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達書庫 > 名人傳記 > 李鴻章 | 上頁 下頁
一九


  §4、籌辦海防與組建北洋海軍

  (一)籌辦海防

  海防問題是近代中國面對資本主義列強的挑戰而提出的重要課題,建立海軍,加強海防建設,這是70年代以後李鴻章積極引進西方先進技術,以實現軍事「自強」的一項重要內容。

  鴉片戰爭改變了歷代邊防多在祖國西北的狀況,東南沿海疆域成為近代國防第一線,原來那種「華洋隔絕天下」的局勢,一變而為「中外聯疆之天下」,從而使海防問題有了新的內容和意義,防禦對象由歷史上的少數民族以及如明代那樣散股的倭寇和海盜,變為了日益向外擴展殖民市場、力圖按照預定的設想稱霸世界的資本主義列強。與此同時,海防問題不再是只涉及東南沿海安全的局部性問題,而成為一個關係國家獨立地位和中華民族發展前途的全域性問題。

  海防建設也不再是增加舊式「風篷」和「孤矢」,而是中國向西方學習「長技」,實現「自立」、「自強」目標的一個重要組成部份。

  在李鴻章籌辦海防之前,曾出現了海防與塞防之爭。1874年春,日本派兵3000人,突然在臺灣南部登陸。清政府因海防空虛,不敢抵抗,只好接受西方列強的「調停」,賠銀50萬兩以換取日本撤兵。這一可恥的妥協,引起全國上下對海防的關注,一時要求加強海防的呼聲迭起。主持總理衙門事務的恭親王奕欣,提出「緊急機宜」六條,主要內容仍不外是設廠造船,購買新式武器和建立海軍等等。原任江蘇巡撫丁日昌還提出一個《擬海洋水師章程》入奏。

  與此同時,我國西北邊疆發生危機,由於英、俄兩國加緊對新疆的侵略,左宗棠于鎮壓陝甘回民起義之後,正準備率大軍入疆,收復失地。海防與塞防同時吃緊,究竟應採取何種對策?從而有了一場海防與塞防之爭。

  在這場爭論中,李鴻章從「籌餉」和「中國目前力量」

  出發,反對用兵新疆,主張「暫棄關外」,專顧海防;左宗棠則主張海防與塞防二者並重。最後,清廷採納了左宗棠的意見。1875年5月3日,命左宗棠以欽差大臣督辦新疆軍務,速籌進兵。30日,命李鴻章和沈葆楨分別督辦南北洋海防事宜,並決定每年從海關和厘金內提取400萬兩作為海防經費。

  李鴻章籌辦海防,他的海防戰略設想包括:著重沿海陸防。他認為:「敵從海道內犯,自須丞練水師。

  惟各國皆系島夷,以水為家,船炮精練已久,非中國水師所能驟及。中土陸多於水,仍以陸軍為立國根基。

  若陸軍訓練得力,敵兵登岸後,尚可作戰。炮臺佈置得法,敵船進口時,尚可拒守。」為使陸防可恃,李鴻章認為:首先沿海各防營,必須拋棄弓箭、刀矛,而一律改用最新式的後膛槍炮;其次各海口,要仿照洋式修築沙土炮臺」,所用炮位,「務在及遠,愈遠愈妙;務在能中,不中不發」;第三,守口營兵,不必多,但必須以堅守炮臺為主。李鴻章重視陸防,但他並不是舊式的陸岸守口主義者。他認為,如果僅憑陸防而無海軍,那敵船可以到處停看,而我們只能望洋而歎;但如果我們有海軍,則可以「化呆著為活著」,防止敵軍沿海登岸。

  因此,李鴻章主張沿海設防,兼顧陸海兩方面防務,才是「強兵之要務,立國之根基」。此外,李鴻章的海戰略設想,並不僅限於「自守口岸」,還須「拓遠島為藩籬,化門戶為堂奧」,以擴大對外海的縱深防禦。為了擴大對外海的縱深防禦,他主張採取「以戰為防」的攻勢防禦思想,這較兩次鴉片戰爭期間以岸防為主,以守為戰的防禦思想,顯然在海防戰略思想上是一個重大的進步。

  以上是李鴻章籌辦海防的戰略設想。依照這樣的設想,他先於北洋各口陸續添置海口炮臺和後路炮臺,自製或購買西式大炮分列於上,派淮軍分別駐守,並於緊要口岸附近之處,屯紮大支勁旅,無事時集中訓練,有事時專備遊擊。與此同時,他積極展開籌建海軍的工作。


學達書庫(xuoda.com)
上一頁 回目錄 回首頁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