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達書庫 > 名人傳記 > 李鴻章 | 上頁 下頁
一七


  §3、興學育才

  我們知道,李鴻章是一個從科舉考試中嚴格訓練出來的封建士大夫,維護以儒學為主體的封建傳統文化的中心地位,「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的人生信條在他的心目中埋下了較深的根基;然而隨著時勢的推移,尤其是對西方文化的逐漸瞭解和接觸,對比中國落後受辱的嚴酷現實,李鴻章對八股取士制從懷疑發展到厭惡。而在當時,隨著對近代軍事工業和民用工業的舉辦,李鴻章認識到要把洋務運動推進到「富強相因」的階段,就必須培養懂得西方先進技術的人才。但原有的科舉制度已經適應不了這種需要,因而李鴻章認為必須積極地倡導改革科舉,興學育才。

  早在1863年李鴻章就奏請在上海設立外國語言文字學館。他在奏摺中說:「我中華智巧聰明豈在西人之下,果有精熟西文,轉相傳習,一切輪船火器等巧技,當由漸通曉,于中國自強之道,似有俾助。」

  這一思想得到清政府贊許,於是李鴻章挑選上海近郡14歲以下兒童,聘西人教習外國語言文字。1869年該館移入江南製造局,改名為廣方言館。至光緒初年,廣方言館除培養了一批外語人才外,還在中國學者和外國傳教士學者的合作下,翻譯了西文書籍近百種,其中自然科學占47種,工藝軍事類占45種,還有許多著作,如《實用化學入門》、《運規約指》等等。

  為了培養技術人才,李鴻章於1864年即建議改革考試制度,提出了「專設一科取士」的思想。1874年,他在《籌議海防折》中又將這種思想進一步充實與具體化。他明確指出,西方列強「以兵力威脅我們,幾乎無一年間斷」,而中國卻缺乏懂得兵略、「精通洋法」的專門人才,原因就在於朝廷沿襲了以辭章取士而堵塞了士大夫趨向西學的途徑。所以他懇請清政府「大力啟開風氣,破除拘謹而又缺乏活力的舊習氣,求取制勝西方列強的實際技能」。要達到這一目的,最重要的問題就是對科舉制度進行變革。

  據此,李鴻章向清政府提出兩點建議:一是在科舉考試中,「另開洋務進取格」,來培養造就通曉西學的人才;二是凡有海防的省份,都應仿效西方設立「洋學局」,「分為格致、測算、輿圖、火輪機器、兵法、槍炮、化學、電氣學數門」,以來培養掌握西方近代自然科學和工程技術方面的「能人」,所學「如有成效」,使其「與正途出身沒有差別」。但是,他的這兩項具有遠見卓識的建議不僅沒有立即被清政府採納,而且毫無例外地遭到了以廷官王家璧和于淩辰等人為首的極端守舊勢力的一片斥責。他們認為李鴻章提出「學習洋人,極為可恥」。為此李鴻章勇敢地與他們進行了辯論,這場爭論最後由總理衙門奕欣出面調解而平息,但李鴻章的建議未獲批准。不得已,他只好在自己辦的製造局中,附設一些技術學校或短期訓練班,以培養技術人才,如江南製造總局附設機械學校。

  從70年代末期開始,隨著洋務運動的不斷深入和對洋務人才需求的增多,李鴻章對科舉改革問題的認識也逐漸有所提高。這表現在:第一,李鴻章從指斥小楷試帖進而抨擊科舉制度。1874年,李鴻章僅僅指斥小楷試帖,要求擴充洋學,而尚未抨擊科舉制度本身。1878年2月,他把批判的鋒芒指向「時文」、「小楷」賴以生存的「科目」,揭示了八股取士的科舉制度的弊端和朝廷倡導、士子迷戀「科目、時文、小楷」的危害。第二,李鴻章開始把「變科目」與「易官制」聯繫起來。60、70年代,李鴻章提出「變法」口號,主張遵循儒家傳統治略,內修政事,並採用西法,舉辦洋務。到了80年代末期,李鴻章便把「易官制」提到「變法度」的首位。並基於改革腐朽的官僚體制的需要而力圖推進科舉改革。

  當時,八股取士制度仍然支撐著腐朽的官僚體制,那些躋身顯貴、醉心利祿的人,大都出身於科甲正途。

  從而,改革八股取士制度,創造「學貫中西」的人才,藉以改變官僚隊伍的基本成份,也就成為改革腐朽的官僚體制的先決條件和重要內容。李鴻章利用自己的學識、聲望、地位和權力,盡可能地把擴充洋學作為整個洋務事業的一件大事來實行。

  1880年、1885年,李鴻章基於培養新式軍官、建設北洋海陸軍的需要,奏准效法西方,建立天津水師學堂和武備學堂。天津水師學堂學習中學、西學、文事、武事;天津武備學堂學習天文、地輿、格致、測繪、算化、炮臺營壘折法,並操習馬隊、步隊及行軍佈陣分合攻守諸式,並兼習經史以充根底。

  這兩個學堂為北洋海陸軍培養了一批「文理通暢,博涉西學」的將佐。此外,李鴻章還效法西方相繼設立了威海水師學堂、旅順魚雷學堂、天津電報學堂、天津西醫學堂等等。當時李鴻章建立的各類學堂,同其他省份創辦的學堂比較,不僅在數量和類別方面佔有優勢,而且其中許多還具有開創和示範意義。

  李鴻章為了造就掌握科學文化知識的洋務人才,為了培養更多的技術人才,除了在國內推進科舉改革、興建新式學堂外,還力排眾議,倡導派人出國留學。

  設立「洋學局」培養了不少洋務人才,尤其是廣方言館之類專門化外語學校的創辦,洋務特別是外交方面的人才愈益增多,但仍遠遠不能適應日益增多的錯綜複雜的洋務事業,更為重要的是廣言館或同文館的學生長達8年才畢業,他們只是從書本和課堂上對外國有所瞭解。一旦真正接觸洋務方面的事情,往往笑話百出。於是,派遣學生到外國留學就成為一項當務之急的舉措。首先提倡派人出國留學的是由一生致力於「西學東漸」的容閣,但集支持者、倡導者和主持者於一身的有遠見卓識的人物卻是李鴻章和曾國藩。


學達書庫(xuoda.com)
上一頁 回目錄 回首頁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