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達書庫 > 名人傳記 > 李煜傳 | 上頁 下頁 |
一六 |
|
宣州筆匠諸葛高,是南唐的制筆高手。其族人諸葛元、諸葛方、諸葛豐等,也都是制筆能手。諸葛氏家族制筆有術,技藝精湛,尖、齊、圓、健四大特點尤為突出。他們製造的筆,筆鋒尖銳、整齊,筆腰渾園飽滿,筆頭不散鋒,不脫毫,經久耐用。從嘉的妻子娥皇生前專用諸葛筆,特命名為「點青螺」。從嘉弟從謙亦用諸葛筆,每枝酬價十金,甲於當時,號為「翹軒寶帚。」據說,宣城特產的諸葛筆,筆頭是用鼠須製成的,故又有鼠須筆之稱。直到北宋,鼠須筆還頗受青睞。蘇軾在《東坡題跋》中寫道,他撰《寶月塔銘》,用的就是「一代之選」的鼠須筆。梅堯臣是宣城人,他將家鄉這種名筆饋贈文友歐陽修,歐陽修得筆後與京城筆工製造的毛筆比較,揮毫寫下了題為《聖俞惠宣州筆戲書》評議高下: 聖俞宣城人,能使紫毫筆。 宣人諸葛高,世業守不失。 緊心縛長毫,三副頗精密。 硬軟適人手,百管不差一。 京師諸筆工,牌榜自稱述。 累累相國東,比若衣縫虱。 或柔多虛尖,或硬不可屈。 但能裝管榻,有表曾無實。 價高乃費錢,用不過數日。 豈如宣城筆,耐久仍可乞。 「落紙如漆,萬載存真」的李廷墨是南唐一寶。這種久不褪色的書畫墨,因其研製人為墨工李廷而得名。廷原姓奚,祖籍易水(今河北易縣),父輩以制墨為業。唐末,中原大亂,民不聊生。廷全家為了躲避兵災戰禍,隨其父奚超背井離鄉,從北方制墨中心易州輾轉南下,過黃河,渡長江,最後落腳在新安江畔的徽州(治今安徽歙縣)城裡。奚超見黃山一帶盛產優質美松,適宜燒煙制墨,便帶領二子廷、廷寬重操舊業,改進制墨技法、造型和題識。 他們研製的「新安香墨」,用料考究,造型美觀,裝潢典雅。這種墨是以松煙為基本原料,以麝香、冰片、犀角、珍珠、樟腦、藤黃、巴豆等十幾味防腐防蛀、除臭散香的藥物為輔助原料,和膠時添加生漆,製成形制各異的墨錠,如劍脊龍紋圓餅、雙脊鯉魚、烏玉塊、蟠龍彈丸等;然後在墨錠上描繪或鐫刻諸如二龍戲珠、海天旭日、喜鵲登枝、松鶴祝壽等精美圖案,再配以古樸大方的錦盒包裝,遂成為皇家享用的貢品,文人書房的珍品和婚禮壽誕的佳品。奚超死後,廷光大父業,配料、用膠和杵搗等工藝愈加爐火純青,在南唐制墨名家 迭起的競爭中,成為遐邇聞名的巨匠。他創制的「堅如玉,紋如犀」的廷墨,被人譽為「天下第一品」。 工藝超群的廷墨不愧為墨中神品,它堅而有光,黝而能潤,舐筆不膠,入紙不暈,墨蹟留香,經年不減。擅長書法、酷愛佳墨的徐鉉,幼年曾得一挺奚超墨,長不過尺,細方如筋,與其弟徐鍇二人共用,每日各寫五千字,歷時十載,方才用完。這挺墨磨處鋒利似刃,可以裁紙。 關於廷墨的佳話,當時傳得神乎其神。據說有一貴族子弟,于夏日讀書之餘,愛不釋手地擺弄著一挺廷墨去後園賞荷。臨近荷花池畔,他停下腳步,仔細端詳眼前景物,但見那重重迭迭的荷葉上,滾動著大小無數的晶瑩露珠,一枝枝亭亭玉立的荷花,紅若瑪瑙,白似素玉,爭相怒放於荷葉之中,風姿綽約,楚楚動人。尚在含苞待放的蓓蕾,也羞怯地若隱若現於荷葉之上,更加嫵媚嬌美。忽然吹來一陣香氣撲面的涼風,使他心曠神怡,便情不自禁地彎腰俯嗅花香,想與手中香墨比較,究竟是荷香還是墨香?誰曾想失手將墨遺落池中。他望著池水,懊悔莫及。心想,香墨入水,定將迅即銷形,就是喚人撈取也是枉然。無奈,他只得悻悻離去。相隔數日,他偕家人來池畔消夏飲茶,不慎將一件金器掉入水中。這次,因為器皿貴重,他只好喚人入池撈取。萬沒想到,竟是失之東隅,收之桑榆,前次落入池中的墨錠也被撈出,而且還像新墨那樣堅實細膩,清香撲鼻。他為此驚喜若狂,逢人便講,遂使廷墨身價倍增,不脛而走。 廷也因此名聲大振,深得南唐朝廷賞識,被封為墨務官,並賜「國姓」,改稱李廷。從嘉即位以後,對廷及其後人精心製作的廷墨也很器重,遂有「黃金易得,李墨難獲」之說。據雲,崇飾書具的徐鉉兄弟,收藏一挺月團墨,價值紋銀三萬。北宋詩詞兼書法大家黃庭堅,曾將李墨裝入錦囊,試探墨商潘穀,讓他鑒別優劣。潘穀用手隔囊撫摸,當即大聲驚呼:「此乃天下之寶墨也!」隨後解囊驗證,果然是廷墨。 廷為使更多的知音長期收藏凝聚他家幾代人心血和汗水的「李墨」,根據多年制墨、藏墨的親身體會,寫了一首《藏墨訣》: 贈爾烏玉玦,泉清硯須潔。 避暑懸葛囊,臨風度梅月。 北宋文學家晁叔用,曾作《書廷墨》。這首追溯廷墨由來、功用和聲譽的頌詩,可視為言簡意賅的「廷墨小史」,茲錄之於下: 君不見江南墨官有諸奚,老超尚不如廷珪。 後來承晏頗秀出,喧然父子名相齊。 百年相傳紋破碎,仿佛尚見蛟龍背。 電光燭天星斗昏,雨痕倒海風雷晦。 卻憶當年清暑殿,黃門侍立才人見。 銀鉤灑落桃花箋,牙床磨拭紅絲硯。 同時書畫三萬軸,二徐小篆徐熙竹。 禦題四絕海內傳,秘府毫芒惜如玉。 君不見建隆天子開國初,曹公受詔行掃除。 王侯舊物人今得,更寫西天貝葉書。 澄心堂紙亦是南唐一寶。在這種柔韌細膩、光潤吸墨的名紙出現之前,南唐朝野的詔令文牘、畫幅書劄多用後蜀盛產的「薛濤箋」。這種加工染色紙,由唐末女詩人薛濤創制,故而得名。相傳,薛濤在成都浣花溪畔,指導紙工將蜀郡的麻楮白紙,用荷花、雞冠花的花瓣搗成泥狀再加膠汁調研塗抹,改制成雅麗的桃江箋,稱「浣花箋」。有時還徑直把花瓣撒在紙上,加工成色彩斑讕的彩箋,又稱「松花箋」。因「薛濤箋」清新雅致,頗得時人讚譽。李商隱《送崔玨往西川》詩雲:「浣花溪紙桃花色,好好題詩掛玉鉤」。北宋初益州人謝景初在「薛詩箋」的啟發下,又研製出深紅、粉紅、杏紅、明黃、深青、淺青、深綠、淺綠、銅綠、淺雲等色的「十樣箋」。 由於南唐學館畫院林立,文人學子雲集,儘管年年從巴蜀運進大宗紙張,但還是供不應求。李為此詔令有司,重金禮聘後蜀紙工,前來原料豐富的升州轄地六合製造,並設官督辦,就地在南唐境內生產,逐步推廣。至從嘉即位,歙州轄境內的黟縣造紙後來居上,借鑒蜀地的經驗,革新了南唐生產熟宣紙的傳統工藝,獨家生產的「滑如春冰密如繭」的名紙,被欽定為宮廷書畫用紙。適逢從嘉理政重地澄心堂重修竣工,他便將這種質地與性能俱佳的紙命名為「澄心堂紙」,並傳諭有司在宮內專設庫房大加貯存,長期使用。如梅堯臣詩所雲:「江南老人有在者,為予嘗說江南時。李主用以藏秘府,外人取次不得窺。」 澄心堂紙雖然名滿江南,但在南唐滅國後作為戰利品運回汴梁,並未引起北宋朝廷重視,被長期堆置在結滿蛛網、塵埃厚積的庫房裡。詩人梅堯臣對澄心堂紙遭此冷遇大鳴不平:「城破猶存數千幅,致入本朝誰謂奇。漫堆閑屋任塵土,七十年來人不知。」史家劉獨具慧眼,始為禮贊:「當時百金售一幅,澄心堂中千萬軸。後人聞名甯複得,就令得之當不識。」隨後又邀文壇名家享用賦詩,遂使澄心堂紙聲名重振。歐陽修詩雲:「君不見曼卿子美真奇才,久矣零落埋黃埃。君家雖有澄心紙,有敢下筆誰知哉!」梅堯臣詩雲:「寒溪浸楮舂夜月,敲冰舉簾勻割脂。焙乾堅滑若鋪玉,一幅百金曾不疑。」蘇軾詩雲:「詩老囊空一不留,一番曾作百金收。」 |
學達書庫(xuoda.com) |
上一頁 回目錄 回首頁 下一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