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達書庫 > 名人傳記 > 李鴻章 | 上頁 下頁
一〇


  §三、「自強」、「自富」
  ——投身洋務運動

  §1、興辦近代軍事工業以求「自強」

  李鴻章在鎮壓農民起義的過程中,建立了一支用西式武器裝備起來的淮軍。與此同時,他還創辦了一批近代軍事工業,以求得中國之「自強」。可以說:中國近代軍事工業的興起,主要是由李鴻章開始的。

  在第二次鴉片戰爭之後,主持總理衙門的奕欣、文祥等人,鑒於清王朝內憂外患頻紛,就積極提倡以「練兵」、「制器」為主要內容的所謂「自強之道」。

  在地方上倡導這一主張的則有曾國藩、李鴻章和左宗棠等人。其中以李鴻章倡導最力,動手最早,經辦最多。這一方面決定於他胸襟開朗,不拘成法,更主要決定於他在上海「華洋會剿」期間的實際體會。

  1862年4月,李鴻章率淮軍先遣隊抵達上海。

  抵滬之後,他看見外國槍炮性能優越,殺傷力強,而中國人所生產的軍工產品卻質量低劣,令人悲哀。同時他又發現「太平軍中專用洋槍,尤其是李秀成所部洋槍最多」。考慮到作戰需要,李鴻章認為淮軍要制服太平軍必須多用洋人軍火。當時,上海的「常勝軍」部隊的軍官全由西方志願者擔任,還配備了外國槍炮,這一切使李鴻章很快意識到外國人和他們的先進武器構成了對中國的長期威脅。因此李鴻章一面儘量把外國人的干涉和影響減少到最低程度,一方面極力爭取得到並再生產外國人的先進武器。經過李鴻章的努力,1862年10月初,華爾向他表示,同意為中國雇用生產彈藥的外國技術人員和購買輕型武器。

  同時,李鴻章通過他在廣東的哥哥李瀚章,利用地近香港、購買外國武器較為方便的條件,購買了大量的西方新式槍炮,不僅用來武裝改編後的淮軍,而且分撥給曾國藩、曾國荃的湘軍使用。於是在1862年6月,李鴻章的淮軍裡面出現了洋槍隊。

  1862年11月,李鴻章接到一份詔書,命令指揮官指派中國人學習外國彈藥的生產技術。隨後,李鴻章開始跟有軍工經驗的英、法軍事人員接觸,目的是要模仿他們的生產。由於李鴻章與外國軍隊的頻繁接觸,使他對外國武器的效力更為推崇,更加堅定了自己生產西式武器的決心。1862年10月,由韓殿甲領導的技工在李鴻章的軍費資助下,開始生產炸藥及雷管。

  1863年,李鴻章雇用英人馬格裡會同直隸州知州劉佐禹,首先在松江辦了一個洋炮局,製造炮彈銅帽等軍用品,這是上海最早的洋炮局。同時,1863年9月,李鴻章專折奉調丁日昌到達上海,又建了一局,仿造短炸炮以及各種新式炮彈。這樣,韓、丁、馬三局先後成立,李鴻章把它們合稱為上海「炸彈三局」,時人又稱為上海洋炮局。這三個炸炮局,以馬格裡、劉佐禹主持之局最為先進,使用西洋機器,並用蒸汽機為推動力,「雇用洋匠數名,照料鐵爐機器」,又選募中國各色工匠,幫同工作,鑄造炸炮。

  韓殿甲和丁日昌分別主持的炸彈局,「都不雇傭洋匠,只選中國工匠,仿照外洋做法」,分別用手工鑄造炸炮。這三個炸炮局所造的炮,大多限於輕便的短炸炮,炮重不滿50斤,每月只造6至7尊。炸彈則每月可出產萬餘顆。這些槍炮,主要用於淮軍各營與太平軍作戰,同時也有一部分撥濟湘軍曾國荃部。

  1864年,淮軍攻佔蘇州,李鴻章把馬格裡、劉佐禹主持的洋炮局遷往蘇州,成立了蘇州洋炮局。

  地址設在太平天國納王府,占地比上海大得多。這期間,馬格裡通過李鴻章的允准又從外國購買了一批機器,規模擴大,生產也頻有成效,每一星期就可以生產1500到2000枚槍彈和炮彈,還製造了規模不同的開花炸炮。對此,總理各國事務衙門大臣奕欣在1864年5月奏請朝廷允准,從保衛宮廷的火器營中選出了8名武弁、40名兵丁前往蘇州洋炮局學習。於是李鴻章成了讓人們刮目相看的洋務派首領之一。

  1864年5月,同太平軍作戰即將結束,李鴻章再次強調製器之不可緩。他在致總署函中說:「前者英法各國以日本為外府,肆意誅求,日本君臣發憤為雄,選宗室及大臣子弟之聰秀者往西國制器廠師習各藝,又購制器之器在日本製造,現已能駕駛輪船造放炸炮。去年英人虛聲恫嚇,以兵臨之,然英人所恃為攻戰之利者,彼已分擅其長,由是凝然不動,而英人固無如之何也。」「日本以海外區區小國,尚能及時改轍,知所取法,然則我中國深維窮極而通之故,夫亦可以皇然變計矣。」

  1865年,李鴻章署理兩江總督,鑒於原設三個洋炮局的設備不齊全,便在曾國藩的支持下,購得上海虹口美人旗記鐵廠一座,與原設在上海的兩個洋炮局合併,擴建為江南製造總局。江南製造總局規模極大,該局以江海關二成洋稅為底款,作為常年經費,以製造軍械為主。江南製造總局共設五個分廠:一是製造槍炮的軍火工廠;二是製造輪船、修理船舶的船廠;三是煉鋼廠;四是火藥廠;五是機器製造廠。除此之外,該局還附設了譯書局,專門翻譯外國書籍。


學達書庫(xuoda.com)
上一頁 回目錄 回首頁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