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達書庫 > 名人傳記 > 李鴻章傳 | 上頁 下頁 |
二五 |
|
同年10月李鴻章再次致函以奕為首的總理衙門,交織著憂慮和期望地說:「洋人以船炮為性命」,但中國卻「素不講求,一旦改弦更張,智者慮其難成,愚者詫為多事。」然而外國侵略者業已「揍集海口」,「深入長江」,它們「藐視中國,非可以口舌爭,稍有釁端,動輒脅制,中國一無足恃,未可輕言抵禦,則須似求洋法習洋器為自立張本,或俟經費稍裕,酌擇試辦,祈王爺大人加意焉。」李鴻章還將上海道丁日昌密稟一件,附抄呈覽。丁日昌提議「建設製造夾板火輪船廠」、「並准中國富紳收買輪船夾板,以裕財源而資調遣」。 李鴻章推崇丁日昌「識議閎遠」,並表示要設立製造外國船廠,「須以廣購機器為第一義,精求洋匠為第二義。」奕等人十分欣賞李、丁建議,致函李鴻章說:丁日昌密稟「實能宣本衙門未宣之隱」,「閣下謂設立外國船廠,以廣購機器為第一義,精求洋匠為第二義,下手功夫,有此把握,尤為切中機宜」,而「函內求洋法習洋器為自主張本之語,深心已露端倪,仍希隨時悉心籌酌,其一切章程及如何籌劃經費之處,統由閣下通盤核計入告」。 李鴻章對待奕,暗中貶之為「庸鄙無遠識」,明裡卻邀寵以借重之,因而密切地注視著奕的宦海浮沉。奕支持慈禧垂簾聽政,慈禧則授權奕主持中樞。一個外國人描寫當時的局勢是兩個當權者,「在謹慎地互相監督著。」1865年3月31日編修蔡壽祺疏劾奕攬權納賄,詞連曾國藩等漢族重臣。慈禧覺得自己腳跟已經站穩,對政務也「漸皆了然」,因而決意借機打擊奕,壓制曾國藩等漢族大臣,以便集權於一身,特於4月2日詔責奕妄自尊大,目無君上,諸多挾制,取巧妄陳,革去一切差使,不准干預公事。慈禧此舉,震驚朝野。大學士倭仁公然出面贊助。曾國藩見到諭旨,讀之寒心惴慄之至,竟日忡忡。由於外國公使干預和朝廷戚舊進諫,慈禧被迫讓步,命奕仍在內廷行走,掌管軍機處和總理衙門,但他的議政王的稱號卻被永遠地剝奪了。李鴻章沒有象曾國藩那樣「惄然不安」,而是靜觀朝局的演變。他兩次致函曾國藩說:「恭邸近事,軒然大波,倏忽轉幻,朝廷聽讒可畏,從諫亦可喜也。」「恭邸似可漸複,惟與艮相(倭仁字艮峰)嫌隙日深,仍恐波瀾未已。」 除了借重奕外,李鴻章還寄希望于陳廷經。陳廷經(字執夫,號筱舫)系道光二十四年進士,由庶常授編修,累官內閣侍讀學士,時任巡視南城掌四川道監察禦史,以通洋務、敢直言而名重京師。李鴻章企圖要結之,並進而影響清廷。1864年10月他致書陝廷經,從敵國外患和中外軍力對比立論,闡明中國「及早自強,變易兵制,講求軍實」的緊迫性及其具體內涵;抨擊頑固派抱殘守缺,昧於大勢。他說:「兵制關立國之根基,馭夷之樞紐,今昔情勢不同,豈可狃于祖宗之成法?」 然而中國頑固派閉目塞聽,不瞭解敵我強弱之勢,一旦有變,曰「吾能禦侮而破敵,其誰信之?狃於目前小勝,謂內賊不足平,外患亦不足慮,其又能自信耶?」他疾首蹙額、深長歎息:「鴻章略知底蘊,每于總理衙門函中稍稍及之。朝廷即欲變計,亦恐部議有阻之者,時論有惑之者,各省疆吏有拘泥苟且而不敢信從者,天下事終不可為矣。吾丈知愛素深,究心機要,附陳一一,伏希心鑒。」情見乎詞,李鴻章這番頗帶感情的議論,果真打動了陳廷經。1865年1月,陳廷經奏陳綠營水師廢弛,建議「講求兵制」,整頓營伍,籌劃海防,置造外洋船炮,「以靖內患、禦外侮」。清廷根據陳廷經的請求,讓曾國藩,李鴻章會同商酌。李鴻章上疏積極響應。 李鴻章鑒於自己「求洋法習洋器為自立張本」的主張,獲得清廷贊許,便精心籌劃建立起以應用機器為基礎的軍事工業——江南製造總局和金陵機器局。 江南製造總局,又稱上海機器局,簡稱滬局。江南製造總局的創建,和曾國藩有密切關係。1863年盤踞安慶的兩江總督曾國藩「擬設立鐵廠」,特派從美國留學歸來、懷有用西方科技文明改造中國願望的容閎(字醇甫)赴美購買「制器之器」。時任江蘇巡撫的李鴻章遵示撥款萬兩,「交令速往」,並復函曾國藩說:「西人制器之器,實為精巧。醇甫此行,當可購到。海疆自強,權輿於是。」當時李鴻章與上海道丁日昌彼此講求禦侮之策、制器之方。李鴻章認為,先前設立的炸彈三局,「機器僅值萬余金,不全之器甚多」,急需「買制齊全」,若托洋商回國代購,路遠價重,毫無把握;不如就近在上海「訪有洋人出售鐵廠機器,確實查驗議價定買,可以立時興造」。 1865年,李鴻章讓丁日昌訪求數月,購得設在上海虹口的美商旗昌鐵廠,合併原由丁日昌、韓殿甲主持的兩個炮局,於9月奏准成立江南製造總局。容閎所購機器,『亦於是時運到,歸併一局。所有局務,責成丁日昌督察籌劃,先造槍炮兼造制器之器。1867年該局遷至上海城南高昌廟,建造機器廠、洋槍樓、汽爐廠、木工廠、鑄銅鐵廠、熟鐵廠、輪船廠等,開始製造兵輪。後來,該局於1868—1870年間,陸續設立翻譯館、汽錘廠、槍廠,並在龍華鎮建廠製造洋槍細藥及銅帽炮引,使之逐漸成為一個以生產槍炮彈藥為主、輔之以修造船艦的綜合性新式軍用企業。 金陵製造局,簡稱寧局。1865年,李鴻章升署兩江總督後,將馬格裡主持的蘇州洋炮局遷到南京,在雨花臺設廠,改稱金陵機器局。此後,逐漸擴充規模,改良設備,到60年代末,已能製造多種口徑的大炮、炮車、炮彈、槍子和各種軍用品。 李鴻章除了創辦滬、寧兩局外,還參與了天津機器局的籌建工作。1865年5月,清廷在飛諭李鴻章派兵北援的同時,命其派員赴津在崇厚主持下開局鑄造炮彈,以資應用。崇厚是滿洲鑲黃旗人,完顏氏,字地山,時任三口通商大臣。清廷此舉,「隱寓防患固本之意」,企圖建立由滿洲貴族直接控制的軍火工廠,打破漢族官僚對新式軍工企業的壟斷,藉以扭轉外重內輕的局面。李鴻章看穿了清廷的真實用心,採取了敷衍態度。 6月,他在複奏後第三天,致函率兵北援的潘鼎新說:「天津設局製造,奏中姑宕一筆。俟弟到直,如再有旨催,容與雨生商辦。」「崇(厚)等如太外行,或多批斥,即作罷論。」8月他函詢潘鼎新:「天津設局製造一事,崇公如何商議?彼太外行,或不甚究心,便可從緩。」「奏中姑宕一筆」、「便可從緩」、「即作罷論」云云表明,只要再無廷旨,就想一推了之。其實,崇厚並非「外行」,他早在1862年就在天津小規模試製軍用物品和炸彈,加之奕意在必行,所以李鴻章不得不籌商定議。 9月20日他上疏表示:「前奉議飭以天津拱衛京畿,宜就廠中機器仿造一分,以備運津,俾京營員弁就近學習,以固根本。現擬督飭匠目隨時仿製,一面由外購求添補,但器物繁重,非窮年累月,不能成就,尚須寬以時日,庶免潦草塞責。」他既答應為天津仿製和購求機器,又要求「寬以時日」,為緩辦預留地步。崇厚秉承奕等意旨,專函詳詢李鴻章「何時可以購齊」。李鴻章覆信說須到「明年(按指同治五年)夏秋之間,得有眉民,可以籌運」。 1866年10月奕等正式奏准在天津設局,專制外洋各種軍火機器,由崇厚籌劃辦理。崇厚一面向香港購買修造槍炮和仿製炸彈、開花炮等機器,一面寄希望於江南製造總局。然而不久即奉命北上「剿撚」的李鴻章,既散佈消極情緒,說津局之設,「恐難遽成」;又撒手不管,聽之任之。於是主持滬局的丁日昌。便負起籌劃支援天津設局的重任。丁日昌從上海旗記、旗昌兩洋行買到八種機器設備,並令滬局代造「鑄炮及鑄彈所用器具」,分別於1868、1869年解運天津。及至1870年就任直隸總督、北洋大臣的李鴻章,竟然坐享其成,把津局置於自己的控制之下。 滬、寧二局雖然名曰機器局,但實際上卻是專門製造軍械的兵工廠。它們用蒸汽機作動力,以機器為勞動手段,雇傭了一批殘存著封建工役制度遺痕、以商品形式出賣勞動力的產業工人。這表明舊中國出現了一種新的社會生產力,然而這種新的社會生產力,卻被納入封建主義生產關係的框框裡。它們不是典型的資本主義企業或封建官府工業,而是封建官府工業向資本主義企業轉化的中間形式。 |
學達書庫(xuoda.com) |
上一頁 回目錄 回首頁 下一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