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達書庫 > 名人傳記 > 李鴻章傳 | 上頁 下頁
八二


  三是奏請飭令榮祿改赴行在。榮祿向清廷推薦李鴻章出任直隸總督、議和全權大臣,而李鴻章則建議清廷加派榮祿為議和大臣。但是北京淪陷後逃往保定的榮祿,卻以「忝領師幹,實難兼顧」為由,力辭不就。李鴻章經過深恩熟慮,也不再堅持原議,反而奏請飭令榮祿改赴行在。李鴻章所以改變態度,一是由於他從副總稅務司裴式楷、日本駐華公使內田康哉得知各國公使因武衛中軍參與圍攻使館事而怪罪榮祿,「不肯接待」;再則考慮到在中樞須有一位能夠影響慈禧、牽制頑固派的實權人物,以便協調內外,促成和議。慈禧對榮祿也「傾心以待」,希望他能隨侍左右,襄贊策劃。10月6日清廷命榮祿速赴行在,「入值辦事」。李鴻章聞訊,深感欣慰,特地致函榮祿,表示祝賀。榮祿「領袖摳垣」後,與兩位全權大臣李鴻章、奕劻「往復函商,以定和議」。俞拋說:人知奕劻、李鴻章之「榰柱於外」,不知由榮祿之「斡旋於內也」。

  10月5日李鴻章由俄軍護送,自天津乘船北上,於11日到達北京,寓居賢良寺。這裡曾是他甲午戰後失勢、投閑寓居之所,想不到而今又神使鬼差地接納了重返北洋、負有關乎民族命運、國家榮辱、歷史進程的重要使命的他。此時此刻,李鴻章又會是怎樣一種感情和心境呢?

  §「結與國之歡心」

  李鴻章此次進京,首先映入眼簾的,是八國聯軍劫後慘景:「都中蹂躪不堪,除宮殿外,無一免者。」八國聯軍不僅把一座文明古都夷為「荒野」,而且在北京城內劃分區域,分段佔領,進行直接的軍事殖民統治,各國只承認奕劻和李鴻章兩位全極大臣住處為中國地方,其餘地方均被視為「外國轄境」。其實,即使作為中國全權大臣的奕勵和李鴻章何嘗逃脫了外國的武力控制呢!奕劻住宅有日本兵持槍守護,李所下榻的賢良寺門口有俄國兵守護。無怪乎外國人說奕勵「如一囚徒」,李鴻章「實際上是受到禮遇的俘虜」。

  在中國兩位全權大臣之中,雖說奕劻以親王之尊而列名於前,但實際主事的卻是季鴻章。據「相隨入京」的張翼揭發:「和局大事,兩全權並未妥商也。」李鴻章「大權獨攬,左右無人」,而奕劻則「別有深意」的「事事盡讓」。他對李鴻章表示:「我公系國家柱石,實為當今不可少之人。凡事均須借重,木爵拱聽指揮耳!」因此,「每當聚議時,一切辯駁均由李鴻章陳詞,凡事皆力爭上游,而所奏行在折電,概出鴻章之手。」以慈禧為首的清廷則恃奕劻、李鴻章「為泰山,望電報如饑渴。」慈禧生怕被拋棄,急於求得列強諒解。

  李鴻章抵京之後,就拜訪各國公使,請求儘早議和,當即遭到拒絕,在他們看來,中國「既已一敗塗地至此,尚欲議和耶?惟有懍遵各國所示而已!」各國交相使用政治和軍事壓迫手段,力圖追使清廷就範。

  八國聯軍統帥瓦德西於10月17日到達北京,公然住進中南海儀鸞殿。他本著「對待中國人切勿讓步,切勿表露忙態」的所謂」根本原則」,在將近一個月的時間裡,拒絕會見奕劻和李鴻章,反而常在各國駐華使節中活動,唆使他們對華採取強硬態度,並派兵四出攻掠。由於瓦德西堅持武力擴張政策,致使南至正定,北至張家口,東至山海關,均在聯軍勢力圈內,聯軍所到之處,焚殺淫掠,無所不為,在保定殺害直隸布政使廷雍等高級官吏,並在各地與清軍狼狽為奸,殘酷鎮壓義和團。

  就在瓦德西指揮八國聯軍四出攻掠的同時,各國外交人員也在進行緊急政治磋商,力圖找到一個能夠為大家共同接受的侵華方案。10月4日法國政府提出備忘錄,主張以懲凶、賠款、在北京駐紮軍隊、平毀大沽炮臺、禁止輸入武器、佔領大沽至北京鐵路線上兩三處地方等六項要求作為開始議和的基礎。10月16日英、德達成協議,主張「維持中國領土不使變更」,中國江河、沿海各口岸對各國的貿易和其他正當經濟活動「自由開放,毫無差別」。這個協定與美國「門戶開放」政策相似,得到大多數列強的贊同。這樣,列強對華政策終於協調一致:形式上保持「中國的領土和行政完整」,繼續維護以慈禧為首的清政府,作為它們統治中國的工具。基於這項原則,各國公使就與中國議和大綱問題進行了「甚為秘密」的商討。他們陰謀自行商定議和大綱,然後強迫清政府接受。

  李鴻章、奕劻處於清廷與列強之間,感到左右為難,於是權衡輕重,一面向列強苦苦哀求,一面對清廷危詞恫嚇,而其著力點則在於迫使清廷「委曲求全」。

  李鴻章首先遵旨爭取停戰議和,防止聯軍進犯山西。他請求各國公使說情勸阻「聯軍勿庸西去」,並急於謀求與統率聯軍的瓦德西直接會晤。直至11月15日瓦德西才接見李鴻章、奕劻。在談話中,李鴻章、奕劻要求儘快開始談判。瓦德西聲稱「和議之事,可望於短期之內實現」,並「明白宣言」聯軍將在直隸過冬,要求清軍撤出直隸,因為直隸為他的「佔領區域」。如果清軍撤出,他就「將停止一切敵視行動」。11月20日瓦德西進行回訪,當面交給李鴻章一份聯軍佔領區域圖,李鴻章認為聯軍佔領區域「過於寬廣」,而瓦德西則斷然表示「不能再將其縮小」。

  第二天,李鴻章電告盛宣懷:「昨與德瓦帥面定圖界,聯軍不過滄州、河間、正定以南,界外我軍隨處可紮」。其實聯軍佔領區域並非局限於南方,還包括北方「自長城山海關以至於張家口西面之山西省邊境」廣大範圍。瓦德西對德皇說:此間「未曾發生巨大戰事」,究其原因,「系由華人有意避免戰爭」。而在「有意避免戰爭」的「華人」中,處於決策地位的是李鴻章,他認為「如與聯軍抗拒,徒增國家之害」,因此密令直隸清軍不准「接戰」,而要「優禮勞軍,吏迎兵撤,示以無他」。

  李鴻章不僅主張「優禮」聯軍,而且脅迫清廷以懲辦「禍首」來阻止聯軍西犯和爭取開始談判。清廷指示李鴻章和奕勵就懲辦「禍首」問題提出意見,候旨定奪,李鴻章和奕劻經過再三斟酌,複奏建議懲辦「禍首」加重「至圈禁發遣為止」。不料各國公使要求將莊親王載勳、怡親王溥靜、貝勒載濂、載瀅、端郡王載漪、輔國公載瀾、都察院左都禦史英年、協辦大學士吏部尚書剛毅、刑部尚書趙舒翹、甘肅提督董福祥、山西巡撫謊賢一律正法。

  李鴻章、奕劻一面與各國公使交換意見,一面電請楊儒等駐外公使「婉商外部」,爭取「迅速開議,並于禍首稍從輕減」。但結果毫無所得。清廷有鑑於此,特於11月13日發佈渝旨,宣佈對「肇禍諸臣」嚴加懲處,借「以服天下之心,而釋友邦之憾」;端都王載漪著革去爵:職,與已革莊親王載勳均暫交宗人府圈禁,俟軍務平定後,再發往盛京永遠圈禁:溥靜、載瀅、載濂、載瀾、英年、剛毅、趙舒翹等也分別受到圈禁、降調、閉門思過、充當苦差等不同程度的,懲治。榮祿電告李鴻章,說清廷此舉,是他「婉切上陳」的結果。李鴻章非常反感,認為是自己的「苦口忠言」打動了清廷,而榮祿卻「頗自居功,圓媚可卑」。


學達書庫(xuoda.com)
上一頁 回目錄 回首頁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