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達書庫 > 名人傳記 > 李時珍 | 上頁 下頁
二〇


  在世界醫學史上獨樹一幟的切脈,此切脈法是我國傳統中醫學中的望、聞、問、切中之一,已有數千年歷史,歷代醫家積累了豐富的經驗,留下了不少脈學專著。但脈學中存在不少頗有爭論的問題。李時珍批判地繼承歷代醫家的脈學思想,結合自己的臨床實際經驗,充實發展脈學理論體系,撰寫脈學指南——《瀕湖脈學》。

  脈學發端于《黃帝內經》。扁鵲被稱為脈學之祖。

  從《脈經》問世到李時珍時代,經歷千年發展曲折的道路。在理論體系上,沒有大的突破。六朝時高陽生編寫了《脈訣》,託名王叔和撰,因該書採用歌訣形式,易誦易記,書中雖錯誤很多,仍流行不衰。一直延續到李時珍的父親在其所著《四診發明》中,對《脈訣》的錯誤曾予以糾正,並對宋代崔紫虛(嘉彥)用四言詩寫的《脈訣》(《崔氏歌訣》)加以修改。李時珍繼承並發展他父親的思想,寫成二十七脈的《體狀詩》、《相類詩》、《主病詩》和《分部詩》。

  因《脈訣》書中錯誤很多,理論不清,初涉醫學的人也不易瞭解,因此李時珍於公元1564年,在其父親所著的《四診發明》和前人所著的《脈經》基礎上,編著了《瀕湖脈學》,使長期以來醫家的臨床經驗得以發展並加以總結。用新的科學內容去充實《脈經》,建立新的脈學體系,王叔和撰《脈經的旨趣》,主要是從難到簡,把脈象歸納為24脈。李時珍在瀕湖脈學》中把脈象發展為27種,李時珍並按對立統一原則,將相反相成的脈象,如浮與沉、遲與數、滑與澀、虛與實、長與短、洪與微、緊與緩,排列連起,便於人們前後比較,仔細琢磨其間的區別與聯繫,繼承前人脈學思想,突出浮、沉、遲、數四脈,更具有深刻用意。李時珍將原來24脈發展為27脈,其旨在於由簡單而充實,發展已有的經驗;進而從27脈中突出浮、沉、遲、數四脈,則是以簡單的言語說明道理,便於掌握綱領。這樣就恰當地處理了博與約、繁與簡的辯證關係。在脈象的分類上,李時珍也作了新的發展。《瀕湖脈學》仍以陰陽類脈,又首創四分法,提高了脈學的實用價值和科學性。既有批判繼承,又著重于新的創造。

  為便於初學與記憶,《瀕湖脈學》仍以詩歌韻體,易誦易記,科學內容,輔以喜聞樂見的形式,大受後人歡迎。全書深入淺出,通俗易懂,其中脈理闡述精闢,言簡意賅,為歷代醫家所喜歡。此書於1927年流傳在國外,並被譯成德文,1929年又刊行於萊比錫,風靡世界醫苑。

  公元1572年,李時珍研究奇經,寫出《奇經八脈考》。他對於經絡學的研究,也表現出超群卓越的才能。

  祖國醫學認為人體是一個有機統一的整體,全靠經絡系統來交通臟腑、營衛、血氣。經絡之中,有正經,還有奇經。且詳於「正」,而略於「奇」,當時人們都十分遵循精典古籍,不敢越雷池一步,對此,李時珍感到憾事。李時珍在研究脈學過程中,對奇經尤為留意,這是他的又一項開拓性科學研究。李時珍將散見於《內》、《難》等醫典中關於奇經的論述作了深入研究,系統整理,對歷代醫家眾說紛紜,莫衷一是的問題,進行精心考辨,根據自己的實踐經驗,作出詳細論述,從而使人們對奇經有了完整系統的認識,發現奇經八脈在人體之生理、病理,以及辨症論治各方面,都佔有重要地位。奇經八脈的名稱是:任、督、沖、帶、陽踐、陽維。《奇經八脈考》,是李時珍總結整理出來的關於奇經的特殊切診方法。李時珍在《奇經八脈考》之後,繪有《氣口九道脈圖》,他認為奇經八脈,世上都無人知道,今繪此圖的目的就是為世人揭開這千古之秘。

  《瀕湖脈學》根據臨床經驗,奇經八脈為主的病症,在此一一作了論述。《奇經八脈考》的撰寫,是李時珍對祖國醫學發展又一創造性貢獻。

  李時珍本來留下許多記錄一生親身實踐經驗成功的醫案,並曾將此編撰為《瀕湖醫案》一書,只可惜早已失傳。只有十多條醫案保留在《本草綱目》一書中,每條醫案都是理、法、方、藥的具體運用,非常寶貴。每個醫案,都有一個李時珍為他人治病的小故事。

  一則醫案記載:有一個患者十分喜歡喝酒,常常狂飲。在一個非常寒冷的季節,有一天因去墓地哭祭母親而受了些涼,生了病而且十分怕冷。每餐飯必須吃薑蒜,否則就不能下嚥。發病的時候,從腰到胸口都脹痛,頻繁地小便,想吃酸東西,出現吐水、腹瀉、陽萎、昏厥等症狀。服用了許多醫生開的溫脾、勝濕、滋補、消導等各種藥,可都是時好時壞。於是找到李時珍。李時珍在古方的基礎上加了些改變,終於治癒了此病。後來他在醫案中記載:這是由於不注意調節饑飽勞逸,傷了體內元氣,抑制了體內清陽之氣的流通散發。他開出了「用升麻葛根湯合君子湯,加柴胡、蒼術、黃芪煎服」的藥方並讓患者服了藥後,喝一二杯酒。那人照此方服後,效果非常好。喝了藥後,覺得清氣上行,胸膈十分暢爽,手腳都暖和過來了,頭腦清晰,眼睛明亮,精神煥發,各種病症都沒了。每次一復發只要照此方服一劑藥就好了,真是神了。要是減去升麻、葛根,或者不喝酒,藥效就會差一些。


學達書庫(xuoda.com)
上一頁 回目錄 回首頁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