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達書庫 > 名人傳記 > 李鴻章 | 上頁 下頁
一六


  (五)創辦棉紡企業——上海機器織布局

  中國近代棉紡企業,與輪船招商局、天津電報局等新式企業一樣,也是在西方資本主義對中國棉紡織業的欺淩刺激下產生的。

  1840年鴉片戰爭前夕,機器紡織品在中英雙方貿易中地位並不十分突出。到了19世紀60年代開始,棉紡織品在英、美等西方國家對華輸出的商品中日益占居重要地位。由於外國棉紡織品侵入內地,中國棉紡織業受到前所未有的衝擊,為數眾多的手工業者陷入破產或半破產境地。此外,西方列強還勾結買辦勢力,利用中國的原料和廉價勞動力,非法在中國設工廠,以獲更大利潤。針對這種危及中國輕紡織業生產的嚴酷現實,李鴻章越來越認識到與西方列強進行「商戰」的必要性。基於這種認識,李積極著手籌建上海機器織布局。

  1879年初,中國近代第一家棉紡織企業——上海機器織布局,購買了虹口一家銀行的貨棧作為基地,著手興辦。李鴻章任命鄭觀應為會辦,唐汝霖、卓培芳、長康為幫辦。在籌辦過程中,因會辦鄭觀應挪用股本進行投機暴露,曾一度停頓。1879年秋天,李鴻章又委派浙江候補道戴景馮「就近兼理」上海機器織布局事務,委派吳仲春,龔壽圖兩個道員會同辦理。但由於這些人缺乏管理新式企業的經驗,在主持局務的一年時間裡,招股集資的工作毫無進展。

  到1890年10月李鴻章改派輪船招商局會辦之一的馬建忠接辦局務,允許他挪用仁濟和保險公司公積金30萬兩作為周轉基金。馬建忠接任後,墊付舊款,添買新機,修造廠房,終於使上海機器織布局在經過10餘年的籌備之後開機生產。所用機器包括由英、美購置的軋花、紡紗、織布各機全套,紡綻3、5萬枚,布機530台,雇傭工人約4000名。投產後,營業興盛,利潤豐厚。1893年10月,由於經營管理混亂,工廠失火,全廠被毀,在艱難中發展起來的中國近代第一座大型紡織廠毀於一炬。

  上海機器織布局雖被大火焚毀,但它的豐厚利潤及與洋人爭利過程中所起的作用,吸引和促使著李鴻章重整旗鼓、繼續開辦的決心。經過一年時間的緊張籌備工作,1894年9月,華盛機器紡織總廠成立並部分投入生產,有紗綻615萬枚,布機750架,工人4000余人,規模比上海機器織布局更大。但由於商人不敢貿然入股,李鴻章只得動用官款加以扶持。從而原來上海機器織布局那種官督商辦的性質發生了變化,逐漸轉變成從官辦為絕對優勢的企業。1901年李鴻章去世之後,主持人盛宣懷藉口華盛機器紡織廠虧本太多,要實行招商頂替,改名為「集成紡織總廠」,不久又改名為「又新紡織總廠」。所謂招商頂替,實際上是盛宣懷個人資本居多,至此華盛機器紡織總廠由官辦又轉化為買辦資本性質的企業。

  李鴻昌倡辦、支持開辦的中國近代棉紡織業,不僅為20世紀初中國棉紡織業的進一步發展打下了基礎,而且也表明李鴻章作為封建統治集團的一員,能夠在當時那種守舊氣氛相當濃厚的環境和條件下,比較自覺地引進西方的資本主義生產關係,為促使人們進一步擺脫小農經濟、重農抑商觀念提供了一定的思想基礎。由此李鴻章在中國棉紡織業發展史上的功績是不可否認的。

  以上五個方面是李鴻章興辦民用企業及其他工業的主要內容。李鴻章從辦軍事工業,轉向創辦「寓強于富」的民用工業,說明他已認識到軍事應以經濟為基礎,在軍事思想上顯然是一個很大的進步。他創辦的這批民用工業,多數採取官督商辦或官商合辦形式,形成我國早期的官僚資本主義。儘管這批企業,未能使中國在經濟和軍事上真正富強起來,而且不同程度上與封建的政治、經濟體制發生無法切斷的聯繫,帶有濃厚的封建色彩,此外由於它的壟斷性,對中國民族資本主義的發展有阻礙作用。但是,在「以土產敵洋貨,力保中國商民之權利」方面,還是起了一定積極作用,特別是由於引進了先進的生產力(採用機器生產),又不能不刺激和推動中國資本主義的發展。


學達書庫(xuoda.com)
上一頁 回目錄 回首頁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