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達書庫 > 名人傳記 > 李鴻章 | 上頁 下頁


  §二、投筆從戎——鎮壓農民起義

  §1、幫辦安徽團練

  多年寒窗苦讀,終於當上令人景仰的翰林院編修的李鴻章,躊躇滿志,意氣風發,展望未來,前程似錦,原以為仕途之路是一條傳統、穩妥之路,無論時代如何變化,社會如何嬗遞,朝代如何更迭,走這條路都沒有風險。他可以設法接近皇帝,攀附權貴,沿著這條傳統升官之路走下去。怎奈「生於末世運偏消」,一場突發的社會震盪使李鴻章不得不儒生充軍旅,投筆從戎。

  李鴻章在京師供職期間,國內階級矛盾已經十分尖銳。中國人民在鴉片戰爭之後,由於西方資本主義的入侵,再加上舊的封建壓迫,已經陷入水深火熱之中。廣東、廣西、湖南一帶,受到鴉片戰爭的直接衝擊,社會動盪尤為劇烈。1851年1月終於在廣西桂平紫荊山麓金田村爆發以洪秀全為首的太平軍農民大起義。1852年,太平軍打出廣西,進入湖南。

  1853年1月,一舉攻克武漢三鎮。2月,全軍順江東下,水陸並進,以疾風掃落葉之勢,席捲東南。

  3月,攻佔東南第一重鎮南京,隨即建都於此,改南京為天京,建立了一個與清朝封建政權相對峙的太平天國農民革命政權。隨著太平天國的蓬勃發展,大江南北、黃河上下,邊疆各族人民紛紛舉起義旗,掀起了聲勢浩大的反清高潮。太平天國的興起和全國範圍的反清狂飆,使得大清王朝處於極度的風雨飄搖之中。

  於是,竭盡全力鎮壓農民起義,穩住清王朝反動統治,成為19世紀50至60年代官僚士大夫政治生涯的出發點和終極目標。

  當時清王朝最高統治者不斷頒發詔書,責令各地「勤王」。無奈八旗和綠營兵因長期養尊處優,不堪一擊,「文武以避賊為固然,士卒以逃死為長策」。在這種情況下,咸豐一面用高官厚祿和嚴刑峻法來制止文官武將和綠營兵的潰逃,驅使他們繼續為清王朝賣命。另一方面極力動員各地漢族地主豪紳憑藉其在本鄉本地的封建政治、經濟和宗族勢力,「結賽團練」,「搜查土匪」,配合清軍鎮壓太平軍,並在南北眾多省份任命了一大批在籍官僚為督辦團練大臣。李鴻章就是在這種情況下,奉旨離開京師,回原籍辦理團練,從而走上鎮壓農民起義的道路。

  1853年3月,刑部左侍郎呂賢基奉命回安徽原籍任團練大臣,他以李鴻章籍隸安徽,熟悉鄉情為由上奏請李鴻章一同回鄉,協助辦理團練事務。當時階級搏鬥的急風暴雨,不時飄入李鴻章辦事衙門的高牆之內,撞入他那沉靜安謐的書齋,震撼著他那悠閒自在的心靈。而封建綱常倫理大亂至極的嚴酷現實,又促使他本能地認識到清政府是地主階級的惟一政治代表,同他本人和家庭的根本利益是一致的。於是地主階級的立場和傳統的儒家道德觀念驅使作為年輕新進之士的李鴻章遵照清廷意旨,毅然離別翰苑,返回家鄉去直接參與鎮壓農民起義的軍旅生涯。不久,他便隨同呂賢基星夜就道,奔赴安徽,從此開始了「宛轉隨人蓋九年」的坎坷歷程。

  當時的安徽是階級鬥爭異常尖銳激烈的地區之一:外有建都南京的太平天國的威逼,內有風起雲湧、此起彼伏的以撚黨為主體的群眾反抗鬥爭。為了保護自身的生命財產,地主士紳們紛紛舉辦團練,站到反對農民鬥爭的最前線。其中以兇悍著名的有:桐城馬三俊、吳長慶父子;合肥張樹聲、張樹柵兄弟,周盛傳、周盛波兄弟等等。團練頭子們各處築圩練團,自稱圩主,互不統屬,彼此矛盾鬥爭極為突出,有的練團甚至草菅人命,搶奪民財,焚掠村莊,無異土匪。

  滿懷信心從京城回到廬州的李鴻章,面對這樣內外交困的局面,憂鬱之情頓生。他雖然血氣方剛,年輕得志,有意大顯身手,力挽狂瀾,大幹一番事業,但怎奈自己無權、無兵、無餉,又系儒生從戎,對軍事一竅不通,於是他懷著無可奈何的心境,先入署理安徽巡撫周天爵之幕。這時,太平天國忙於鞏固南京外圍陣地,尚未派兵北伐、西征。而安徽境內的撚軍卻一躍而起,成為當地抗清的主力。奉命「專司防剿」的周天爵,便把「剿辦」皖北撚軍、防止其與太平軍的聯合放在首位。

  追隨周天爵的李鴻章,也自覺地把刀鋒指向了皖北撚軍。李鴻章隨同周天爵主要參與了兩次較大的絞殺撚軍的戰役。一次是興兵進「剿」定遠陸遐齡起義。此次進剿勝利後,李鴻章因功被周天爵奏請清廷賞六品銜。另一次是鎮壓多達4000餘人,活躍於潁州、蒙城、亳州交界地區的陳學曾、紀黑壯起義。這期間,李鴻章尚未與太平軍交戰,只在本境依靠地主團練鎮壓勢力不很強大的小股撚軍,並且他只起了出謀劃策的作用。

  1853年5月初,安徽巡撫李嘉端行抵廬州,不久李鴻章就從周天爵處調到李的幕府協辦團練。此時,太平軍已開始北伐之戰。北伐軍自5月8日從揚州出發首先進入安徽境內,16日佔領滁州,18日攻克臨淮關,直逼鳳陽。面對北伐軍的淩厲攻勢,李嘉端膽顫心驚,寢食難安,為了保住烏紗帽,只得作出軍事部署:一面奏請朝廷速調江西、湖北等省官兵趕赴廬州救圍;一面表示要「號召兵勇親援鳳陽」。


學達書庫(xuoda.com)
上一頁 回目錄 回首頁 下一頁