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達書庫 > 名人傳記 > 李煜傳 | 上頁 下頁


  隨後,朱瑾用手提著徐知訓那顆血淋淋的頭顱出府,嚇得徐知訓的隨從作鳥獸散。朱瑾翻身上馬直奔王宮面奏楊渭:「臣朱瑾今日已為大王除害,從即日起大王得以親政矣。」膽小怕事的楊渭見狀大驚,嚇得魂飛魄散,忙用衣袖掩面,不敢再看。因為朱瑾與其父同輩,又與其母同姓,所以楊渭平日稱朱瑾為「舅」,此時仍按舊稱哀求朱瑾:「舅自為之。甥不敢知。」朱瑾見他膽怯如鼠,不禁大失所望,便厲聲地呵斥道:「汝果真是一個扶不起的阿斗!孺子如此軟弱無能,吾怎能與汝共成大事。」說著,便憤然將徐知訓的首級朝著王宮內的圓柱擲去。這時徐知訓的親兵已像潮水般向王宮席捲而來,朱瑾在宮中不敢再多停留,便提劍向外衝殺。不料前面宮門緊閉,朱瑾只好返身奔向後園,試圖翻牆脫身,結果墜地折足。他自知難於倖免,便在絕望中仰天長歎道:「吾為萬人除害,以一身擔禍,當死而無憾矣!」接著便將手中利劍猛朝頸部一橫,倒地殞命。

  久受徐知訓欺侮和壓制的徐知誥,得到鎮守揚州附近蒜山渡口的心腹馬仁裕的急報,星夜引兵渡江入城控制局勢,接替徐知訓執掌吳政,解了長期鬱積心頭之恨。因為在徐知訓的心目中,徐知誥是遲早要除掉的政敵。徐知訓平日極度蔑輕徐知誥,稱他為「乞子」。不屑與他以手足之情相待。有時乘徐知誥到揚州覲見吳王之機,邀請徐氏兄弟痛飲美酒,徐知誥恐其居心不良,回避不至,徐知訓使直言不諱地說:「『乞子』不欲酒,欲劍乎?」一次,徐知誥應邀到場飲酒,徐知訓又事先設下埋伏,欲趁機使人殺之。幸虧良知未泯的徐知諫暗中以足碰撞徐知誥的足踝,徐知誥才藉口如廁逃脫。而窮凶極惡的徐知訓卻不依不饒,又命殺手刁彥能前去追殺,刁彥能不忍加害徐知誥,中途而返。屢涉險境的徐知誥,終於等來了化險為夷的時機。

  吳仍稱唐天十六年(公元919年),徐溫為了改變自己權重位輕的處境,一再鼓動文武同僚擁戴楊渭稱帝。楊渭身不由己,宣佈正式立國,舉行大赦,改元武義,建宗廟、社稷,置百官、宮殿,文物制度均用天子禮儀,只是不稱帝號。同時,拜徐溫為大丞相,都督中外軍事,封東海郡王;授徐知誥為左僕射,參知政事。又立諸子弟為各郡郡公。廬江郡公楊頗有才幹,不甘寄人籬下,對其兄所為憤憤不平,慨然歎息道:「父輩創業歷盡千辛萬苦,而今家國為何拱手讓於他人?」

  翌年五月,楊渭病危,召徐溫自金陵入朝商議立嗣大計。楊渭說:「當年蜀先主劉備臨終時,曾向丞相諸葛亮托孤:『嗣子不才,君宜自取』。……」未等楊渭說完,徐溫便言不由衷地回答:「吾王此言差矣!臣當初假如有意竊位,當在誅殺叛逆張顥時信手輕取,何須拖延至今?楊氏天下不容他人染指,即使無男,有女亦當擁立。朝內倘有圖謀不軌者,定斬不赦!」於是,他便以楊渭的名義下詔,迎丹楊公楊溥來揚州監國。不久,楊渭病逝,楊溥正式嗣位,但傀儡地位未變,仍被徐溫操縱在手中。

  吳順義七年(公元927年),徐溫病故。徐知誥秉承徐溫衣缽,又擁楊溥稱帝,改元乾貞。爾後故伎重演:自鎮金陵遙控吳政,命其長子景通留守揚州輔政。吳天祚元年(公元935年),楊溥迫于徐知誥權傾朝野,又加以尚父、太師、大丞相、大元帥,進封齊王,備殊禮,特准他以升、潤、宣、池、歙、常、江、饒、信、海十州之地建立國中之國。隨後追加「九錫」,即古代帝王賜給有大功、有權勢諸侯的九種禮物。據《公羊傳》何休注說:「禮有九錫:一曰車馬,二曰衣服,三曰樂則,四曰朱戶,五曰納陛,六曰虎賁,七曰弓矢,八曰鐵鉞,九曰鬯。」封大國,受九錫,享殊禮,這是西漢王莽始創的「禪讓」前奏曲。徐知誥也是先受九錫,隨後禪代的。

  吳天祚二年(公元936年),徐知誥正式建立大元帥府,設吏、戶、禮、兵、刑、工六部及鹽鐵官。吳帝被迫下詔,以金陵為西都,默認徐知誥與他平起平坐。吳天祚三年(公元937年),他在殺掉長於弓馬的吳國宗室、臨川王楊以後,便授意楊行密時代的勳舊周本、李德誠率眾臣上表,請吳帝冊命徐知誥扮演「受禪老臣」角色,領銜主演一齣迫使楊溥「禪位」的逼宮戲。先是更名為「徐誥」,以示有別于徐氏兄弟,並追尊徐溫為「太祖武王」;繼之正式稱帝,定都金陵,國號曰齊,建元升元。為了收買人心,追封義父徐溫為「義祖」,以示不忘徐氏收養培育之恩。又堂而皇之,封楊溥為「讓皇」。轉年兇相畢露,派兵將楊氏家族自揚州強行遷往潤州丹陽宮。楊溥在乘舟南行時百感交集,吟了一首淒慘悲戚的七律《渡江》:

  江南江北舊家鄉,二十年來夢一場。
  吳苑宮闈今冷落,廣陵台榭亦荒涼。
  煙迷遠岫愁千點,雨打孤舟淚萬行。
  兄弟四人三百口,不堪回首細思量。

  為了穩坐江山,號令天下,知誥即位後更煞費苦心尋「根」覓「祖」,與李淵建立的大唐王朝賡續家譜,自認唐室吳王李恪後裔,複易姓更名為李,並改國號為唐,史稱南唐。追尊其高祖李恪為定宗孝靜皇帝,曾祖李超為成宗孝平皇帝,祖父李志為惠宗孝安皇帝,父李榮為慶宗孝德皇帝。

  南唐的締造者李,字正倫,因為出生在彭城(今江蘇徐州),又被呼為彭奴。史書稱之為南唐烈祖或先主。

  李自幼家境貧寒,六歲喪父,八歲又喪母,從童年開始就成為一個「處處無家處處家」的流浪兒。在唐末兵荒馬亂的年月裡,他曾一度棲身濠州名刹開元寺。該寺建于唐玄宗開元年間,故而得名。寺內潛龍殿,則因李幼年寓居於此而得名。唐乾寧二年(公元895年),楊行密攻取濠州得勝,特到開元寺拜佛佈施。在禪房留宿期間,他發現服侍他的小和尚相貌英俊,神態機靈,在同老僧的交談中又得知他老實勤快,孤苦無依,於是便同該寺住持商量,為這個剃度的孩子贖身,收為養子。

  在唐末五代時期,收認養子,是極為盛行的一種社會風氣。它起源於私兵招募制。當時的藩鎮軍將,為了立功名,位將相,取天下,爭相收認義子,與驍勇善戰的部屬結成死黨,號稱「義兒軍」。《新五代史》為了反映這種「以利合而相資」的社會現象,專門設有《義兒傳》。

  楊行密將李帶回揚州之後,遭到了親生諸子的激烈反對。他們都嫌李出身低賤,有辱正在發跡的楊家門風,不屑與他以兄弟相稱。楊行密迫於府內不容,只好忍痛割愛,將他推薦給部將徐溫。

  徐溫是一個俠肝義膽的草莽豪傑,在唐末亂世,冒著生命危險,靠武裝販鹽為生。因為在封建時代,煮鹽販鹽,向為官府壟斷,平民不得問津,違者要坐牢斬首,所以販鹽者多是鋌而走險的強人。徐溫後來敢於追隨楊行密起兵,成為「黑雲長劍」軍的風雲人物之一,便與這段經歷有關。他是楊氏部將中的佼佼者。當初追隨楊行密攻破宣州(治宣城,今安徽宣城)後,楊氏手下諸將忙於搶掠金銀財帛,惟獨徐溫帶兵把守糧倉,賑濟饑民,為楊氏得民占地立下了汗馬功勞。楊行密由此對徐溫更加信任和器重,兩人遂結成莫逆之交。所以,當楊行密要徐溫將李收為養子,徐溫欣然從命。於是,李從此改姓為徐,名知誥。

  徐知誥到徐府生活伊始,就深得義父義母的鍾愛。他恪守子道,孝敬徐溫夫婦勝似生身父母,朝夕起居,承顏侍膳,俯躬迎奉,事事細緻周到,處處溫順恭謹。他那超群的智慧和才華也隨之脫穎而出。在言談舉止、待人接物方面,不僅與尋常百姓家的同齡少年相比出類拔萃,就連徐氏子弟,也個個望塵莫及。徐知誥九歲那年的一天黃昏,徐溫在書房裡令其取火掌燈,他靈機一動,借物抒懷,用手舉著燈盞,望著燃燒的燈芯,邊向書案走動,邊自言自語地吟出四句詠燈詩:

  一點分明值萬金,開時惟怕冷風侵。
  主人若也勤挑撥,敢向樽前不盡心?

  深諳世故、老成持重的徐溫,馬上覺察到這是一首語義雙關的詠物詩,內中蘊含著令人深思的哲理,尤其是後兩句更有弦外之音。他的心不禁為之一怔,又驚又喜,暗暗想到:「好個機靈鬼,這是向我傾訴他遭遇的酸楚,也是埋怨我沒有對他栽培重用啊!」當時,出於主人兼養父的矜持,徐溫在養子徐知誥面前未動聲色,可內心卻產生了日後定要對他特殊關注的念頭。


學達書庫(xuoda.com)
上一頁 回目錄 回首頁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