古代封建文化中的思想養料,樹立救時濟世志向的良好道德品質。

  1804年秋天,20歲的林則徐順利地考中舉人。

  在揭曉舉行鹿鳴宴的那天,他和福州朱紫坊名儒、前河南永城知縣鄭大謨的女兒、16歲的鄭淑卿,舉行了婚禮。此後,林則徐繼續向仕途前進。

  1805年初,他束裝就道,赴京參加會試。這是他第一次離開家庭和故鄉,從書房走向社會。一路上,遊歷名山大川,尋訪民情風俗,接觸了社會實際,大開了眼界。

  會試結果,他名落孫山,便於年底回到福州。由於家境不佳,不得不走祖父和父親的老路——出外當私塾先生。「以謀食故馳四方」。

  1806年,林賓日和趙在田、謝曦、陳烺、林芳春、林雨化等人組織了一個文學小團體「真率會」,「月必數集,集必競日,討論文字,上下古今」。他們反對泥古、庸俗,主張「縱談不講之乎者也」,「說家常不及男婚女嫁」,「主客一揖即罷」,「終日不講虛邀多謝」,具有開明的傾向。林則徐在教讀之暇,曾隨父參加「真率會」活動,活動時,常常「集吾宗希五先生齋」,即林雨化 (字希五)家,林雨化為人耿直敢言,不怕觸怒權貴。乾隆末年,他曾揭發福建按察使錢士椿辦案有私,結果被迫害下獄,遠戍新疆。

  但他毫不屈服,獲釋歸裡後,仍保持耿直敢言銳氣,「意氣不少衰」。林則徐少年時,屢次聽父親談起這位同鄉先輩的事蹟,那時他親聆林雨化的教誨,又仔細閱讀了《林希五文集》,深為感動, 激動地寫下了一篇感情充沛的文章:

  先生梗直獨操,身處冷官,觸怒權貴,至於文致周內,下獄投荒,垂白在堂,孤身萬里,士君子固有遇人不淑,守正被害如先生者乎?此固見者之所怒目,而聞者之所折腕也!

  表示了對林雨化的敬佩和對官場惡勢力的憎恨。

  就在這一年的秋天,林則徐應廈門海防同知房永清之聘,去擔任書記(文書)之職。

  林則徐到廈門的這一年,英國輸華的走私鴉片已達4300餘箱,鴉片走私的流毒,已經暗暗地從廣東擴大到福建沿海。在廈門,本年英國輸入的鴉片,值白銀數百萬兩,不少文武員弁、士子兵丁「已皆有嗜鴉片之癖」,開始成為一個嚴重的社會問題。

  廈門海防同知是「管理海口商販、洋船出入收稅,台運米糧,監放兵餉,聽斷地方詞訟」的官吏。林則徐擔任海防同知書記,不可避免地會接觸到鴉片流毒問題。後來他到廣州去查禁鴉片時,曾理直氣壯地警告外國鴉片販子們說 :「本大臣家居閩海,於外夷一切伎倆,早皆深悉其詳。」

  林則徐在廈門時,因文牘辦得不錯,受到汀漳龍道百齡的器重,「廣為延譽」。

  1807年初,張師誠就任福建巡撫,很是賞識林則徐,親自把他招入幕府。

  張師誠一到任,為了籠絡人心,鞏固封建統治,大肆鼓吹「官愛民如子弟,民視官如父母」,大力整肅吏治,「先理淹禁濫押之囚, 兼除弄法害民之蠹;盜匪惡棍,當思勾捕之條,毋許快役縱漏;農田水利,當思清理之法,不使豪強兼併;重師儒以勸學,勤撫字以催科」。並禁止地方官「簠簋不飭,顛倒是非」;練總保甲「橫行鄉曲,魚肉貧民」; 土豪惡棍「糾眾開設花會」和地方械鬥之習, 以幹練的手法,「激濁揚清」。

  張師誠的一系列治理措施,在林則徐看來,正是他的父母師長心目中的清官形象。所以,林則徐對張師誠也很敬佩,在他幕下認真辦事,積極效勞,並漸悟統治權術,「盡識先朝掌故,及兵刑諸大政」。 張師誠「平昔雙修儒佛」,林則徐虔誠地為他抄寫《金剛經》、《大悲咒》、《彌陀經》、《往生咒》等,並也跟著崇佛,把手書佛經當作「行輿日課」。


學達書庫(xuoda.com)
上一頁 回目錄 回首頁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