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達書庫 > 名人傳記 > 陸遊 | 上頁 下頁
一〇


  §4.戰和之間浮複沉

  孝宗即位之初關心武事,有收復失地的意圖。他對於文學也較感興趣。一天他和周必大談起李白,問當世有誰可比。周必大說惟有陸遊。

  於是陸遊的「小李白」稱號傳開來,詩名日盛。紹興三十二年十月,知樞密院事史浩、同知黃祖舜力薦陸遊「善詞章,諳典故」,召對便殿,孝宗說他「力學有聞,言論凱切,」賜進士出身,破例以文章進用,擢兼編類聖政所檢討官,事修《高宗聖政》及《實錄》。

  孝宗起用深孚眾望的張浚為江淮宣撫使,籌劃北伐事宜。南京政府一時彌漫著抗戰氣氛。陸遊也熱情高漲,積極上書言事。十一月,陸遊作上殿劄子三份,其一提出孝宗詔訟不得堅決執行的問題,建議「仍命諫官禦史及外台之臣精加考核,取其尤沮格者棄之,不惟聖澤速得下究,亦使文武大小之臣,聳然知詔令之不可慢如此,突聖政之所當先也。」

  其二針對「承平既久,日趨於文,放而不達,未流愈遠,浮虛夫實,華藻善道」的官僚機構現狀,建議改變形式主義和義牘主義的作風,「明詔輔臣,使帥其局,」「繁碎重複,無益實事者,一皆省去。」第三份劄子勸諫孝宗效法歷代仁主「恭儉」、「愛民」,「積德深遠」則「卜世長久」,希望看到孝宗皇上「福祿川至,治效日見,年谷屢豐,四夷章服」,「況中原故地,其有不復者哉。」三封劄子,切中時弊,既顯出陸遊的識見,也流露出一份拳拳忠君愛國之心。

  隆興元年(1163年),張浚進樞密使都督江淮東西路軍馬。

  陸游欣然呈上《賀張都督啟》,表示敬意與期望:「……仰惟列聖之恩,突被中原之俗。

  耕田鑿井,舉皆涵養之餘;寸地尺天,莫非照臨之舊。

  豈無必取之長算,要在熟講而緩行。顧非明公,誰任斯事。不惟眾人引頸以歸責,固亦當虛心而仰成。」「熟講而緩行」是陸遊的見解,即不要急於求成,不打無準備之仗。這是在朝野上下一片反攻呼聲中發出的冷靜的提醒。「虛心」也是善意的忠告。所以張浚對陸遊頗有好感和敬意,對陸遊說:「吾子異時當以功名顯。吾少時在熙河,從事曲琦授兵法,所謂老曲太尉也。今當以付子。」陸遊自知只能紙上談兵,婉言謝絕。

  這時陸游在朝中是頗受重視的。他有文才,也有主見,又能得體地表達和嚴密地論說,所以常被請去起草一些機要文書。元月二十一日,中書省和樞密院決定爭取西夏牽制金之右臂,請陸遊擬《代二府與夏國主書》,正文說:「昔我祖宗與夏世修盟好,豈惟當無事時,共修安平之福,亦惟緩急同休戚,恤災患,相與為無窮之托。中更變故,壤地阻絕,雖玉帛之聘弗克往來,然朝廷未嘗忘祖宗之志也。乃者皇天悔禍,輿圖寢歸,會今天子紹登寶位,慨然西顧,宣諭大臣曰:『夏,二百年與國也,豈其不念舊好而忘齊盟哉?』某等恭以國主英武聰哲,聞於天下,是敢輒布腹心于執事,願留神圖之。惠以報音,當告於上,議所以申固歡好者。同心協慮,義均一家,永為喜鄰,傳之萬世,豈不美歟!」這封圖書,以嫺熟的、華美而端嚴的外交辭令,從遠祖的友好邦交起筆,將中間的糾葛輕輕一筆帶過,著重表明今朝宋主的結盟心意,申以唇亡齒寒之理,動之以鄰國相依之情,基於爭取外援的目的,表達永為善鄰的良好心願,確實非大手筆不能為此文,與李白當年醉草嚇蠻書有異曲同工之妙。

  陸游的才能在此充分顯示出來。二月間,丞相陳康伯史浩、樞相張浚欲招諭中原士民和據有州郡的豪傑配合王師殺敵,並鼓動金軍將士起義,撰寫《蠟彈省劄》的重任,自然非陸游莫屬。按規定,這類機要文件當由中書舍人起草,可是卻請陸遊執筆,足見陸遊的受器重。他也對此感到無上光榮,後來有詩追憶:「往時草檄喻西域,颯颯聲動中書堂。」張浚作為任在身的主將,積極準備北伐。

  他根據「虜兵困於西北」的傳言及吳玠在陝甘方面孤軍與金相持的情況,擬請趙建「臨幸建康,以動中原之心,」並「屢奏欲先取山東,」以援吳玠。左僕射史浩則反對這一孤軍深入京東的計劃。陸遊一直是主張穩紮穩打的,支持史浩的觀點,代他作《代乞分兵取山東劄子》進諫:「臣等恭睹陛下特發英斷,進討京東,以為恢復故疆,牽制川陝之謀。

  臣等獲侍清光,親奉睿旨,不勝欣抃。然亦有惓惓之愚,不敢隱默者。

  竊見傳聞之言,多謂虜兵困於西北,不能複保京東,加之苛虐相承,民不堪命,王師若至,可不勞而取。若審如此說,則呆伐之兵,本不在眾,偏師出境,百城自下。不世之功,何患不成。萬一未至盡如所傳,虜人尚敢旅拒,遺民未能自拔,則我師雖眾功亦難必,而宿師於外,守備先虛。我猶知出兵京東以牽制川陝,彼獨不知侵犯兩淮荊襄以牽制京東耶?」這一段,先樹起靶子,但不直攻,而先迎合,盡言皇上英斷之不僅可行且必成不世之功,但留下餘地——這是在傳言屬實的前提下。而後委婉地舉出「萬一」的情形——假如傳言不實,那麼南宋宿師於外無功,內部守備已虛。

  陸遊雖只說這是「英斷」不及的「萬一」,孝宗自然知道它是很有可能,豈會不明了其利害關係?末句反問相當有力,南宋能想到出兵京東以牽制川陝,金朝自能想到攻兩淮荊襄以解京東之圍,這是相當有見地的話,能站到敵方的立場看問題,預卜其圍魏救趙之策,可見陸遊還是有一定軍事、政治才能的。尤其是他善於論說,圍繞中心論點旁敲側擊,迂回婉轉,以退為進,愈隱愈顯,在與皇上的書面交流中既識大體、有分寸又從容自如、盡言盡意,表現出高超的文才與辯才。這樣,他下一段提出的策略——「為今之計,莫若戒敕宣撫司,以大兵及舟師十分之九固守江淮,控扼要害,為不可動之計;以十分之一,遴選驍勇有紀律之將,使之更出迭入,以奇制勝。俟徐、鄆、宋、亳等處撫定之後,兩淮受敵處少,然後漸次那大兵前進。」——就很容易被孝宗採納了。從後來的戰事看,張浚是接受了史浩、陸遊等的意見的,沒有進舟山東,而是列兵淮上。只是這時,陸遊卻不能再參與籌劃了,他因言事而觸怒孝宗,被調離臨安。


學達書庫(xuoda.com)
上一頁 回目錄 回首頁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