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達書庫 > 名人傳記 > 李鴻章傳 | 上頁 下頁
七八


  1899年夏秋劉學詢經清廷欽派赴日,明為考察商務,實則前去謀刺康、梁,後人李鴻章幕府,成為其機要幕僚。梁啟超說:「劉豚為肥賊軍師,必竭全力以謀我。恐其必生多術,以暗算我輩。」因此必欲誅之而後快。自稱「康黨」而又「奉懿旨捕康、梁」的李鴻章,既不敢違抗拿辦康、梁的懿旨,又不願與康、梁徹底決裂,於是歷史呈現出複雜的情景。李鴻章一面「奉職而行」,逮捕保皇黨人羅贊新等3人家屬,並請英國外交部電飭新加坡、香港總督及駐華各口領事查拿拘禁保皇黨人,力圖防止保皇黨人以港澳為基地,在廣東掀起「武裝勤王」風潮;一面「曲為保全」,預留地步。

  早在2月11日清廷就命令李鴻章鏟平康、梁在廣東本籍祖墳,「以儆凶邪」。但是,李鴻章遲遲不動。3月26日總署責問李鴻章:「平毀康逆墳墓一事,如何辦理,迅速電複。」李鴻章當即複電總署說:「新黨」在香港訂做「勇衣」、「戰裙」,「名為新黨勤王,實欲襲城起事」,聯繫的「會目甚眾」,籌集的「會銀甚巨」。「惟慮激則生變,平毀康墳似宜稍緩籌辦。」慈禧對李鴻章的態度頗為不滿,常駐北京的李經述等聞訊後立即通報其父,說「內意甚忌『新黨勤王』四字」,「深以緩平墳一語為不然」。事實確系如此,慈禧怒斥李鴻章「語殊失當」,警告說「倘或瞻顧徬徨,反張逆焰,惟當李鴻章是問」。

  李鴻章無奈,只得平毀康有為祖墳。不僅如此,李鴻章還暗中與康、梁書信往來。他在接到梁啟超信後,曾請他的侄婿孫寶諠代複一書。李鴻章還特地「使人問訊」康有為。凡此種種,博得了康有為一分為二的評價:「公向來既無仇新黨之心,而今日乃有顯仇保皇之事,在名義則不正,在時勢則非宜」;並終於軟化了梁啟超的強硬態度。4月12日,梁啟超致函康有為說:「得省城不必戕肥賊,但以之為傀儡最妙。」至於劉學詢,他們還是堅持除治,不稍寬恕,認定「豚子不宰,我輩終無著手之地」,此事「與吾黨絕大關係,雖多費亦當行之」。劉學詢和李鴻章的地位與用處畢竟大不相同。並且,就個人恩怨而言,康、梁與劉學詢勢不兩立,因為劉學詢一直自告奮勇充當謀殺康、梁的兇手,而康、梁與李鴻章之間關係的緊張與緩和,則主要取決於政治的需要。

  李鴻章與以孫中山為首的興中會的關係,頗為微妙,甚至富有戲劇性。這主要表現在關於「兩廣獨立」的籌議上。

  李鴻章與孫中山的關係,可以追溯到甲午戰爭之前。1894年6月孫中山千里迢迢從廣東趕赴天津,上書李鴻章,幻想借助李鴻章「仿行西法,以籌自強」。孫中山所以寄希望于李鴻章,不僅由於李鴉章是洋務派的旗幟,號稱「識時務之大員」,坐鎮北洋,遙執朝政;而且因為李鴻章是孫中山就讀的香港西醫書院的名譽贊助人,提倡西洋醫學教育,主張「使西方科學之利益,霑惠於中國醫學之實用」。但是,李鴻章既未接見孫中山,也沒有理睬其書中主張。孫中山在上書碰壁之後,「撫然長歎,知和平之法無可複施」,始決志走上革命道路,創立興中會,把推翻封建的清朝政府和建立資產階級共和國結合起來,並決定于1895年童陽節在廣州發動武裝起義。

  當時與孫中山有同邑之誼的劉學詢「事先亦略知情」,特地向孫中山透露廣州有巨額「闈姓」餉銀「大可取作軍用,藉以表示好感」。孫中山在乙未廣州之役失敗後亡命海外,積極爭取康有為、梁啟超等聯合救國。1899年夏秋劉學詢乘訪日之機,在東京秘密會見孫中山,企圖離間孫、康兩派,並交換對時局的看法。劉學詢返國3個月以後,成為商務大臣李鴻章的部屬。李、劉合謀誘騙孫中山對付康有為,孫中山洞悉其奸,置之不理。李鴻章移督兩廣後,劉學詢作為心腹幕僚護持左右,在策劃「兩廣獨立」中主動為李鴻章和孫中山搭橋。

  1900年春夏之交,義和團運動在北京、天津、保定三角地帶迅速高漲起來。義和團打著「扶清滅洋」的旗號,採取武裝鬥爭的形式,鋒芒直指外國侵略者。外國駐華公使脅迫清政府撲滅義和團反帝怒火。清朝統治層從上到下,對義和團一直存在著「剿」與「撫」的分歧。洋務派認為「『助清』者實為清優,『滅洋』者益增洋釁」。頑固派則表示「贊助」,企圖控制、利用義和團,「扶保大清不壞」。淩駕于洋務派和頑固派之上的慈禧,在「剿」與「撫」之間搖擺不定。

  面對這種局勢,以孫中山為首的興中會決定「布背水之陣,以求一戰」。孫中山明確指出「我們的最終目的,是要與華南人民商議,分割中華帝國的一部分,新建一個共和國。」為此,孫中山採取了雙管齊下的方針,一面聯絡三合會等準備在廣東發動起義,武裝奪取政權;一面根據何啟、陳少白的建議謀求與粵督李鴻章合作,爭取兩廣獨立。5月底6月初,「素與興中會關係密切」並與香港總督卜力「甚為相得」的香港立法局議員何啟,向中國日報社長陳少白獻策,「借重香港總督之力,勸李鴻章獨立」,而由孫中山「率興中會員佐之」。陳少白深表贊同,立即函告孫中山。劉學詢也聞風而動,對李鴻章說:「如傅相有意羅致」孫中山,他「可設法使即來粵聽命」。

  李鴻章沒有明確表態,只是「頷之」而已。於是,劉學詢便寫信給孫中山,說李鴻章「因北方拳亂,欲以粵省獨立,思得足下為助,請速來粵協同進行」。孫中山雖然並不相信李鴻章「能具此魄力」,但卻認為」此舉設使有成,亦大局之福,故亦不妨一試。」其實,孫中山懷疑李鴻章是不無道理的。當時義和團尚未大批湧入京師,頑固派尚未左右朝局,八國聯軍尚未組成,香港總督卜力在外休修尚未介入。在這種形勢下,說李鴻章「欲以粵省獨立」,于理於勢,均屬虛妄。

  直至6月10日即孫中山從橫濱乘船赴香港的前1天,李鴻章在接到赫德來電之後,才感到「大局危甚」。是日,赫德以「急密」電通知粵海關稅務司慶丕,讓其「立即往訪李鴻章,向他說明此間局勢極端嚴重,各國使館都害怕受到攻擊,並且認為中國政府即使不仇外,也無能為力,如果發生事故,或情況不迅速改善,定將引起大規模的聯合干涉,大清帝國可能滅亡。……我請他電告慈禧太后,使館的安全極為重要。

  對於所有建議採取敵對行動的人都應予駁斥。」慶丕接電後立即去見李鴻章,李鴻章「看了電報之後,很訣就瞭解了整個局勢」,並立即按照赫德的意見電奏清廷。次日,李鴻章致電盛宣懷哀歎「國事太亂,政出多門,鄙人何能為力」,請他續報朝局近況。

  在此之前,李鴻章企圖羅致孫中山以消除武裝起義的威脅是可能的,與之合作搞「粵省獨立」,卻只能是劉學詢和何啟的想法。當然劉、何的這種想法也並非空穴來風,而是廣州和香港官紳急於防止變亂、安定秩序、維持既得權益的反映。

  6月17日孫中山僧楊衢雲、鄭士良及日本友人宮崎寅藏等乘船抵達香港海面。李鴻章派曾廣銓率「安瀾」號兵輪來迎,邀請孫中山、楊衢雲2人「過船開會」。這時,孫中山得到「香港同志報告,知李督尚無決心,其幕僚且有設階誘捕孫、楊之計劃,更有謂劉實為主謀者,故不欲冒險入粵」,僅派享有治外法權的宮崎、清藤幸七郎、內田良平三位日本友人代行赴會。當夜10點多鐘,宮崎等3人被接至劉學詢的公館,即時與劉學詢開始談判,曾廣銓擔任翻譯。談判至次日淩晨3點結束,宮崎一行即時「乘暗夜回轉香港」。


學達書庫(xuoda.com)
上一頁 回目錄 回首頁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