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達書庫 > 名人傳記 > 李時珍 | 上頁 下頁


  §三、重修本草

  李時珍以畢生的精力研究醫學、藥物學。他平生最大的愛好就是讀書,在讀書時,從不被古人舊說所束縛,善於獨立思考,勇於超脫創新。他在行醫後,從治療實踐中,開始感到原有「本草」書的內容與當時現實的醫學、藥物學發展有了很大的距離,其中有很多因不斷地傳抄出現了錯誤。

  所謂本草,指的就是中藥。中藥內容豐富,種類繁多,凡是鳥獸蟲魚、金石草木,都可以入藥,其中以草木類植物藥占多數,所以稱中藥為「本草」;凡是講藥物的書都以「本草」命名。

  我國最早有記載的「本草」書是漢代的《神農本草經》,它總結了秦漢以前我國人民研究藥物的成果,記載了365種藥物。南朝醫學家陶弘景在《神農本草經》365味藥的基礎上,增加了魏漢以來各位名家醫師所用的新藥365種,是本草學發展的重要里程碑,取名為《本草經集注》。在這本書中,陶弘景開始對藥物進行了分類,每類藥之下分為三品。唐代蘇恭主持修訂了《唐新本草》,將藥重加分類,並附有藥圖和《圖經》宋代掌禹錫、林億等人主修了《嘉祐補注本草》等,增加了許多外國藥材,特別是1082年四川名醫唐慎微編修的《經史證類備急本草》簡稱《證類本草》,收藥達1746種,是歷代「本草」

  書中比較完備的一種。其採納經史百家、佛書、道藏有關本草論述,結合民間經驗,總結了北宋以前的藥物學成就。其後宋代大觀、政和及紹興時均校訂刊行過此書,分別有《大觀經史證類備急本草》(即《大觀本草》),《政和經史證類備用本草》(即《政和本草》)和《紹興核定經史證類備急本草》(即《紹興本草》)等名稱,但內容並無較大變動。這本書是本草學的垘本,「人皆指為全書,醫則目為奧典」。

  到李時珍的時代,很多年過去了,藥物學知識有了新的發展。隨著礦業生產的發展,提供了新的礦物藥。對外貿易發達,傳入許多新的「番藥(外國藥物)」,專題研究地方藥物的「本章」著作也相繼問世,如蘭茂著的《滇南本草》等,這些都帶來了不少對「本草」的新認識。

  無論在采藥、讀書,還是看病時,李時珍每每遇到一件有關藥材的事,都要思考這樣一個問題:為什麼不能編一部超過《證類本草》的書呢?李時珍是一個好尋根究底的人,在參閱對照前人的著作時,一方面敬佩先輩們作出的巨大貢獻,同時,在另一方面也發現他們在理論上、觀察上存在一些錯誤,需要補充和糾正。另外,書本在傳抄刻印過程中,也產生了不少錯誤的地方,需要校勘和整理。

  有一次,李時珍到黃州城的書市上看看有沒有新近刊出的書籍。回家時,路過官醫局的門前,看到一位農村老漢提著一包藥匆匆走出官醫局的大門,這時,從門內出來一位醫師,高聲地對老農說:「老丈,你在煎這劑藥時,等到水開了三次之後,一定要放一塊錫進去,輕輕攪拌一下,再等藥沸騰一會兒藥才算煎成了,千萬不要忘記啊!」

  李時珍在旁邊聽了這話,不禁大為詫異。心想:我看過不少藥書,還沒有見過有如此煎藥的方法。於是,他走上前去,對那位醫師拱了拱手,說:「老先生,剛才您吩咐那位老丈,叫他在湯藥中放進一塊錫,不知是治的什麼病?」

  老醫官看到站在面前的是一位恭敬的年輕人,就微笑著說:「小老弟,你是不放心還是對這味藥感興趣呀?老朽我雖然無能,但開處方時總是根據古人的成法,半點也不敢胡來。」說完,從左邊的衣服袖口內抽出一卷書來,遞給李時珍,說:「你看看這本書上的記載就明白了。」

  李時珍接過那本書,在老醫官指點的那一面上,看到果然清清楚楚地寫著:「本藥煎至三滾後,投錫一塊」的幾個大字。他困惑不解地對老醫官問道;「錫在這劑藥中起什麼作用呢?」

  老醫官又笑了笑說:「醫者,意也。在這裡古人的深意我猜度不了。老朽學識淺薄,未能深究到底,但是,既然書上是這樣寫的,我想自然有它的妙用吧。」

  說完,拿回書拱拱手就走進了官醫局。

  李時珍在回家的路上,百思不得其解,因為錫與那劑藥毫無聯繫。一到家,李時珍馬上將這件事告訴了父親李言聞:「父親,我今天在官醫局門口看到一個奇怪的投藥方法:湯藥煎到三滾後要投進一塊錫。

  而且,在老醫官拿的一本醫書上就有這樣的記載。」

  他接著說:「父親,您見過這樣的方劑嗎?」


學達書庫(xuoda.com)
上一頁 回目錄 回首頁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