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達書庫 > 歷史小說 > 李蓮英 | 上頁 下頁 |
三三九 |
|
「這是各項支出的清單,請二老爺過目。」蔣積德掏出了那個單子,遞了過來。李蓮英接過單子,一條一項地看。看完了,抬起頭,向大家看看,又點了點頭,說,「照這樣安排,還說得過去,不過,我總覺得這麼大一件事,就花五十萬兩銀子,少了點,所以想再加進去五十萬兩,把這喪事辦理再體面點,所以還望諸位回去跟升泰說,要把當前這種安排再擴大一倍,辦得越排場越好!」 幾位鄉紳早已目瞪口呆,還要加五十萬兩,這可往哪兒花呀?真是犯愁。但也不能頂撞李蓮英,只得「喏」,「喏」而應。 李蓮英也看出他們有點失態,便說:「辦這麼大一件事,花那麼點銀子,不算啥!家母辛苦一世,貧苦慣了,為了我們這幫兒女,可是受累了,作兒女的,怎麼能知恩不報呢?諸位說是不是?」 「是,是!」 「所以說,這次喪事,一定要辦得分外隆重,儀式要特別講究。要我看,這殯儀就按京城裡的規矩,需要的儀仗、工匠,直接從京裡請得了。再就是酒席,招待客人,不論是誰,都得用上等的酒菜,在大喪期間,能讓三鄉五裡的鄉親們都不動煙火,那才是我的心願呢!凡是來弔唁的,不管他是誰,鄉紳也好,平頭百姓也好,佃農也好,乞丐也好,只要能來,都要發給孝服,給他們飯吃。儘量多搭些席棚,白天呢,可以用來待客,晚上,可以讓他們住宿。開靈期間,一定要讓李家的祖宗風光風光,要天天祭拜,而且從家門到墳場的路,要早早鋪平夯實,路邊的樹上,都要紮上白綢子,墳場上要搭三道,不,五道牌坊。……還有別的,你們回去和升泰、世泰他們商量,越排場越好,不要怕花錢。」這幫鄉紳,真是給弄迷糊了,不知道這李家哥兒幾個為什麼這樣花錢,好像跟錢有什麼仇。真是他媽的不一樣,幾十年前,他李家算個啥呀,不就是因為出了個太監,這氣勢一下子就不一樣了。真是,怎麼就沒想到讓自己的兒孫去做太監,光耀光耀門庭呢? 李蓮英吩咐完了。幾個鄉紳都已銘記在心,便要起身告辭,即日返回,被李蓮英擋住了,說:「你們幾位,也不常到京裡來,這次為了家母喪事,不辭車馬之勞,既然來了,就得住上幾天,在這裡玩幾天再回去。」又對站在他身邊的李成武說:「一定要把這幾位叔叔侍候好了,我宮裡事忙,這就回去了!」 「是!」李成武應得非常乾脆。 李蓮英回宮去了。幾位鄉紳在李成武的陪同下,在京城遊玩了幾天後,乘車回大城去了。回到大城,把見李蓮英的情況向李升泰和李世泰做了交待。接著便是準備,把原來的安排又擴大一倍。 到了光緒三十二年二月,葬禮的一切準備都完成了。李升泰派人通知了李蓮英,李蓮英準備親自扶棺回鄉,就到慈禧太后這裡來辭行。見了慈禧,跪下道:「老佛爺,奴才的母親去年冬天去世,因陵墓未修,寄葬京效,現陵墓已成,想親自在護送母靈回籍發葬,求老佛爺恩准!」 「你是個孝子,這我知道,護送母柩回籍,也是大事,你去吧!我給你兩個月時間,葬了你母親,早些回來!」 「謝老佛爺恩典!」李蓮英叩了頭,回弓弦胡同去了。回到家裡,安排運靈。他親自扶靈柩到通州,裝上船,由李成武、李福德、李福康由水路護送,李蓮英則乘車先行回鄉。到了李賈村家中,把各項安排遍覽一番,覺得還算滿意,遂安排靈車,準備接靈,但靈船即遲遲未到。 原來,李蓮英在北京雇了幾個押靈的人,這幾個人全是旗人,對李蓮英的猖狂很是看不慣,想拖延運送時間。到了天津附近,起了風,而且很大,幾個押靈的便借大風之故,將船上插著的李字大旗給拔掉了,扔到河裡。船上沒有了這旗子,就等於沒了通行證,到了大紅橋一帶,給水上檢查署的嘍羅擋住了。當頭的一個對著他們高喊:「喂,幹什麼的?停下?媽的,停下!」因為是晚上,這幫嘍羅怕是土匪的船,不敢靠近,只一個勁地喊。 那幾個旗人見喊,就停下了船。那嘍羅們看他們不像土匪,便壯著膽子跳上船來搜查。李成武哥兒仨在船上睡得正香,被吵醒了,出來見一幫官兵在船上亂翻,開口便罵:「幹什麼?媽的,瞎了狗眼了,也沒看是誰家的船,竟敢亂搜!」 「凡是在這塊水面行走的船,沒有爺爺不敢搜的,不敢扣的!怎麼著,不服氣,爺們沒酒喝了,就不高興,不高興就要扣你小子的船!這是哪的船,黑更半夜,偷偷摸摸地幹嗎? 扣下來!」那領頭的嘍羅趕橫的。 「媽的,我讓你扣!」說著,李氏三兄弟便上來抓住那嘍羅便打。 「想打架,早說呀!」一幫嘍羅一擁而上。李氏三兄弟被打得鼻青臉腫,給綁了起來,船也扣押下來了。李蓮英左等右等,等不回靈船,急了,派人到天津漕司去問。漕司一查,才發現這一幫嘍羅惹禍了,敲竹槓竟然敲到李大總管頭上來了,便把這幾個嘍羅抓了起來,給李氏三兄弟松了綁,療了傷,派兵把李母靈柩押送回大城。靈棺先被請入李府莊園,在大廳中設立靈堂。 李母的靈堂設在大廳正中。靈前擺放著香案,香案上放著一尊大大的紫金香爐,其中香煙整日不斷,繚繞似是仙氣。 供桌上所擺的供品,幹鮮水果,四季糕點,山珍海味,應有盡有,且每天早、中、晚三番替換。大廳四壁,掛滿了王公大臣們送來的挽聯挽帳,長短不一,參差有致。院子的廊柱和門窗,皆裹以白綢黑紗,大門上的金字匾額早已撤換了下來,掛上了「當大事」三個字。大門、儀門、三門全部大開,從大門外就能看到肅穆的靈堂。院內院外所有的樹木、花草,也都給紮上了白花,李府的孝男孝女,遠親近朋,個個都是頭戴白帽,身著白袍,腳上白布蒙鞋。整個李府,除了李母的靈棺是棗紅色之外,全是白的。再看那口棺材,以棗紅大漆塗色,上雕全漆花卉,前面是五福捧壽,後面是一簇蓮花,兩側四季花卉簇擁,棺蓋之上,皆是彩繪的牡丹,甚是輝煌。 每到夜晚,靈堂內外,燈籠齊明,亮如白晝,更有香煙繚繞。 步入其中,如入仙境。 李蓮英早從北京請來一大批喇嘛,李升泰手下的地方鄉紳們,也把周圍幾個縣的和尚、道人全請了來,整天參禪誦經,超度李母的靈魂,做祭壇,做道場,走金橋,走銀橋,以各種方式使李蓮英的母親順利地升入天堂。 每天早晨,開靈之時,要鳴神槍,八杆火銃輪番鳴放,夾雜著鞭炮,近處的人震耳欲聾,遠處聽去還以為又發生了什麼戰爭。李蓮英的母親生前非常喜歡看戲,可能是當時中國文化的殘缺吧,看戲是當時中國婦女的普遍愛好。所以,李蓮英從京城裡請來了正宗的京戲,戲臺搭在陵園的門邊右側;李升泰派人從保定請來了河北梆子,安置在陵園門外左側,兩台戲對著唱。由於李家出手大方,所以戲班更是買力氣唱,讓一些平時沒有機會去看正宗戲班演出的人們過足了戲癮。另外還有三四夥唱著小調,敲著鑼鼓傢伙的小戲班,星布于李賈村的一些角落,為李家捧場。每天祭奠李母的人群和前來看熱鬧的人,絡繹不絕,此來彼往。 無論是請來念經的,唱戲的,還是幹雜事的,甚至前來看熱鬧的,都受到了李家的款待。為招待來客而搭起的席棚就有兩排,長長的,中間形成了一條細長的胡同。胡同兩邊景色一模一樣,桌椅板凳,一律齊備。白天,用以招待賓客,大擺筵宴;晚上,則供那些雇來的雜工和無家可歸的乞丐們住。所以,李賈村不但衣著華貴的達官來來往往,而且衣衫襤褸的乞丐更是成群結隊。 招待賓客的酒席,那絕對是上等優等的。按照當時的規矩,大城流行的最高級別的宴席叫「十三碗」,就是四邊,一邊一個涼碟,四個小碗,一邊一個,做酒席,隨吃隨添,供應不斷,中間九個大碗,作飯菜,其中盛的全是整雞、整魚、整鴨。每天早、中、晚三頓,每次開四十席,走了一批,又坐上了一批,批批相連,使三頓飯基本相連。那些整年見不到腥渾的老白姓則是趁機大吃特吃,喜不自勝,而廚中的大師傅,則是苦不堪言,雖是冬天,卻也是汗流滿面。李蓮英則極力表現出皇家的氣派,表現出自己的大方。只要能到他家來湊熱鬧,也不管是聽戲的,還是看熱鬧的,一律入席。李蓮英揚言道:「我李某受浩蕩皇恩,應當周濟四方。 |
學達書庫(xuoda.com) |
上一頁 回目錄 回首頁 下一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