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達書庫 > 名人傳記 > 李煜傳 | 上頁 下頁 |
八 |
|
徐知誥上述深得民心軍心的舉措,猶如電閃雷鳴,不脛而走。中原許多有志經邦營國之士,如在江左早負盛名,才氣逸發的韓熙載,長於「書檄、詩賦、碑頌」的史虛白,通曉古今、「辯論風生」的孫晟,「重厚方雅,多識故事」的常夢錫,為南唐草創「一代紀綱」、「禮儀上下」的江文蔚,以及驍勇善騎射,被譽為北方「虎臣」、「名將」的李金全、盧文進等,均不遠千里慕義南來,投身徐知誥麾下,心甘情願為他奔走效勞。 為了招賢納士,謀求治國安民之策,知誥進而又在北部邊境設司派員,物色接待南下衣冠,並先後在府署專設「延賓亭」、「禮賢院」,備置經史百家、琴棋書畫和文房四寶,供名士賢達會友輔仁,察古鑒今,以便他集思廣益,裨補時政。 徐知誥於公務之暇,還親自宴請賓客,借機諮訪缺失,切磋大計,不論尊卑長幼,語有可采,隨即納用。他待人推心置腹,禮賢下士,用人來者不拒,發揮所長。他這種愛才惜才,留人留心的襟懷和風度,深深地感動了四方有識之士。才華橫溢的韓熙載,通過他在中原的懷才不遇和南下江淮後受到的器重,以及奉使中原的對比和感受,用深情的詩道出了肺腑之言: 僕本江北人,今作江南客。 再去江北遊,舉目無相識。 金風吹我寒,秋月為誰白? 不如歸去來,江南有人憶。 由於徐知誥求賢若渴,知人善任,沒出幾年就在身邊聚集了大批肝膽相照的治國能手。宋齊丘即是典型一例。此公雖然博學多識,長於智謀,但卻是一介窮困潦倒、狂狷不羈的書生。與人共事,常常恃才傲物,有時因為一語不合,便拂袖而去。他來到徐知誥門下,仍不改舊習,曾多次怒髮衝冠,提笥出走。每逢此時,徐知誥都寬大為懷,容忍禮讓,遂使宋齊丘感激涕零,發誓與徐知誥同舟共濟,時人因此將他比作南朝劉宋忠心輔佐高相劉裕的劉穆之。他嘔心瀝血為徐知誥謀劃軍國大計,徐知誥怕洩露機密,便經常約他乘更深夜靜的時候,到後園四面環水的孤亭密談,入座後將通往池岸的吊橋收起,以保安全。有時,二人還整日圍爐筆談,用鐵箸在灰燼上寫字,隨時抹掉所談內容,以防事泄。 在徐知誥的感召下,一些與他休戚與共的心腹,即使年邁體衰,也不忍致仕還鄉。王令謀「老病無齒」,執意不肯退出官場,家人勸他掛冠養老,他說:「齊王(即知誥)大事未畢,吾何敢自安?」他多年朝思暮想的「大事」,就是如何協助徐知誥化家為國,造就帝業。在這方面,他們是「心有靈犀一點通」的。特別是吳乾貞元年(公元927年)徐溫死後,知誥自恃羽毛豐滿,吳王楊溥和徐溫諸子軟弱可欺,便撕掉溫情脈脈的忠孝面紗,加快了政治上的篡代步伐。已逾「不惑」之年的徐知誥,在一天早晨,面對銅鏡,用手撫摩著雙頰的白髭,異常感慨地自言自語:「真乃時不我待,此物無情,功業成而吾老矣!」言者有意,聽者更有心。此言一經傳出,他身邊的謀士便心領神會,不約而同地為及早實現他的「功業」四出奔走呼號。 古往今來的歷史證明:凡是要推翻一個政權,總是要先造成輿論。而在人們篤信天命和天意的封建時代,寓意莫測的民謠、讖語,是最能蠱惑人心的。因此,徐知誥的心腹們就充分利用這條最容易深入民心的渠道,對流傳在江南水鄉的民謠《東海鯉魚飛上天》大肆穿鑿附會,為徐知誥登臨皇帝寶座鳴鑼開道。他們不遺餘力,在通衢鬧市和鄉野草廬繪聲繪色地傳播「天意」:東海,徐州之謂也;鯉魚,李氏之喻也;飛上天,坐天下之舉也。東海鯉魚飛上天,蓋徐州李氏坐天下之意也。同時,又廣泛流傳開另一首隱喻李氏興、楊氏衰的民謠: 江北楊花作雪飛,江南李樹玉團枝; 李花結子可憐在,不似楊花無了期。 與這兩首民謠遙相呼應,在揚州街頭又出現了佯狂道人懸鯉行吟,在金陵城裡發生了古刹老僧夜半撞鐘兩樁奇聞。 在江北揚州,有一個頭戴黃冠、束髮蓄髯的佯狂道人,手執一把釣竿,竿頂高懸一尾碩大的木刻鯉魚,連續多日走街串巷,反復吟唱濠梁新鯉將要取代盟津舊鯉,新鯉尚未被人所識的短歌,意在四處尋找世間眾多的「識魚人」。其歌詞雲: 盟津鯉魚肉為角,濠梁鯉魚金刻鱗。 盟津鯉魚死欲盡,濠梁鯉魚始驚人。 橫排三十六條鱗,個個圓如紫磨真。 為甚竿頭挑著走?世間難尋識魚人。 在江南金陵,一天午夜,更深人靜,萬籟俱寂。突然,古城上空晌起一陣急促的鐘聲,驚醒了滿城酣睡的兵民。人們惶恐不安地走出家門,紛紛湧向街心探聽此中根由,全城頓時陷入了混亂之中。徐知誥聞訊大發雷霆,責令有司速將撞鐘人緝拿歸案,並要親自審訊。 待有司將肇事者押解到府,徐知誥方知撞鐘人原是寺廟的一個老僧。問其因,答雲:「《毛詩》序曰:『詩者,志之所之也。在心為志,發言為詩。情動于中而形於言。言之不足,故嗟歎之;嗟歎之不足,故詠歌之;詠歌之不足,不知手之舞之,足之蹈之也。』貧僧夜半撞鐘,乃因偶得好詩一首,內心激動難抑,故而借鐘聲抒懷也!」 徐知誥又問:「何等好詩?使爾如此驚喜若狂!」 對曰:「《詠月》。」老僧當即誦道: 徐徐東海出,漸漸入天衢。 此夕一輪滿,清光何處無? 隨後,老僧又將這首五言絕句詮釋了一番,徐知誥聽罷,不禁心喜。原來此詩的含義竟與童謠《東海鯉魚飛上天》的內涵異曲同工,合若符契!於是,他加以重賞,並悄悄地釋放了老僧。 在緊鑼密鼓的喧囂聲浪湧過之後,紛至遝來的便是徐知誥的親信粉墨登場,輪番演出勸進的鬧劇。他們扮演的角色儘管莊諧不一,但目的都是為了眾星捧月,把龍袍披在徐知誥身上。王令謀不顧病痛折磨,拖著弱不禁風的軀體,搜索枯腸,苦勸徐知誥莫負眾望,順天應人,儘早受禪。李德誠、周本則威逼吳王下詔禪位,並偕百官持詔乞求徐知誥即位。周宗還借給徐知誥圓夢之機,郢書燕說,大講兆應。 據說,徐知誥一日早起悶悶不樂,夫人詢問緣由。 知誥答曰:「夜有惡夢,恐兆不祥」。 夫人開導他說:「夢無吉凶,全在人圓;善於圓夢者可替你排解憂慮。」 徐知誥出門,在庭中巧遇周宗,便問:「吾在夢中路過順天門,突然跌倒在地,是否預示將有厄運降臨?」 周宗聽後,認為正是勸進良機,於是便詭秘回答:「此乃可喜可賀的吉兆也。夢中倒地,日中必有人擁立矣!」接著就撩袍跪拜。 甚至連山林隱士沈彬,從《東海鯉魚飛上天》的民謠中揣摩到其中奧妙以後,也向徐知誥獻詩勸進。他呈送的《觀畫山水圖》題詩中赫然醒目的一聯便是: 須知手筆安排定, 不怕山河整頓難。 徐知誥及其同黨就是經過這番精心策劃,穩紮穩打,循序漸進,水到渠成,在「知命」之年登上帝王寶座的。 |
學達書庫(xuoda.com) |
上一頁 回目錄 回首頁 下一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