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達書庫 > 名人傳記 > 李鴻章傳 | 上頁 下頁 |
八一 |
|
其次,是為脅迫清廷就範。當時慈禧雖然傾向依靠李鴻章謀求對外妥協,但因遭到義和團的反對和頑固派的掣時而不敢放手進行,以致「送使不實,剿匪不辦」。遙望朝局,李鴻章心急如焚。他鑒於「內意無定」的現實,執意緩行。他抵滬不久,就接到張之洞所擬致上海各國領事電稿,其中說「康黨」散佈謠言,離間「兩宮」,」誣謗」慈禧,「滬上華洋各報為之傳播」;慈禧「素多善政,尤重邦交,豈有袒匪之理」;請嚴禁在中外報紙上「謗毀」慈禧。張之洞擬請李鴻章會銜發出,李鴻章婉言拒絕。李鴻章不但勇於在朋僚之間表明這種態度,而且敢於直言要求慈禧「效法禹湯,先下罪己之詔」。 當然,李鴻章對慈禧並沒有喪失信賴之心。當時荷蘭公使克羅伯由京抵滬,告知各國公使擬讓慈禧歸政光緒。李鴻章表示反對,說「太后訓政兩朝,削平大難,臣民愛戴,此次拳匪發難,只恐禍起腋時,不得已徐圖挽救」。他既為慈禧開脫,又與張之洞等共商對策。在維護慈禧統治地位這一點上,他們並無分歧。李鴻章無非是要敦促慈禧徹底轉變態度,為議和鋪平道路。8月2日李鴻章具折「密陳安危大計」,強調中外眾寡、強弱懸殊,中國不能以卵擊石,孤注一擲,應「立簡重臣,先清內匪,善遣駐使,速送彼軍」。 當時慈禧依違叵測,一面派遣主戰甚力的勤王將領李秉衡出京督師,抗拒八國聯軍進犯;一面任命李鴻章為全權大臣,與各國議和。劉坤一聞訊致電李鴻章說,「恭賀全權大喜,旋乾轉坤,熙天浴日,惟公是賴。」李鴻章卻顯得比較冷靜,知道朝局不變,所謂全權大臣,只能徒具空名,因而繼續向清廷施加壓力,要求切實作到「送使」出京和「剿匪」兩層,否則「斷非區區綿力所能勝任」。 再次,是為了疏通外交渠道。李鴻章抵滬後,正值八國聯軍大舉進攻,外交局勢愈益險惡的時候。8月4日八國聯軍從天津出發分兩路沿運河兩岸向北進犯,於15日攻佔北京。當時慈禧和光緒出逃。7月底8月初,俄國出動大軍侵入東北。列強在佔領北京、直隸和整個東三省之後,彼此之間猜忌傾軋、明爭暗鬥日益激烈。在華勢力最強的英、俄兩國和野心勃勃的德國,準備瓜分中國。俄國拉攏李鴻章,要派軍艦護送他由滬赴津。英國反對李鴻章全權代表資格。德國特派陸軍元帥瓦德西率領大軍來華,為他爭得八國聯軍總司令寶座,並拒絕承認李鴻章全權代表資格。美國重申「門戶開放」原則,主張維持清政府原有統治秩序。面對這種局勢,李鴻章通過各種途徑,乞求各國停戰議和。他的這種努力,隱含著一個明顯的意圖,就是爭取各國維護清朝統治和承認自己作為情朝全權代表的資格。但是,各國都基於自身利益,「設詞推延」,沒有答應「各派全權議事」。 8月底和9月上半月,中外形勢發生了重要變化。慈禧在逃亡途中迫不及待地採取了一系列措施。 8月20日以光緒名義發佈「罪己詔」。 8月24日准全權大臣李鴻章「便宜行事」,命其「將應辦事宜,迅速辦理」,表示朝廷「不為遙制」。 8月27日授奕劻「便宜行事」全權,令「即日馳回京城」,「與各國使臣商議事件」。 8月31日添派劉坤一、張之洞為議和大臣,「隨時函電會商」。 9月7日正式發佈「剿匪」諭旨,誣衊義和團「實為肇禍之由」,聲稱」今欲拔本塞源,非痛加劑除不可」。 9月8日電旨說「罪在朕躬,悔何可及」,令李鴻章「即日進京,會商各使,迅速開議」,此行「不特安危系之,抑且存亡系之,旋乾轉坤,匪異人任。」 與此同時,各國政府對清王朝的態度也漸趨接近,8月30日赫德電詢海關駐倫敦辦事處稅務司金登幹:「歐洲的意見如何,維持清室違是瓜分大清帝國?什麼是必不可少的條件?」9月13日金登幹複電說:「關於您8月30日電所提問題,各國顯然仍擬支持滿清皇朝,不主張瓜分。英國輿論主張維持光緒皇帝,給慈禧太后以個人安全,但反對英國政府承認她。至於俄國等則傾向於支持她。必要的條件包括懲辦禍首、賠款、保證今後對各國友好等等。」 鑒於上述情況,李鴻章認為北上時機業已成熟,因而於9月15日從滬啟程北上。他原擬「借乘俄艦赴津」,但考慮到「天津進口須有各國保護接待,乃可暢行無阻。借乘俄艦易啟猜疑」,因而改乘招商局「安平」輪,由一艘俄國軍艦護送赴津。 9月18日李鴻章乘「安平」輪抵達塘沽,在一群俄國軍官的歡迎和保護下登岸。各國官兵對俄國軍官「為什麼對中國人如此尊重感到奇怪。」一個站在碼頭上的德國中尉因為俄國軍官「穿上禮服歡迎這麼個人物,非常粗魯地表示莫名其妙。」李鴻章在會晤俄國陸海軍司令時,既對俄國從北京部分撤軍表示感謝,又力勸俄軍暫緩進攻瀋陽。19日李鴻章在俄軍護送下到達天津。在他的住所擔任門崗的「俄國衛隊建立了很嚴格的制度,出入必須有出入證,以防止閒雜人接近他。」 李鴻章一方面情願地接受俄國的「特殊禮遇」,另一方面又欲蓋彌彰地洗刷「親俄派」的嫌疑。他在會見天津海關稅務司、英人社德維時,詢問赫德為什麼沒有遵照皇上的諭旨,「安排用軍艦從上海接他到大沽」,而他本人已接到這樣的諭旨。他表白說,如果赫德遵旨照辦,「那麼他也就不會由俄國軍艦護送,因而引起他是親俄派的流言了。」李鴻章還會見了德員德璀琳,德璀琳提醒他,瓦德西在談判中將是一個主要人物。不久,瓦德西抵達天津,李鴻章急不可待地謀求與之會晤,但瓦德西卻遵照德國政府指令,「對李氏之請求,每拒絕之。」藉口「只管戰事,不管交涉」。德國新任駐華公使穆默雖然在上海曾與李鴻章「來往兩次」,但到津後,卻拒絕與李鴻章晤談。德國的目的顯然在於拖延停戰議和進程,為瓦德西「用武」創造條件。 李鴻章在津暫住期間,還作了三件事。 一是力促清廷進一步採取為停戰議和鋪路的措施。9月20日他以轉達劉坤一、張之洞、王之春、袁世凱、盛宣懷關於爭取早日議和建議的形式,電請清廷:感謝俄國允許從北京部分撤軍,並請俄國勸說德國;趁德軍尚未全到,優恤被殺的德國公使克林德;早商停戰;早下「誠心悔過」偷旨。9月24日他電促清廷「議處」首禍諸臣,並將「端王逐出軍機」。9月25日清廷降旨,允其所清,將「縱庇拳匪,啟釁友邦」的諸王大臣莊親王載勳、端郡王載漪等「分別輕重加以懲處」;賜祭克林德;並向俄、德、日致送國書,希望「盡捐嫌隙」,「早定和議」。 二是遵旨在津接任直隸總督。10月1日李鴻章遵旨在津「恭設香案,望闕叩頭」,接受了由護督廷雍派人送到的欽差大臣及直隸總督關防、鹽政印信。這位年垂八旬、飽經滄桑的大吏,在曾坐鎮25年而又調離數載的督署重接大印,自然會感慨萬千。據說,李鴻章到天津後,目睹自己苦心經營多年的這一名城重鎮殘破不堪的景象,聯想到「國破家亡」的艱險局勢,不覺痛哭一場。 |
學達書庫(xuoda.com) |
上一頁 回目錄 回首頁 下一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