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達書庫 > 名人傳記 > 李煜傳 | 上頁 下頁
三一


  宏圖未展的柴榮,此時銳氣正旺,面對即將到手的淮南全境,他怎忍心功虧一簣?特別是後周大軍攻佔揚州之後,他駐蹕孝先寺,讀到南唐樞密使殷崇義為該寺撰寫的碑文讚歎不已,深為江南朝臣的文采所傾倒,產生了招納和駕馭南唐文官治國的奇想。因此,李進貢也好,犒軍也罷,都不能促使柴榮偃旗息鼓,坐下來同失敗的對手議和。然而,為了顯示後周天子的威嚴,柴榮還是決定接見南唐來使。這與其說是會晤,毋寧說是震懾。接見這天,柴榮傳諭下屬要把氣氛弄得劍拔弩張,險象逼人。當鐘謨、李德明穿過槍林刀叢,毛骨悚然地進入大帳,剛剛呈上國書和禮單,還沒來得及開口陳述來意,柴榮就厲聲責問:

  「聽說李常以唐室後裔自居,那他就該通曉禮義,有別夷狄。他與朕雖然只有一水之隔,可是他從未派過一介使者與朕修好。更使朕不能容忍的是,他竟然捨近求遠,遣使乘桴,泛海通好契丹,圖謀南北聯手,擾亂中原。試問,棄華事夷,禮義安在?如今懼我大軍壓境,他才派爾等前來遊說罷兵,這真是異想天開!朕豈能為爾等花言巧語迷惑?爾等回去轉告李,朕要他親自速來請罪。如其不然,朕將揮師直搗金陵,登城觀景,並借南唐府庫財物慰勞我軍將士。到那時,爾等君臣將悔之晚矣!」

  鐘謨、李德明聽罷這番危言,早已嚇得魂不附體,哪裡還敢奢望舌戰?只有惟諾退下,另謀他策。

  李招架不住柴榮的步步進逼,又派右僕射孫晟偕禮部尚書王崇質前往徐州向柴榮乞和,首次提出稱臣奉朔,並獻金千兩,銀十萬兩,羅綺二千匹。柴榮對此舉不屑一顧。

  不久,兩批來使共同求見柴榮,提出李以取消帝號,割壽、濠、泗、楚、光、海六州土地,年貢金帛百萬為條件,換取後周撤兵。柴榮認為:如今淮南之地已半為後周所有,各路兵馬正乘勝前進,頻傳捷報。盡得江北之地已指日可待,豈能半途而廢?於是斷然拒絕。

  雙方經過艱難的談判,柴榮答應李德明、王崇質回金陵覆命,向李討取「盡獻江北之地」的「國書」,鐘謨、孫晟則作為人質留在柴榮駐地。由於李聽信樞密使陳覺和樞密副使李征左等人的讒言,李德明被加以「賣國求利」的罪名斬首于金陵。柴榮不見李答書,遂令後周兵馬繼續進攻南唐所轄州縣。部署停當之後,柴榮打道回朝理政,並將鐘謨、孫晟帶回汴梁軟禁。

  李求和不成,乃做困獸猶鬥之搏。先是命其弟齊王李景達為諸道兵馬元帥,陳覺為監軍使,邊鎬為應援都軍使帶兵增援壽州,進行拼死抗爭。後來發現駕部員外郎朱元奏事論用兵方略精當,又命其掛帥收復淮南失地。

  此時,淮南地區的民心向背也發生了新的變化。當初,後周軍隊攻佔南唐一些州縣,尚能體現仁義之師的風度,極少出現擾民之事,各地民眾爭奉牛酒迎勞。時間一久,軍紀鬆弛,將帥忽略了對士兵的督查,搶掠姦淫等害民之舉屢見不鮮。民眾大失所望,奮起保衛家園,紛紛相聚山澤,「立堡壁自固,操農器為兵」,積紙為甲,時人稱為「白甲軍」。後周軍隊進剿,多為所敗。他們的義軍,有力地支援了南唐軍的戰事,使後周佔領的土地,複為南唐所有。

  後周雖然在南征中暫時受挫,但雙方爭奪的焦點壽州周圍仍布有重兵,久圍不下,致使城中暴發糧荒,南唐守軍士氣低落。恰在此時,堅守城地的名將劉仁贍又身患重病,其幼子劉崇諫感到前景無望,乘機夜逃被守軍抓獲。劉仁贍為嚴肅軍紀,大義滅親,下令按軍法從事,斬首示眾。

  後周顯德四年,南唐保大十五年(公元975年),柴榮接受李穀的病中奏疏,再度親征淮南。鑒於前次親征屢遭南唐水師重創,柴榮返回汴梁後決意建設一支長於水戰的精銳水軍。於是,他下令在汴水打造戰艦,起用南唐俘虜中熟悉水上作戰的官兵任教習,驍勇善戰的後周陸師進行強化訓練,極大地增強了軍隊的戰鬥力。這次親征,柴榮命驍衛大將軍王環隨他同行,指數千水軍自閔河沿潁水入淮河參戰。

  當此大難臨頭的關鍵時刻,南唐守衛壽州的高級將領突發內訌,陳覺欲奪朱元兵權,朱元率眾投降後周,由於兵力受到削弱,南唐軍隊大敗。邊鎬被俘,李景達和陳覺逃回金陵。壽州監軍使周廷構乘劉仁贍臥床不起,舉城投降後周。

  壽州淪陷之後,後周軍隊乘勝發動強大攻勢,僅用一年時間,就攻佔了南唐轄屬的江北絕大多數州縣,並將後周的數百艘戰艦從淮水經運河駛進了長江。柴榮懷著勝利的喜悅,駐馬揚州迎鑾鎮,望著滾滾東流的滔滔江水,想到自己指揮的征戰節節勝利和南唐官兵的連連敗退,興高采烈,心曠神怡,不禁吟誦出詩聖杜甫《登高》中的兩句詩:「無邊落木蕭蕭下,不盡長江滾滾來。」

  江北告急的敗訊傳到金陵,南唐君臣一片慌亂。

  李痛感大勢已去,不敢再拖,為了保住江南的半壁河山,只好派兵部侍郎陳覺渡江乞降,忍痛劃江為境,將淮南的光州(治定城,今河南潢川)、壽州(治壽春,今安徽壽縣)、廬州(治合肥,今安徽合肥)、舒州(治懷寧,今安徽潛山)、蘄州(治蘄春,今湖北蘄春)、黃州(治黃岡,今湖北黃岡)、滁州(治清流,今安徽滁縣)、和州(治曆陽,今安徽和縣)、濠州(治鐘離,今安徽鳳陽)、泗州(治臨淮,今安徽盱眙)、楚州(治山陽,今江蘇淮安)、揚州(治江都,今江蘇揚州)、泰州(治海陵,今江蘇泰州)、通州(治靜海,今江蘇南通,南唐又稱此州為靜海軍)等十四州割讓給後周,並稱臣納貢,每年進獻貢物數十萬。柴榮接到李的降表喜出望外,他深感御駕親征如願以償,又慮及後周時下的財力、物力和兵力,尚不能一鼓作氣吞併南唐長江以南的土地,於是便欣然答覆陳覺說:「朕興師本意止取江北,今爾主能割地內附,朕複何求?」同時致書李,宣佈撤兵。又授鐘謨為衛尉少卿,賜黃金五百兩,並准其返回金陵。鐘謨對此感激不盡,特作七絕一首《獻周世宗》:

  三年耀武群雄伏,
  一日回鑾萬國春。
  南北通歡永無事,
  謝恩歸去老陪臣。

  李得書如釋重負,連忙奉表謝恩,再次承認南唐對後周的附屬地位,並在政治上繼續退讓:主動下令削去帝號,停止一切天子禮儀,改稱「唐國主」;因避柴榮高祖郭之諱(柴榮系後周太祖郭威養子,故其高祖姓郭),李又更名為李景;同時從南唐交泰元年(公元958年)起,廢止「交泰」年號,奉後周正朔,始稱顯德五年;此外,還在汴梁設置進奏院,派專人常駐,隨時接受柴榮召見和詢問,奏報南唐的虛實動靜。從此,李過起了附屬國君主的屈辱生活。終後周之世,雙方未再發生戰事,南唐偏安一隅,又延續了十餘年。不過,付出的代價極為沉重,這時,南唐所轄的地盤只剩下了江南二十一個州、軍。

  柴榮南征得勝,旋即班師回朝。他征塵未洗,便把北伐契丹,收復燕、雲十六州失地提上了行動日程。經過周密的策劃,他于後周顯德六年(公元959年)三月再著戎裝,親率步騎數萬,徑向契丹邊境進發。此前,柴榮命部將韓通率領先行的水陸大軍沿水路北上。韓通為使水路暢行無阻,沿途動員民眾修補破壞的堤防,並開了三十六個遊口,後續兵馬遂沿這條水路及兩岸齊頭並進。柴榮亦乘龍舟北去。後周將士鬥志昂揚,英勇善戰,一路勢如破竹,柴榮連續收復三關(瓦橋關,在今河北涿州境內;益津關和淤口關,分別在今河北霸縣和文安縣境內)和莫州(治今河北任丘)、瀛州(治今河北河間)、寧州(治今天津靜海)等地後,還想麾師北進,直搗遼朝南京(今北京市)。


學達書庫(xuoda.com)
上一頁 回目錄 回首頁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