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達書庫 > 名人傳記 > 李煜傳 | 上頁 下頁
三四


  李的「順陵」建在其父李「欽陵」西側。據1950年南京考古學家的發掘報告稱:順陵墓長21.9米,寬10.12米。這座地下宮殿的墓室形制和建築風格,與欽陵大體一致。墓室分前、中、後三室。前室和中室,東西各附一側室;後室東西各附兩側室。共計三進十一間。後室用方形石板鋪地,棺床由四塊青石板合成,長4.4米,寬2米,厚0.4米。後室四壁牆身設有七個放置殉葬品的磚砌小龕。前、中室頂繪有天花,後室頂無天花,僅用白灰粉飾,繪有《天象圖》。各室四壁均用磚砌,甚至連柱、枋、斗拱也是磚砌而後加以粉飾。室頂呈穹窿形,四壁繪有彩畫。由於修建順陵時南唐的財力和物力大弱于李執政時期,順陵陵墓建造的規模和質量也遠遠不如欽陵。

  待李安葬之日,趙匡胤為了籠絡李煜,派鞍轡庫使梁義專程赴金陵弔唁,並贈絹三千匹資助喪葬。李煜雖然覺得來使身份嫌低,但他畢竟是趙匡胤委派的特使,不看僧面還要看佛面,只好屈尊按上賓接待,處處恭順禮讓,事事謹小慎微,絲毫不敢怠慢。

  說來湊巧,幾乎與此同時,趙匡胤的母親昭憲皇太后也命歸黃泉了。下葬之前,李煜特派戶部侍郎韓熙載等南唐要員,攜帶厚禮前往汴梁弔喪助葬。雖說這是「禮尚往來」,但從雙方使臣身份和助葬費用的懸殊差異,對南唐而言,與其說這是饋贈,毋寧說這是進貢。因為以金帛和珠寶來換取苟延殘喘的時間,已成為李煜對北宋的基本國策。南唐對北宋無休止的獻納,幾乎到了無事不貢、無時不貢的地步:「煜每聞朝廷出師克捷及喜慶事,必遣使犒師修貢;其大慶節,更以買宴為名,別奉珍玩為獻;吉凶大禮,皆別修貢。」

  在北宋建隆三年(公元962年)一年就相繼於三月、六月、十一月納貢三次。其中,僅六月一次就獻金器二千兩,銀器一萬兩,錦綺綾羅一萬匹。數量大得如此驚人的進獻,使得南唐銀根緊縮,入不敷出。李煜為了彌補財政虧空,只好下令改鑄和發行質料廉價的鐵錢,以十當一,取代銅錢;同時巧立名目,擴大稅收來源,甚至連鵝生雙黃蛋,柳條結絮都列入納稅範圍之內。

  然而,金帛再多也填不飽趙匡胤的胃口,珠寶再佳也止不住趙匡胤的貪欲。因為趙匡胤夢寐以求的並不是財物,而是富饒的江南和統一的版圖。北宋乾德二年(公元964年),他在崇德殿設宴為王全斌等出征後蜀的將帥餞行時,就毫不掩飾地表白過這種心願:「凡克城寨,止籍其器甲、芻糧,悉以財幣分給將士。吾欲所得者,其土地耳。」還在他剛剛取代後周統治的時候,就把統一天下擺上了議事日程。

  當時,北宋繼承的後周版圖是:北疆同北漢及契丹族建立的遼朝毗連,南界隔著長江自西而東與後蜀、荊南、楚、南唐、吳越以及嶺南的南漢對峙。如何實現統一大業,在趙匡胤面前擺著兩條路:或繼續柴榮未竟的北伐事業,光復幽、雲十六州,滅北漢,再回師掃平江南各國;或先揮師渡江,依次吞併江南各國,然後北上收復幽、雲等十六州,最後再滅北漢。正當他徘徊在「先北後南」和「先南後北」兩種方案之間的時候,趙普對形勢的一番鞭辟入裡的分析,促使他下定決心選擇了後一種方案。這就是趙匡胤、趙光義兄弟二人雪夜微服訪趙普的佳話來源。

  據說,趙匡胤稱帝后第二年冬天的一個雪夜,宰相趙普正要更衣就寢,管家忽報有人敲門來訪。趙普心想:雪夜登門,誠意難得。於是連忙起身前去迎接,不想來訪者竟是微服出行的當朝皇帝趙匡胤!只見他笑吟吟地站在風雪中。趙普仍像當年以「掌書記」身份,接待度使趙匡胤單騎造訪一樣不拘禮儀,親親熱熱地將他迎進客廳。

  趙匡胤說:「趁此更深人靜的方便機會,我約晉王一道前來與卿促膝暢談。舍弟光義隨後即到。」話音剛落,趙光義便出現在他們面前。

  趙普妻子也一如既往,以家庭主婦「嫂子」的身份,親自招呼家婢為趙普的老友備辦酒食。待一切佈置停當之後,又帶領家婢退下,以防外泄軍國大計。隨後,君臣三人推心置腹,把酒夜話。

  趙普急於知道趙匡胤的來意,便開門見山,從容發問:「夜半雪冷風寒,陛下為何不在宮中安歇?」

  趙匡胤回答:「朕近來多日少眠,入夜輾轉反側,通宵達旦。試看今日域中,除中原之外,皆他人家,故前來向卿謀一統一天下的良策。」

  趙普說:「我朝疆域確嫌狹小。倘欲拓疆擴土,今當其時。但不知陛下如何謀劃南征北戰?」

  「朕欲先取北漢。」

  趙普聽後沉默許久才說:「此道非臣所知也。」

  趙匡胤追問此話怎講,趙普說:「北漢壤地偏小,卻是我朝西北天然屏障。如果一舉將其攻佔,便是自毀邊防,自我暴露於契丹面前,使我朝腹背受敵。如是,何不姑且容其苟安,待削平江南諸國再揮師掃北。難道還怕北漢那塊小小彈丸之地,到時插翅逃遁不成?」

  趙匡胤笑著說:「朕意正是如此。适才所言無非試探卿意罷了。」這樣,君臣便在輕鬆的交談中,制定了統一天下的大計。

  在「先南後北」的戰略方針指導下,趙匡胤從北宋建隆三年(公元962年)開始,發動了聲勢浩大的統一戰爭。他首先以「假道」出師平定湖南軍亂為由,選擇國勢衰微、轄境只有荊州(治江陵,今湖北江陵縣)歸州(治秭歸,今湖北秭歸縣)、峽州(治夷陵,今湖北宜昌市)三州的荊南突破口,以山南東道節度使慕容延釗為湖南行營道都部署,以宣微南院使李處耘為都監,率十州兵馬於北宋乾德元年(公元963年)一舉攻克,旗開得勝。奪取長江中游位居要衝的荊南,就像一把尖刀插入江南,既割斷了南唐與後蜀兩個大國之間的聯繫,又為下一步南征開闢了一條通路。

  其後經過比較,趙匡胤由於截獲後蜀聯絡北漢共同對抗北宋的「蠟丸帛書」、找到「用師有名」的藉口,選定財物充裕、政治昏暗的後蜀,作為第二個進軍目標,於964年(北宋乾德二年)命忠武軍節度使王全斌為西州行營前軍兵馬都部署,武信軍節度使崔彥進協助,率步騎兵三萬自鳳州(治今陝西省鳳縣)南下,沿「難於上青天」的蜀道披荊斬棘,克利州(治今四川省廣元市)、破劍門、(今四川省劍閣縣大小劍山關隘)、收綿州(治今四川綿陽市)、逼成都府(今四川省成都市);命甯江軍節度使劉光義為西川行營前軍兵馬副都部署,樞密承旨曹彬協助,率步騎兵二萬自歸州(治今湖北省巴東縣)溯長江西去,經巫峽、瞿塘峽,下夔州(治今重慶市奉節縣)、萬州(治今重慶市萬州市)、忠州(治今重慶市忠縣),渡嘉陵江包抄成都府;僅用兩個月的時間,就征服了「天府」之國。

  在成都被圍期間,後蜀末帝孟昶鑒於滅頂之災臨頭,近臣紛勸其族降宋。孟昶扼腕興歎:「吾與先君以溫衣美食養士四十年,一旦臨敵,不能為吾東向放一箭,雖欲堅壁,誰與吾守者耶!」遂命宰相李昊草擬降表。說來也巧。在此39年前,當後唐興兵滅前蜀時,替末代君主王衍草擬降表的就是時為中書舍人、翰林學士的李昊。蜀中人士對其卑躬折節的行徑極度鄙視,乘更深夜靜在他家的門楣上書寫了「世修降表李家」六人大字。

  按照趙匡胤統一天下的日程表,再往下該攻取南唐、吳越和南漢了。但拿誰先開刀,趙匡胤一時還猶豫不決。正當他舉棋不定的時候,南漢末帝劉跳了出來,竟然不自量力,試圖虎口拔牙,從而為趙匡胤先征南漢製造了口實。

  北宋開寶三年(公元970年)秋天,南漢發兵進犯業已歸入北宋版圖的原楚地道州(治營道,今湖南道縣)。北宋道州刺史王繼勳一面閉城勇猛抵抗,一面飛騎急奏京師,指控劉數出寇邊,請求朝廷出兵征伐。


學達書庫(xuoda.com)
上一頁 回目錄 回首頁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