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達書庫 > 歷史小說 > 李蓮英 | 上頁 下頁 |
二六 |
|
老先生講到此處又用煙袋鍋敲了一下桌面,用以加重語氣,接著往下說: 「所謂李督堂大膽之說,我奉勸學生們應該這麼看待,農人有一句話不知道大家知道不知道,就是一分膽氣,一分天意,一分官職。意思就是說人只要有一分膽氣,就占著一分天意,就能有一分官職,膽氣越大,官職越高,李督堂少有大志,更兼膽氣過人。故而最終能官拜兵部左侍郎,萬古流芳,名垂青史。像你們這樣的小孩子呢?就應該多幾分膽氣,膽氣並非指血氣之勇,匹夫之怒,而是讀盡天下書後在心裡面形成的一種度量,嗯!就是那麼一種度量,有此度量才可以上知天文,下曉地理,中知人事,驚天地,泣鬼神。縱橫天下,無人能傷,無人能敵。」 老先生的話半文半俗,小靈傑有好多地方不懂,但至少有一句話深深打到了他心坎裡,那就是,人要有膽量才能作官,膽量越大官就越做得大。 五、情竇初開 〖一天夜裡,小小的李蓮英趴在滿人旗兵的帳篷外,偷窺到一個當官的把一個十分豔麗的女人赤條條地壓在了床上……他的大腿間一陣燥熱……他的情竇初開了〗 冬學結束後小靈傑就又沒事幹了,瘋張著玩了幾天,漸漸地學屋裡的書也忘得差不多了,前幾天在家想起來還找根樹枝在地上劃幾個字向兄弟幾個賣弄賣弄,後來乾脆劃也不劃了。早上睜開眼臉也不洗穿上衣服就往外跑,胡胡李心想反正也快過年了,再讓你興盛一陣子,過了年再不好好溫書,看我不打斷你的狗腿。所以也不怎麼管他。 冬學結束時已經是臘月十幾,十多天工夫一眨眼工夫就過去了,大年三十是農村過春節最熱鬧的時候。這天晚上有個特定稱謂叫做「除夕」。和「除夕」連著的第二年正月初一早上也是一個特殊日子,有錢人家三十晚上的鞭炮要一串接一串一直放到初一早上天亮。據說我們的老祖先們定下這些日子作為普天同慶的日子是很有良苦用心,一年尾是個終結,一年頭是個開始。年頭年尾都過得好些,預示著這一年也大吉大利,五穀豐登。原來過春節是不放鞭炮的,後來家家戶戶都放鞭炮的原因好像是為了避邪,妖魔鬼怪聽不得震耳欲聾的炮聲,就只有逃開去,逃得遠遠的不再害人。 所以一到春節,再窮的人家也要湊點錢買一串鞭炮,在當院「劈裡叭啦」放上一通攆跑妖魔鬼怪,添點喜氣,求個好開始,好兆頭。過春節的另一個重要內容是吃,平時節衣縮食的農人到這時不再吝惜平時省出的錢,一閉眼跑到集市上,大魚大肉,這菜那菜地買上許多,回到家裡時美美地吃上幾天,放開肚皮甩開腮幫子吃,不怕多吃,就怕吃不下,吃得那怕拉上幾天肚子,那怕吃完年貨立刻就沒有下頓的飯,也無所畏懼。 事實上,農村的春節包括由臘月初八到正月十五元宵節之間的所有時間,富戶甚至可以把整個臘月和整個正月都算做春節,窮一些的乾脆就只過一個臘月二十三小年和大年三十、初一還有一個正月十五元宵節。 臘月初八作為春節的一部分在富人那裡體現的比較明顯,這天早上要吃「臘八粥」,就是用紅棗,大米,綠豆等等摻上些糖煮出來的很香甜的類似於米湯的東西。「臘八粥」裡一般要湊足八樣貨色,煮得很稠,喝了這個能圖一年吉利。過了臘八,就能聞見大年三十的火藥味了。農村裡流傳著一句俗話,是說臘月初八的,叫做:臘八積灶,年限來到,閨女要花,小子要炮,老婆撕衣裳,老頭打饑荒。意思是說一過臘八,臘月二十三,「小年」用的灶糖就該動手準備了,一家老小也都沖老頭要錢,女孩要買花打扮得漂亮一些,男孩不喜歡打扮,但也要買幾個鞭炮放放聽響兒,老婆子屋裡屋外忙活了一年,總得給她買件新衣裳過年吧! 最後老頭口袋裡掏的一分不剩,就只有出去打饑荒討飯了。這個俗語說的是窮人,但不是指最窮的,最窮的把年稱為年關。關就是打仗時兵們把的關口,極不好過,這些最窮的辛辛苦苦熬上一年,到過年時不但口袋裡分文皆無,外面還欠下一屁股的債,一到過年債主就要催還欠款,因為借債的規矩是上一年的帳不能拖到下一年還,這樣對雙方都不好,因而最窮的到過年時最難受,最心焦,沒錢置辦年貨不說,還得想方設法補上欠的窟窿,所以,對他們而言,年也就是個極難通過的關口,「年關」了。 過了臘八,春節味一天比一天開始濃起來,人們都競相拿出壓在箱子底下、平時走親戚都捨不得穿的新衣服,抖摟抖摟武裝到身上,一齊站在街道兩邊亮相。女孩子這時也拿壓歲錢買上了花,打扮的花枝招展的,三個一群,五個一夥嘰嘰喳喳說說笑笑地走東串西,男孩子比較粗野,衣服不見得怎麼五彩繽紛,口袋裡存貨可不少,一摸就是一大把爆竹煙花,拿一個點了撚偷偷地放到誰腳跟後面,扭頭就跑,身後一會就傳來「咚」「媽呀」兩聲叫,接著就是夾著笑聲的斥駡:「我打死你個小兔崽子,看你以後敢不敢?」放了炮的小子自然跑的比誰都快。大男人們比較匆忙而且穩定,先坐在家裡一五一十算好家裡誰還缺什麼衣裳,有什麼吃的東西還沒買,然後就拿了銀錢,扣了籃子、踩著積雪「咯吱咯吱」地往城裡走,路上熟人要是碰見,笑過以後,第一句寒喧語大抵就是「年貨置辦齊了沒有。」總之一句,不管窮富,每個人臉上洋溢的都是笑容,嘴裡嘮叨的都是吉祥話。 這種氣氛持續到臘月二十三,又有所升級,臘月二十三是小年,是灶王爺上天言好事的時候,農村裡每家每戶都有灶屋,灶屋裡敬的都是灶王爺,灶王爺的畫像過年之前賣得很多,臘月二十三之前大街小巷裡常會回蕩著拖長的聲音「請——灶——王——爺!」那就是賣灶王爺像的,灶王爺像一般用稀薄的黃表紙作底,用水彩勾出一個圓臉老頭的大致輪廓,花花綠綠的煞是好看。因為灶王爺像要貼在鍋臺上邊,平日裡煙薰火燎,偶而不小心再碰一下,最多能頂一年,所以這種生意很好做,敬神的又不能講價,人家說多少得給多少、給完了錢拿回家去,把舊了的神像請下來,新的背面用稀飯一裱,端端正正地貼在鍋臺上沿,就算是給灶王爺換過新衣服了。 灶王爺的衣服每年都要換,他騎的馬卻不一定要換。灶王爺上天去見玉皇大帝是要騎馬去的,可能是嫌步行太慢,每一家的小子另立門戶之後,第一年敬灶王爺都要在臘月二十三下午殺只公雞,意思就是給灶王爺去當坐騎,如果今年覺得明年有錢再殺公雞,那就先許個願,說:「灶王爺,明年就給您老兒換馬」,到第二年就再殺吃一隻公雞,如果窮得揭不開鍋,那就也得給灶王爺請示:「灶王爺,您老兒多擔待一點,今年年成不好,等到來年再給您老兒換一匹好馬。」換馬的日子就是臘月二十三,這天從下午起,就要在灶王爺神位前擺上兩支紅燭,到下午天快暗下來的時候,把蠟點著,屋裡於是紅通通,亮閃閃的,烘托出一股喜興勁兒。蠟點著後,還得上供香供品。供品就是從臘八就開始準備的灶糖,灶糖一般是白的,也有黃的,雖然吃著很甜,但是咬起來硬硬的,咬開後又粘粘的,很不好咽下。 給灶王爺上這個供品並不是因為灶王爺喜歡吃這玩意兒,而是這玩意兒吃完後就封住了灶王爺的嘴,讓他上天不能講人的壞話。供品供香擺齊後,敬神的就該跪下了,不給灶王爺換馬的就只燒一疊黃表紙,當然屋外邊還會站著一個小孩探頭探腦地問「該不該放鞭」,鞭炮是必放不可的,和屋裡開始燒黃表紙的時間一致,紙燒完,炮放完,燭火搖晃著亮到盡頭。臘月二十三的既定工作就算完成,如果要給灶王爺換馬,得插到放鞭和燒黃表紙之前完成。換馬的步驟比較簡單,逮一隻活蹦亂跳的大公雞,放在灶王爺神位之前,嘴裡念叨著「灶王爺,給您老兒換馬了啊!」 |
學達書庫(xuoda.com) |
上一頁 回目錄 回首頁 下一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