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達書庫 > 名人傳記 > 李鴻章傳 | 上頁 下頁 |
七九 |
|
這次談判事屬機密,過後宮崎在撰寫《三十三年之夢》時,還說「這一段情節有些象傳奇小說,但事關他人秘密,至今不能明言,深覺遺憾。」據臺灣學者吳相湘考證,宮崎等曾向劉學詢表示:如果李鴻章確盲誠意邀約孫中山參加廣東獨立工作,應該先做兩件事,即保障孫中山的生命安全、借款6萬元(一說10萬元)。劉學詢請示李鴻章後,聲稱「一切照辦」,希望孫中山「早日前來共策進行」。這時孫中山為一種懷疑、戒備與希望交織的複合心態所索繞。當談判結束宮崎等人乘軍艦返回進入香港港口時,孫中山的坐船「已經啟碇,正向西貢開去」,宮崎等「揮帽呼叫也沒有人回應」。這顯然是為了防止突然變故而有意避離,除此而外似乎沒有更合適的解釋。但是他對談判仍然抱有幻想,他在到達西貢之後立即致電劉學詢探問談判情況,並致函在香港的同志佈置「分頭辦事」,即繼續準備武裝起義和策動李鴻章「兩廣獨立」。 然而,這時全國的政局和李鴻章的處境卻發生了重大變化。6月中旬,八國聯軍直趨北京,義和團和部分清軍奮起抵抗。清政府內部對內主「撫」對外主「戰」的頑固派,壓倒對內主「剿」對外主「和」的洋務派,慈禧傾向頑固派,並於6月21日對外宣戰。慈禧和頑固派既想借助對外戰爭之名來躲過義和團鋒芒的打擊,利用義和團攻打使館區,強迫各國公使同意廢黜光緒,另立溥儁,「大事既成,……雖割地以贖前衍,亦所不恤」;又想在對外戰爭的幌子下,利用帝國主義的屠刀殘殺義和團,把造反群眾推入血泊之中。作為洋務派要角、擁有地方實力、距離北京較遠的兩江總督劉坤一、湖廣總督張之洞等,在英國的策劃下,經過盛宣懷的穿針引線,與列強實行所謂「東南互保」,竭力鎮壓群眾反帝鬥爭。 時勢的演變一下子把李鴻章推到舉足輕重的地位,清廷先讓他迅速來京,後又根據榮祿建議調他為直隸總督、議和全權大臣,與清廷政策牴牾的諸多督撫、將帥和宮紳鼓噪什麼消弭「內亂外釁」非李莫屬。香港總督卜力也開始充當李鴻章與孫中山之間「誠實的捎客」。7月2日蔔力回到香港後,孫中山的一個代表,大概是何啟,就來與他聯繫,請他幫助促成孫、李合作實現「兩廣獨立」。他電告倫敦殖民部說,「反滿起義預計將于『兩周內』在湖南和南方爆發。信任他的『中國紳士』向他保證,造反者不排外,並且希望在他們取得某些勝利後得到英國的保護。」李鴻章「正在向這個運動賣弄風情,謠傳他想自立為王或是總統」。 7月13日在得知孫中山一行正從新加坡返回香港後,蔔力又電告倫敦殖民部:「如果贊同孫中山和李總督締結一項盟約,對於英國的利益將是最好不過的。」因為這可以保證「南方的安定」,而「任何大的騷動都可能演變為一場排外運動」。英國政府雖然同意港督的意見,但是強調只有孫中山得到李鴻章的同意而回來的時候,才準備撤銷驅逐令。當得知李鴻章決意遵旨北上的消息後,從港督蔔力到英國首相兼外交大臣索爾茲伯裡都通過英國駐廣州領事勸告李鴻章重新考慮北上的決定,認為「李鴻章留在廣州,對和平事業最為相宜。」李鴻章客氣地拒絕了這個勸告,並詢問路過香港時能否得到港督接見。卜力起初有意強行扣留李鴻章,但因英國政府制止而作罷。卜力隨即決定在李鴻章過港時作最後一次挽留。 7月17日李鴻章乘招商局「安平」輪離穗北上,經香港時,在盛大的儀仗隊和禮炮17響歡迎聲中登陸,拜會香港總督及各國駐港領事。而在此前一天,孫中山已返抵香港海面。香港警署通知孫中山:因對他的5年驅逐令尚未期滿,不准登岸。但港督表示,如果李鴻章答應了「兩廣獨立」,即可允許孫中山上岸並同李會談。孫中山雖然推斷李鴻章「既無主義上的信念,又甚缺乏洞察大局的見識,並且年已老邁,對功名事業早已看透,所以總督的勸止多數不能為李所接受」;但是僥倖心理卻又驅使他抱有某些幻想,誤以為「這是旱天一朵烏雲」,「不能不預先考慮萬一的可能性。」因此,孫中山一面等候著卜力與李鴻章會晤消息的致來,一面在船上召開緊急會議,部署惠州起義事宜。 卜力與李鴻章會見,首先談到廣東問題。卜力對李鴻章決定離粵北上表示遺憾。李鴻章回答說,他不能違抗皇帝的意旨,並且堅持說這個命令是由慈禧和光緒簽署。蔔力敦促他改變主意,「以保證維持南方的和平與安寧」。李鴻章婉言拒絕,並「轉守為攻」,宣稱廣東和平的主要危險來自香港,力勸蔔力禁止顛覆分子利用香港作為基地。 李鴻章對廣東問題沒有多大興趣,他感興趣的是猜測在對中國未來的統治者的選擇問題上英國的意向如何。他特別問道:「英國希望誰當皇帝?」蔔力回答說,如果光緒皇帝對以他的名義所做的事情沒有責任,那麼,英國對他「在一定條件下」繼續進行統治是不會反對的。李鴻章認為,如果只有德國公使被義和團殺害,列強就無權決定誰來當皇帝,倘若所有的公使都被殺害,列強就可以合法地進行干預,並宣佈「我們要立一個皇帝」。他問道,假如發生這種情況,「列強將會選擇誰?」他推測列強將選擇「一個漢族人」。 在這裡,李鴻章暗示,如果列強決定用一個漢族統治者來代替滿族統治者,他本人是願意的。蔔力回答說,列強「大概會徵詢他們所能找到的中國最強有力的人的意見,看怎樣做最好。」李鴻章在透露了他的政治野心之後,就說不管慈禧有什麼過錯,她「無疑是中國最有能力的統治者」。但是在倫敦,英國殖民部卻根據李鴻章與蔔力會談記要斷定李鴻章「不是不樂意當皇帝」。 事實證明,李鴻章無意冒險搞什麼「兩廣獨立」,而是「正準備扮演他將來在北京的角色,即充當中國的和平使者,或是它的新統治者。」但有跡象表明,直到李鴻章臨行前,劉學詢仍積極參與策李活動,甚至不惜撒謊設計。當李鴻章即將自廣州動身的時候,何啟的朋友、議政局議員韋玉曾經拜訪蔔力,聲稱「和衙門有密切關係的著名中國官員」告訴他,雖然李鴻章不敢無視皇帝的旨意,但如果有一個拒絕之而留粵的藉口,他是歡迎的。這位所謂「和衙門有密切關係的著名中國官員」的話,顯然是不真實的,是出於某種目的捏造出來欺騙卜力勸阻李鴻章的,而這位神秘的官員可能就是劉學詢。興中會員陳少白也非常熱衷,在本來毫無希望的情況下,還登上李鴻章的坐輪,企圖讓隨行的劉學詢再次勸說。劉學詢無可奈何地告訴陳說,李鴻章「意甚堅決,無法勸阻」。18日李鴻章自香港啟程北上,「兩廣獨立」籌議的這場秘戲,至此方告徹底終了。 §在民族屈辱中升遷 6月15日清廷命李鴻章「迅速來京」,兩廣總督著廣東巡撫德壽兼署。18日李鴻章接到「電傳諭旨」後,「宣佈立刻遵旨北上」。但是,事實上李鴻章並沒有「立刻」動身,他公然置朝命於不顧,徘徊觀望,整整拖了一個月才啟程北上。 當時慈禧倚重以端王載漪、軍機大臣剛毅為代表的頑固派,把持朝政,推行「聯拳滅洋」的方針。奕劻、榮祿等「枝梧其間」,試圖扭轉朝局,「然亦無濟於事」。對於此情此景,李鴻章深惡痛絕。他既看出「群小把持,慈意回護,必釀大變」;又深感勢單力孤無法挽救而徒呼「奈何」。清廷催他「迅速來京」,但卻「未言何事」,沒有給予任何職權。他鑒於「政府悖謬」和自己無兵無權的現實,意識到自己倘若冒然前往,不僅難於改變朝局,而且有身首異處的危險。 |
學達書庫(xuoda.com) |
上一頁 回目錄 回首頁 下一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