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達書庫 > 名人傳記 > 李鴻章傳 | 上頁 下頁 |
八五 |
|
惟東三省事關係中外大局,前經兩次詳細緘達,計邀青覽。合肥極盼東約早成,以為他事可以迎刃而解。殊不知各國環伺,已有責言,若竟草草畫押,必致紛紛效尤。合肥更事之久,謀國之忠,弟夙所欽佩,獨中俄定約一事,不免過有成見。即以近日電奏而論,大都於會銜發電後抄稿送來,弟亦無從置詞,其前後電陳不無矛盾,諒在朝廷洞鑒。……惟此事畫押與否,關係中國安危,亦何敢隨聲附和,徇一國而觸各國之怒。 3月20日清廷一面乞求英國聯絡美、德、日等國出面干預:一面懇請俄國展限改約。但是,清廷的努力毫無成果,俄國斷然拒絕展限改約。而英、美、德、日等國既力勸清廷拒畫俄約,又沒有效法三國干涉還遼之意。清廷無計可施,便於3月23日電令奕劻、李鴻章「全權定計,朝廷實不能遙斷」,奕劻、李鴻章據此電告楊儒:「內意已松」,「即酌量畫押,勿誤。」楊儒則堅持「未奉畫押之旨,不敢擅專」,拒絕簽字。 3月26日清廷鑒於國內的強烈反對和列強的壓力,認識到「不這畫押,僅只激怒於俄,畫則群起效尤分據,其禍尤速」,因而指示楊儒轉告俄國,「非展限改妥,無礙公約,不敢遽行畫押」;飭令奕劻、李鴻章通知北京各國公使,「中國不敢遽允俄約畫押,請先議公約」。俄國逼勒清政府訂約的陰謀失敗後,維特致電李鴻章,聲稱「從此應絕交,任俄所為」,並令格爾思「以後再議公約,只可凶剛,勿謂作梗」。面對清廷拒簽俄約和俄國威脅恫嚇,李鴻章「竟至舉止改常」,既不滿清廷的決策。又擔心俄國報復,因而特於3月31日致電吳赫托姆斯基乞求鑒諒:「各國多方恐嚇,中外大臣多信其言,我雖屢奏催,孤掌難鳴,望密勸大皇帝寬宏大度,仍守不占中國土地原議,俟公約定後,再行畫押。」4月6日俄國政府發表聲明,宣佈交收東三省的談判暫停,等清政府穩定後再繼續舉行。由於拒簽俄約並沒有引起大禍,致使「舉止改常」的李鴻章「心始釋然」。 中俄關於交收東三省的談判停頓三個多月,7月初清廷接受劉坤一的建議,飭令奕勵、李鴻章照會北京領袖公使,以公議迫使俄國撤軍。李鴻章在給清廷的複電中,乘機發拽對劉坤一、張之洞以前阻簽俄約的不滿情緒。劉坤一、張之洞十分惱火,聯銜會奏申辯,指責李鴻章「偏執已見」,「全權大臣為俄人所愚」,堅請以公議促俄撤軍。清廷認為李鴻章與劉、張之間「彼此積疑,負氣爭論」,有害「國事」,因而降諭調停:「平心而論,李鴻章身處其難,原多委曲,然時有不受商量之失;劉坤一、張之洞慮事固深。而發言太易,亦未免責人無已。」希望他們」捐除意見」,和衷共濟。 清廷雖然力圖調和李與劉、張的意氣之爭,但在政見上卻支持劉,張的主張,指示李鴻章與俄使商定前約,並請各國公議,允許各國在東三省通商,企圖藉各國通商互相箝制莫敢先發的均勢來維持清朝在東三省的統治。李鴻章堅持己見,贊成與俄國重開談判,但卻拒絕各國公議之說。當時,正值英、日籌議建立反俄同盟,日本國內反俄情緒日益高漲,日本陸軍積極備戰。俄國由於尚未作好反日作戰準備,傾向對日妥協,從東北部分撤軍。8月11日格爾思派員會見李鴻章,提出商訂交還東三省的三項先決條件,即俄國有議論東三省之權,畫押之先不使他國預知,不聽他國指使。俄國的目的在於阻止英、日等國的干預,迫使清廷接受原約。李鴻章表示「此須請旨遵行」,並要求「酌量刪改」原約。清廷認為俄國的三項先決條件,「實有難行」,指示李鴻章「與俄使婉切商辦」改約。李鴻章不以為然,複奏聲稱「倘照來諭婉切商辦,恐至百年亦不能妥定約章,東省將永遠不還矣。」「事體關係重大」,「實無法與商」。 就在中俄談判陷於停頓之際,公約談判已近尾聲。8月23日奕劻、李鴻章奏請「立准畫押,以保大局。否則恐別生枝節,一國悔議,各國效尤,後患何堪設想。」8月27日清廷電諭奕劻、李鴻章:「公約業已定議」,即行「畫押」。9月7日奕劻、李鴻章代表清政府正式簽訂《最後議定書》,即《辛醜條約》。這個條約除正約外還有19個附件,主要內容為,中國賠款銀4億5千萬兩,分39年還清,年息4厘,本息折合共達9億8千多萬兩,以海關稅、常關稅和鹽稅作抵押:將東交民巷劃為使館區,界內由各國駐兵管理,禁止中國人居住:拆毀大沽炮臺及有礙京師至海通道的各炮臺,外國軍隊駐紮北京和從北京至山海關沿線的12處要地:懲辦禍首諸臣;永遠禁止中國人成立或參加「與諸國仇視」的各種組織;違旨處死,各省官員對轄境內發生的「傷害諸國人民」的事件,必須立刻鎮壓,否則即行革職,永不敘用,外國人「遇害被虐」各城鎮停止文武科考5年;按照外國的意願修改通商行船條約:改總理衙門為外務部,班列六部之前。 《辛醜條約》是帝國主義列強套在中國人民身上的一副極為沉重的枷鎖,也是清政府給自己立下的一紙賣身契。它既在實際上加強了帝國主義對中國的統治,又在形式上保持了清政府的權位。從而標誌著中國最終確立了半殖民地統治秩序。李鴻章作為清政府議和全權大臣,是簽訂這一喪權辱國條約的決策者之一和主要執行人,對於中國的沉淪負有不可推卸的罪責,並因此而博得列強和清廷的青睞,9月22日李鴻章上《和議會同畫押折》,總結議和訂約,其中有一段畫龍點睛的話: 臣等伏查近數十年內,每有一次構釁,必多一次吃虧。上年事變之來尤為倉猝,創深痛钜,薄海驚心,今議和己成。大局少定,仍望朝廷堅持定見,外修和好,內圖富強,或可漸有轉機,譬諸多病之人,善自醫調,猶恐或傷元氣,若再好勇鬥狠,必有性命之憂矣。 李鴻章以衰年而膺艱巨,憂鬱積勞,時病時愈,幾以為常。9月5日又傷風感冒,「鼻塞聲重,精神困倦。」9月7日不遵醫囑,力疾前往西班牙公使館,在《辛醜條約》上簽字,返回寓所後,「寒熱間作,痰咳不支,飲食不進,益覺委頓難堪。」清廷聞訊,贊許李鴻章「力疾從公」、「忠愛性成」,「著賞假二十日,安心調理,期早就痊」。李鴻章經過兩旬靜養,「諸病痊癒」,雖然身體軟弱,「尚可力疾從公」,因而於10月3日奏報銷假。 李鴻章病情一經好轉,就立即與俄國恢復談判。俄國為了避免列強干涉,玩弄花招,要求在中俄兩國政府間訂立撤軍條款,在中國政府與華俄道勝銀行間訂立「私方」協定,將東三省略礦及其他利益全部讓歸華俄道勝銀行。10月10日華俄道勝銀行駐北京代表波茲德涅耶、夫向李鴻章提出銀行協定草案,堅持先訂銀行協定,然後再訂撤:軍條約。李鴻章看了這個銀行協定草案後,「大發雷霆」,宣稱:「協定把滿洲全境交給銀行支配」,這「無疑會引起別國人的抗議」,「他從來不敢對這種協定承擔責任」,「他只能就礦產資源的租讓權進行談判」。10月14日維特因不滿李鴻章的所謂「口是心非的行動方式」,特地電告波茲德涅耶夫:如果李鴻章不老老實實地「在最近數日」簽訂協定,就「分文不給他」。10月30日李鴻章到俄國使館議事,俄使對之竭盡恫嚇脅迫之能事,歸後「嘔血碗許」,從此病情惡化,經西醫診斷,系「胃家小血營掙破」,即胃出血。11月6日清廷發佈諭旨,說李鴻章「為國宣勞,憂勤致疾,著賞假十日,安心調理,以期早日就痊,俟大局全定,榮膺懋賞,有厚望焉。」 不料李鴻章一病不起,未及「榮膺懋賞」,就於11月7日離開了人世。遺折有雲: |
學達書庫(xuoda.com) |
上一頁 回目錄 回首頁 下一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