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達書庫 > 歷史小說 > 李蓮英 | 上頁 下頁 |
三一一 |
|
由於多方軍隊護送,所以鑾駕行進速度很快。每日至少都行七八十裡。從太原出發,南行不遠,到達侯馬鎮,剛毅剛中堂因年事過高,鞍馬勞頓,染病而逝。慈禧太后因失此忠臣而悲傷不已,歎息不止。好不容易被李蓮英勸住。大隊人馬繼續南下,十多天后到達黃河岸邊的風陵渡。 風陵渡是自古有名的黃河渡口。行走了這麼多天,好不容易看到了黃河,大家無不快樂。慈禧太后也是頭一遭見到黃河,突然間萌發了祭河的念頭。掀起轎簾對李蓮英說:「蓮英,給我準備香燭,我要祭拜祭拜黃河。」 李蓮英應了一聲就去準備了。慈禧令人拉起了轎簾,走出了轎子。在場的文武百官、王子貝勒,妃嬪供奉、宮女丫環及各方軍隊,見太后出了轎子,便紛紛下馬離轎,在當地跪成一片,山呼「萬歲、萬歲、萬萬歲」。慈禧雖在宮中經常受人朝拜,卻沒有見過如此寵大的場合,所以這種景象使她一時不知所措,但她畢竟不是凡人,馬上就反應過來,示意大家起來。那個盛大的場面就這樣在一忽兒間又消失了,隊伍暫時恢復了平靜。 李蓮英拿著香燭等物站在慈禧太后旁邊,慈禧太后回頭看了看他,說:「蓮英,我們走吧!」李蓮英跟隨慈禧太后往前走。一幫大臣終於明白了太后的意圖,都跟在太后身後,默默前行,所有的人也都跟著太后往東走。又形成了另一個宏大的場面。 慈禧太后發現大家都跟著她來了,駐了足,向大家笑了笑,又擺擺手,示意大家不要跟來。整個隊伍就這樣止住了,但大家的姿態都沒變,全都面向東站著,看著李蓮英陪著太后向東方遠處走去。 慈禧太后和李蓮英離開了大隊人馬,一直往東,上到一個高士包之上,東眺黃河,似有滿腔激情。 「就這兒吧!」慈禧太后說。李蓮英急忙擺設香案。一切準備停當,慈禧和李蓮英雙雙跪了下去。當然,李蓮英不是和慈禧並排跪著,而是跪在慈禧的身後。遠方的大隊人馬,見遠處高地上的兩個人影跪了下去,也都跟著跪了下去。 慈禧太后雙目緊閉,口中念念有詞:「願神保佑我大清江山萬古長青,願我娘兒們一路平安。」 李蓮英也口中念念有詞:「願老佛爺萬壽無疆。」 遠方的人群看到慈禧太后和李蓮英站了起來,便向東方叩了三個頭,站了起來。慈禧太后祭完了河神,在李蓮英的攙扶下,慢慢地往隊伍這邊走來。 由於連年大旱,黃河的水流並不寬闊,加之其流經黃土高原,故其水皆是黃濁的泥漿。整個黃河就像一條巨大的黃龍,奔騰東去。一幫宮中妃嬪從前未見過黃河,今日得見,指指點點,一片談笑之聲。 早就得到了聖駕來到的消息,風陵渡口聚集了一大批渡船,且大多是很大的渡船。由於人馬太多,需要數次才能渡完,於是整個隊伍被分成了若干部分,一批批、一隊隊地渡過了黃河。 渡過了黃河,大隊人馬向西,長驅直入,由潼關直入陝西境內。這一路上,皆是黃土鋪道,清水灑掃,地方官迎送,款待極豐,賓禮如儀。這一日,大隊人馬將入華陰縣界。 這華陰縣地處渭河下游,潼關西去不遠,縣南是著名的華山。山之南為陽,山之北為陰,故名之日華陰。近三年來,秦地大旱,此華陰縣所受災難可算是最大的縣份之一,五年來幾乎顆粒無收,然官府徵收租稅從不減免,以致民不聊生,盜賊四起。縣令劉友石極善刮地皮,是攏掠錢財的好手,縣民送他一個綽號——劉錢串。到任不幾年,已是擁有萬貫家私的大財主,那當地人民是苦了又苦,真正是比黃連還要苦上三分。 這天,大隊人馬進入華陰縣境。白風陵滾向西,沿途地方官迎送,皆盡其全力,所以各處景色不同,特色各異;而今到了華陰縣境,呈現在大夥面前的卻是另一番風景。慈禧太后這一路無事,喜歡觀看轎外的景色,似有旅遊觀光之雅興,到了華陰縣境,慈禧太后看了眼前景色,不覺有些奇怪,不禁怒火中燒。 「蓮英,這華陰縣是誰的縣令,怎麼沒有任何準備,路途為何如此冷落蕭條?」慈禧太后怒衝衝地問李蓮英。 李蓮英天生的一副奴才相,最全能的手段就是阿諛奉迎,他也對華陰縣的不恭行為看在眼裡,氣在心裡,於是,就火上澆油,附和著慈禧太后說:「可不是,也不知道這華陰縣令是個什麼東西,身為朝廷命官,竟如此輕視朝廷,老佛爺駕到,連路也不修一修、整一整,看看,那邊不就是華陰縣城,怎麼還不見縣裡有人來迎駕?這個華陰縣令,真是千刀萬剮都沒有什麼可惜的。」李蓮英似乎越說越來氣,大有非親手殺了這個混蛋方解心頭之恨之勢。 「蓮英,你去前面看看,把這個罪該萬死的東西給我拿來。」 「遵旨。」李蓮英唯唯應諾,帶著幾個侍衛,其勢洶洶地去了。 李蓮英挎著胳膊,噘著嘴,和幾個侍衛進得縣城,直奔縣衙。縣衙門口有兩個差役,他們看見這幾個官方打扮的人蠻橫地闖了過來,連問都不敢問一聲,更談不上擋他們了。李蓮英徑直來到大堂前,一腳踹開大門,但是他沒有繼續向前走,因為大堂裡面的情景使他愣住了。只見大堂上五花大綁地綁著一個人,披頭散髮。此人約摸三十多歲,他的旁邊的桌案上,擺著頂戴和大印。看上去既壯烈又有些滑稽。 李蓮英轉身問旁邊侍立的衙役:「喂,你們的縣太爺哪兒去啦?大堂上綁著的是誰呀?」 「堂上綁的就是我們老爺。」 李蓮英非常奇怪,沖進大堂,揪住劉知縣的頭髮,陰陽怪氣地罵道:「好大膽的混帳東西,身為朝廷命官,太后鑾駕到此,你不去恭侯迎接,卻在此自縛于大堂之上,你究竟在演什麼把戲?」劉友石低頭不答。 李蓮英憤憤地責問:「你難道不知道輕慢朝廷該當何罪?」 劉友石這才抬起頭,回答道:「下官有一句話,不知當講不當講?」 「有屁就放,別給我囉嗦,假裝可憐!本總管今天要看你這狗官頭上長了幾個腦袋!」 劉友石聽到「總管」工字,眼裡閃出了希望之光,連連向李蓮英叩響頭,不住地討饒。 原來,按清朝的規定,官吏過境,無論官價大小,當地地方官都得按規定預備食宿。御駕親臨,更是要竭盡全力以供奉。飲食供奉按官價高低而論。王公大臣,每人「上八八」一席,有海鮮及雞鴨肉茶品等共八碗八碟,稱之為「上八八」。中下級官員,每人「中八八」一席,其中有雞鴨肉等只八盤八碗,檔次比王公大臣的稍低,稱之為「中八八」。供奉隨從及衛士,則用「下六六」,其中有肉菜等物,共六盤六碗,稱之為「下六六」。如按這種規格置辦,每每公差過境,席面常多達百桌、數百桌。西太后一行少說也有兩三千人,每過州縣,單現搭起的臨時廚房就得占去大半個街道,其中費用更是無法計算,所以每到一處,地方官都笑臉相迎,真實都是打掉牙齒往肚裡咽,再窮也得在太后面前撐一把,不能讓其他官員罵自己無能,更不能給慈禧太后留下個吝嗇或不忠的印象。從大同府開始,各地方無不按照此種規模物品,供奉聖駕。所以,不光慈禧太后,就連隨行軍隊,都過得非常自在;但各地人民處處遭受盤剝、攤派,把他們的血和淚變成了慈禧太后餐桌上的美味佳餚。較為富有的縣,花點力氣,這種宴席還是勉強辦得起的,貧困的縣,人民都無飯可食,哪來美味佳餚來迎接聖駕。 華陰縣地處桑乾河西岸,幾年來,年年遭災,人民生活極其艱苦。縣令劉友石又是個刮地皮的,只知進不知出,年年捐稅照收不誤,地裡沒有收成,農民拿什麼交捐稅?無路可走,許多人都逃到外鄉去了。這次皇駕來臨,劉友石也想盡心供奉,在慈禧跟前討個好,但他天性就是愛錢,自己辛苦這幾多年得的銀子,真捨不得拿出來孝敬慈禧這群高級逃亡者,聖駕日近,無奈只得到鄉間去攤派,可是人民確實是窮,讓他們拿出一分一毫銀子都不可能。劉友石回過過頭來算了算,這數百桌酒席,至少需要十多萬兩白銀,這麼大一筆錢,到哪裡去搞呢?實在沒有辦法,轉念一想,還不如破罐子破摔,什麼也不準備,什麼也不管,該怎麼著就怎麼著,準備了是死,因為沒有什麼東西準備,不準備也是死,一動不如一靜,乾脆一不備席,二不修道,三不接駕。也知道這樣做自己活下去的希望不是很大,於是乾脆摘下頂戴,自縛于縣衙大堂之上,等著皇太后和皇上。他們來了,如果要殺,也不用綁了,只需要派兩人,拉出去砍了得了。 |
學達書庫(xuoda.com) |
上一頁 回目錄 回首頁 下一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