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達書庫 > 名人傳記 > 李鴻章 | 上頁 下頁


  §3、出任江蘇巡撫、赴滬大戰太平軍

  李鴻章到達上海17天,清廷即於4月25日正式任命他署理江蘇巡撫,僅僅過了7個月,又由署理而被實授為江蘇巡撫。「從此隆隆直上」,幾與恩師曾國藩「雙峰對峙」。此時年僅40歲、肩負重任的李鴻章,面臨嚴峻局勢,深知淮軍駐滬的最終目標就是全力保住上海進而奪取蘇、常,將太平軍掃除殆盡。

  要做到這一點,就必須妥善解決軍事、吏治、籌餉和洋務等問題。於是他下決心衝破「險阻艱難」,闖出一個新局面,使出渾身解數,儘快扼殺農民起義。

  在抵滬就任江蘇巡撫後,李鴻章為實現扼殺農民起義的目標,進行了以下幾項工作:一是練兵練器,擴軍備戰。李鴻章進駐上海後,遵循「專以練兵學戰為性命根本」的師訓,積極「練兵練器」,大力加強軍事實力。當時李鴻章雖然身為一省之長,但政令卻不出上海孤島。連成一片的太平天國蘇浙根據地,沿江連營、深溝高壘、四面包圍,使李鴻章深感強敵環伺,僅憑原有13營淮軍既無法擊退太平軍,保住上海,更難以殲滅太平軍。因此,他當機立斷,把募勇添兵、擴軍備戰放在一切工作首位。淮軍最初的擴營方式是效法湘軍的主要方式——「將帥返湘募勇」。

  此後李鴻章採取了改編原有防軍、借將帶兵、收編兩淮團練和太平軍降將的方式,來達到擴充營伍的目的。

  在1862—1864年間,李鴻章就增建淮軍營頭30餘個。李鴻章在創立和擴充淮軍陸營的同時,也把組建和擴充水師作為擴軍備戰的一個重要內容。由此可見,李鴻章擴充淮軍,同創立淮軍時一樣,並未遵循湘軍「選士人,領山農」的建軍路線,而是以地主團練、太平軍降眾和舊防軍為主要吸收對象。

  二是整飭吏治,多方延攬人才。李鴻章認為,江蘇和各省一樣,官場腐敗到極點,而上海尤為突出。

  其特點是官吏不知禮義廉恥為何物。為了貪財撈錢,他們不惜媚外賣權,從中以飽私囊;為了滿足一己之私欲,他們相互勾結,巧取豪奪,置國法而不顧。主觀上李鴻章雖很想把江蘇一省尤其是上海的官場腐敗風氣扭轉過來,但在客觀上卻心有餘而力不足。因為他初到上海,強龍難鬥地頭蛇,但為了求得淮軍生存,他採取了「有選擇地加以懲治」的辦法,盡自己的能力對吏治進行了一番整頓。為了使江蘇一省的軍、政、經濟全權牢牢控制在自己手中,也為了將江蘇一省的吏治整頓一番,李鴻章千方百計網羅人才,建立和不斷充實自己的幕府,被聘入李鴻章幕府的人,一般都各有所能,專長得到較為充分的發揮。

  三是多方籌集軍餉。曾國藩極力舉薦李鴻章援滬,除了單純的軍事和政治目的外,還存在著以上海稅收支助湘軍的打算。上海自五口通商以後,工商業在外國貨物的刺激之下日趨繁榮,海關洋稅的收入日漸增多,但仍入不敷出,與所需差距甚大。為了解決這個問題,李鴻章果斷採取了海關厘稅分收分用的政策。

  從而使得軍餉有專撥之款,更主動而有效地控制了餉源。不僅基本上解決了淮軍的餉需問題,又以大批金錢和物資支助了湘軍在西線戰場的作戰。

  四是在外交上盡力利用洋人勢力以為我用。淮軍抵滬之初,太平軍勢力銳不可擋,李秀成的部隊包圍了上海附近的青浦,進逼虹橋,距上海城僅20公里。

  上海形勢一度處於危急之中,李鴻章決定趁太平軍尚未立定根基之時,1862年6月中旬親督淮軍「春」字、「樹」字等營分路堅守苦戰虹橋、徐家匯等地。

  結果連戰皆捷,300餘名太平軍將士被捕殺。隨後,李鴻章率兵進佔泗涇,迫使李秀成部太平軍退棄廣富林軍處,松江之圍遂解。此戰,是李鴻章在沒有洋兵協助下駐滬第一場勝仗,不但使清廷在上海的統治秩序得以穩定,而且使李鴻章對於統率新成立的淮軍提高了信心,同時也為淮軍在洋人面前爭得了面子。

  1862年10月,正當曾國藩兵圍南京,李秀成奉命率所部太平軍由蘇州回援的關鍵時候,李鴻章勾結英法侵略軍和常勝軍會攻嘉定獲勝。不久,李鴻章又親赴前線調集常勝軍和淮軍各路與太平軍激戰于四江口處,迫使太平軍譚紹光等部再次退回到蘇州。

  通過此次戰役,淮軍進一步鞏固了上海周圍的統治地位。與此同時,李鴻章加緊對東線太平軍進行瓦解工作。1862年,李鴻章利用早就與太平軍敗類暗約裡應外合的徐佩瑗等人密謀策劃,蓄意製造太平軍內亂。太平軍將領譚紹光發現有異,逮捕了徐佩瑗,但駱國忠於1863年1月發動叛亂。此時,李秀成從天京返回蘇州。針對這種情況,李鴻章採取了四處出擊戰術,一面令駱國忠堅守常熟,一面攻打太倉,於5月攻佔太倉。太倉失守後,李秀成部被迫放棄原定「進北攻南」計劃,趕回救蘇州。1863年6月李鴻章決定採取兵分南北中3路,「以剿為堵」、「規取遠勢,以剪蘇州枝葉,而後圖其根本」的戰略。

  這個戰略計劃在獲清政府允准後,各路展開了全面合圍蘇州的攻勢。太平軍方面,李秀成從天京趕回蘇州制定了兵分4路進攻上海、昆山、常熟、江陰的主動破敵計劃,但由於太平軍內部分化,此計劃未能付諸實施,太平軍陷入消極防禦,被動應戰境地。

  1863年7月,蘇州與杭州的陸路通道被常勝軍和淮軍程學啟部切斷;9月,江陰又被淮軍李鶴章、劉銘傳部攻佔。11月下旬,各路淮軍與常勝軍配合,猛攻蘇州婁門,但久攻不下,於是李鴻章策動太平天國納王郜永寬等於12月發動叛變,殺害了譚紹光及手下兵將數千人,郜永寬等公開投入李鴻章懷抱。然而,當時淮軍軍心不穩,加之蘇州城內尚有10萬太平軍立誓決一死戰,李鴻章背信棄義,把郜永寬等投誠兵將統統殺了。這時,李鴻章因功被清政府賞賜太子少保銜。

  後期太平天國政權失去外圍最後一個堅強軍事據點蘇州後,使得清軍能集中兵力圍攻天京。天王洪秀全錯誤估量形勢,仍決定固守嬰城,與清軍硬拼到底。1864年5月李鴻章採取主動的戰略部署,攻佔了常州。隨後,李鴻章感到太平軍敗局已定,於是除了把常勝軍精銳歸為己有外,其餘的都盡行遣散。

  一切障礙消除後,李鴻章本可以全力以赴會攻天京了,但他害怕因分功而得罪曾國藩,於是僅派遣淮軍劉士奇炮隊及劉銘傳等27營援攻天京,他本人及淮軍主力卻駐防天京外圍一帶。1864年7月,天京陷落,堅持14年之久的太平天國農民起義最終失敗了。

  李鴻章雖然沒有會攻天京,但卻對湘軍攻陷天京發揮了重要作用。事後清廷「論功行賞」晉封李鴻章為一等毅伯爵,並賞戴雙眼花翎。至此,李鴻章從一個懷才不遇的儒生,一個手中無兵無權的幕僚,踏著太平天國將士的鮮血最終擠進了清王朝封建統治集團的核心,成為一個令朝野刮目相看的重要人物。


學達書庫(xuoda.com)
上一頁 回目錄 回首頁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